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中兴大明,从绞杀吴三桂开始

作者:孤不是玄德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994章 鲁王监国旧事

书名:中兴大明,从绞杀吴三桂开始 作者:孤不是玄德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6

大明中华元年,二月二十日,傍晚时分。

五华山,万寿宫,御花园,一处小阁楼里。

此时此刻,刚刚开完御前会议的朱皇帝。

闲来无事,就带着工部尚书卢若腾,来这里闲逛。

当然了,不远处的地方,还有一大堆扈从。

侍从室,太监宫女,锦衣卫和东厂,亲卫营、、等等,几十上百人。

“嘭、、”

逛了一会儿,身材高大魁梧的朱皇帝,停下脚步,驻足在围栏前,拍了拍栏杆。

放眼望去,凭栏处,前面的小湖泊,心旷神怡,冷不丁的问道:

“卢尚书”

“你看,这里的风景,怎么样?”

“近来,可否习惯,昆明这边的气候?”

“家人家眷,都安排好了吧,可否有不便的地方?”

、、、

是的,最近的朱皇帝,是越来越忙了,朝廷的六部,也是差不多,一个个忙的连轴转。

之前,也就是刚刚过完年,元宵节都没过完,整个大明朝廷,就正式进入了东征北伐的准备期。

由于,意外收到了,旧港侯张苍水的长篇奏章,看完内容了,更是吓了一大跳。

于是乎,朝廷的兵部和户部,就开始发疯了,提前进入了冲刺期。

同样,吏部也没得停歇,大西南的土司问题,刚刚收复的四川,东南亚的地盘。

这些地方,也都要安排基层官员,移民问题等等。

唯一例外的,也就是卢若腾。

这个江南人,刚刚入朝,做了工部尚书,算是比较清闲的。

毕竟,业务他也不是很熟悉,后面也有王文简抓总,暂时能稳住局面。

“陛下圣明”

“陛下宽仁”

“昆明四季如春,老臣过的还不错”

“至于家眷,刚刚到了昆明,已经安顿妥当”

、、、

老辣稳重的卢若腾,跟在后面,绷紧个老脸,躬身抱拳行礼,一本正经的回话。

由不得他,不小心慎重啊,被朱皇帝特意留下来,又撇下一众随从,肯定是有事的。

入朝半个多月,参加不下十几次的御前廷议,他也算是了解一些朱皇帝。

看上去弱冠之年,又是武夫莽夫皇帝。

实则就是一个少年老成,老谋深算,野心勃勃的雄主帝王。

“呵呵”

看到如此小心谨慎的老滑头,朱皇帝呵呵一笑,了然于心的。

“卢尚书”

“切勿多心,忧心”

“朕留你下来,就是想问几个事”

“福建郑氏,延平王”

“朕想知道,他那边的真实情况”

“兵力,财力,战船,商队,军队战斗力,乱七八糟的,都可以”

“聊到什么算什么,什么都可以说的”

“毕竟,整个朝廷,也就你最熟悉了,朕也很放心”

、、、

说完后,一身便服的朱皇帝,还重重的点了点头,目光坦诚,不想给这个老杆子压力。

是的,大明王朝,最后一个大军阀,福建郑氏海盗集团,是朱皇帝心中的一个倒刺。

这个军阀集团,盘踞的时间,太长了啊。

天启年间,他们郑氏,就开始在福建沿海崛起,盘踞了几十年啊。

所以说,打不得,骂不得,即便是朱皇帝,也得小心谨慎。

还好,现在有了卢若腾,朱皇帝就可以坦诚质询了。

朱皇帝很清楚,这帮进士出身的读书人,骨子里,讲究的忠孝礼仪,奉大明朱明皇室为正统。

“还好”

“原来如此”

骤然听到,是关于福建郑氏。

老辣的卢若腾,内心暗忖几句,脸色也放松了不少。

这个话题啊,即便是朱皇帝不提,他也要站出来说的。

毕竟,有一些事情,要是不说清楚,以后容易产生间隙,更容易受朱皇帝猜忌。

“回禀陛下”

“当年,江南兵败,鲁王去监国大位,南下福建”

“就在那个关口,鲁王监国的朝廷,已经崩散的差不多了”

“即便是内阁成员,六部尚书,左右侍郎,22个重臣,全都所剩无几了”

、、、

一句话,简要概括,鲁王政权,早就完蛋了。

要说福建郑氏,就不得不说鲁王政权,都是两个沿海,或是海上小政权,交叉太多了。

同样,身为鲁王监国的老杆子卢若腾,也要说清楚,当年的鲁王政权往事。

不说清,那是不行的,武夫杀皇,天威难测,圣心如渊啊。

如今的大明朝廷,早就打下了广东,算是连上了福建厦门郑氏。

这个时间档口,朱皇帝谁都不找,偏偏找上卢若腾,其中的意味,很让人值得怀疑了。

“吏部左侍郎林汝翥,退隐海盗,踪迹难寻”

“刑部右侍郎董守谕,辞官退隐了,躬耕乡里,教书着作”

“吏部右侍郎黄宗羲,也辞官归隐,做了教书匠,四处开讲传授学识”

“但暗中支持义军,募集钱粮,传递江南的鞑子情报”

“其他的十九个重臣,都在8年时间里,全部殉国殉难”

“大部分,都是死在满清鞑子手里,或是死于义军内讧火并,不得善终”

“首辅,张国维大人,兵败投池而死”

“次辅,熊汝霖大人,被军头郑彩所杀”

“大学士,钱肃乐大人,忧心郑彩专权跋扈,国势日下,最后忧愤而死”

“大学士,沈宸荃大人,兵败舟山,惨死军中内讧”

、、、

说着说着,这个老杆子卢老头,迷离的眼睛,已经开始发红了。

赶紧低下头,不想让朱皇帝看见,更不想让后面的人,看笑话啊。

是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啊。

江浙义军,抗清杀鞑子,搞了十几年,别说是军中将校了。

就是鲁王的朝廷中央,内阁辅臣,六部重臣,都快要死绝了。

所以说,整个江浙义军,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真正的死伤惨重啊。

“哎”

看着低头数蚂蚁的卢老头,朱皇帝也不忍直视,转过头看向风景,深叹一口气啊。

“是啊”

“惨烈啊”

“抗清十几载,死伤无数”

“都是好臣子,朱明皇室的忠贞之士”

“可惜了”

“哎”

、、、

就立场而言,他是大明皇帝,对几个大明前朝,也是五味杂陈吧。

弘光王朝,隆武王朝,鲁王监国,绍武政权,永历王朝,十几年时间,搞出了五个大明王朝。

是的,这些都是失败的王朝,胜少败多,死伤惨重,被鞑子满世界追杀。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里面有大量的忠贞之士,饱含无数人的血浆和冤魂。

所以说,作为了一个华夏人,朱皇帝得尊重这些王朝,曾经死难得汉人忠臣。

“当年”

“在隆武帝的朝廷,老臣有幸做了兵部尚书”

“也正是因为,此等缘故,老臣没做鲁王监国的重臣”

“同样,鞑子也没得惦记,老臣才能幸免于难”

半响后,看着朱皇帝不再言语,老辣稳重的卢若腾,也稳定了情绪,开始继续讲解了。

没错的,他也要说清楚一点,很重要的一点。

当年,他是隆武王朝的兵部尚书,并不是鲁王监国的重臣。

只是,后来兵败了,依附在江浙而已,并不算真正的鲁王政权核心。

否则的话,现在的江浙义军,为首的头领,就该他卢若腾了。

“鲁王去位监国后”

“老臣,吏部郎中沈佺期,吏部主事叶翼云”

“光禄寺少卿王忠孝,兵科给事中辜朝荐,等一众朝廷文臣”

“担心鲁王殿下,在福建的安危,也只能跟着南下”

“左佥都御史徐孚远,则是留在延平王的军中,游荡在福建和江浙之间,作为居中联络人”

“旧港侯,文武双全,德高望重,则是带着少量义军,一直坚守在舟山群岛,不离不弃,坚守抗清”

“同样,老臣到了福建,也没有入厦门或是金门”

“而是继续南下,追随铜山的忠匡伯,张进将军,为他出谋划策”

“所以说,鲁王殿下身边,也就是沈佺期,叶翼云,王忠孝,辜朝荐,四个文臣佐吏”

“当然了”

“他们都是正统的读书人,大明的忠臣能臣”

“陛下若有召命,必星夜兼程,前来效死效命”

“再有一点”

“去年,陛下威武,攻打广州城的时候”

“老臣和忠匡伯,本就想渡海南下,投效陛下御前,听从陛下的号令”

“但是,碍于延平王的亲信将校,掌控了大量的钱粮,兵械,海船水手等等、、、”

、、、

噼里啪啦一大堆,说到这里,老辣稳重的卢老头,就不再言语了。

低头弯腰,等候朱皇帝的问话,或是开口咨询。

当然了,陈述的最后,老辣的卢老头,还把去年的广州之战,单独说出来了。

铜山岛,也就是后世的东山岛,就在潮州府隔壁,距离广州很近的。

这是要告诉朱皇帝,他和忠匡伯,都想南下投朱皇帝,只是碍于郑氏的监控,无法成行。

这就是老家伙的厉害之处,仅仅的几句话。

就把鲁王政权,大致的情况,跟福建郑氏的关系,捋的差不多清楚了。

同时,也把自己单独拎出来,表明自己,还有江南人的政治态度。

当年,鲁王监国政权崩溃,去了监国的名号。

同样,鲁王政权,也差不多崩塌了,一去不复返。

是的,鲁王南下的时候,有不少文臣武将,跟着南下福建了。

但是,也有不少人,留在了大江南,继续抗清杀鞑子。

即便是跟着南下的人,也很少参与郑氏集团,不是郑氏集团的核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070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