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七零娇娇一撒娇,腹肌硬汉顶不住

作者:木容琳 | 分类:游戏 | 字数:51.7万字

第二百六十章 开业

书名:七零娇娇一撒娇,腹肌硬汉顶不住 作者:木容琳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4

江桃突然有了主意:“兰雪,妈妈想请沈爷爷和陈奶奶给你设计一套特别的演出服,就用他们当年工艺,好不好?”

顾兰雪眼睛一亮:“真的吗?太棒了!”

市文化宫后台,江桃为女儿整理着舞裙。这条裙子如今有了新变化——裙摆是阿婆连夜赶制的广绣金凤,领口是沈老亲手绣的苏式云纹,腰间的束带上,江桃用两家针法绣了朵并蒂莲。

“妈,”顾兰雪突然小声问,“沈爷爷和陈奶奶……”

“他们啊,”江桃系紧最后一个丝带,“是失散了四十年的搭档。”

音乐响起,顾兰雪翩然登场。舞台灯光下,裙摆上的金凤振翅欲飞。观众席上,沈老和阿婆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板。

当顾兰雪完成最后一个旋转时,江桃看见两位老人紧紧握住了彼此的手。阿婆的指尖还沾着金粉,沈老的袖口别着根没来得及取下的银针。

幕布缓缓合拢,上面绣着的凤凰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那是三双手共同完成的杰作。

过了几天。

火车缓缓驶离广州站,江桃望着窗外渐行渐远的城市轮廓,心中百感交集。沈老和陈阿婆坐在对面的座位上,两人正在热烈地讨论着绣坊的未来规划。

“到了沪市,我们得先找个合适的场地。”江桃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事项,“我让有为帮忙打听了几处厂房,都在闸北区,交通很方便。”

沈老推了推老花镜,仔细看着江桃画的草图:“这个绣坊的布局很合理,不过染坊最好离绣房远一些,免得染料气味影响绣工。”

陈阿婆突然从包袱里取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阿桃,你看看这个。”里面是一套精致的绣花工具,银制的针盒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是我师父传给我的,现在该传给下一代了。”

顾兰雪好奇地凑过来:“阿婆,这些工具看起来好特别啊!”

“那当然,”陈阿婆骄傲地说,“这套工具是我师父当年从苏州带来的,你看这个顶针,戴着绣一天手指都不会疼。”

回到沪市的第二天,江桃就带着两位老人去看了几处厂房。最终选定了一处位于苏州河畔的老仓库,宽敞明亮,最重要的是租金很实惠。

“这里以前是纺织厂的仓库,”袁之意介绍道,“我托朋友打听过了,房东愿意给我们三个月的装修期免租金。”

沈老拄着拐杖在空荡荡的厂房里转了一圈,突然在一面墙前停下:“这里可以开一排窗户,北面的光线最适合刺绣。”

陈阿婆则已经开始规划各个区域:“这边做绣房,那边做染坊,门口还可以设个小展厅,让客人参观我们的制作过程。”

江桃看着两位老人精神抖擞的样子,不禁莞尔。她转头对顾有为说:“看来我们要大干一场了。”

顾有为拉着她的手:“那倒是要辛苦你了。”

接下来的日子,江桃忙得脚不沾地。她不仅要处理方便面厂的日常事务,还要筹备绣坊的开办事宜。

“妈,你看这个。”一天晚饭时,顾兰雪递给江桃一份名单,“这是我们舞蹈团同学的妈妈们,听说你要开绣坊,都想来应聘呢。”

江桃仔细看了看名单,惊讶地发现上面有不少熟悉的名字:“这不是纺织厂的王师傅和李师傅吗?她们可是老绣工了。”

“是啊,”顾兰雪兴奋地说,“她们说现在厂里的活都是用机器,手艺都要荒废了,听说你要办传统绣坊,都特别高兴。”

沈老在一旁听着,突然说:“阿桃,我们不仅要招有经验的老师傅,还要培养年轻人。这门手艺要传承下去啊。”

绣坊还在装修时,就迎来了第一笔大生意。原来顾兰雪参加全国舞蹈比赛时,穿的演出服引起了评委们的注意。

“江厂长,”电话那头是bJ一家大型演出公司的经理,“我们看了顾小姐的演出服,非常欣赏。想跟您订制五十套类似的服装,用于我们下个月的巡回演出。”

江桃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发抖:“五十套?一个月内完成?”

“价格不是问题,”对方爽快地说,“我们可以预付三成定金。”

挂掉电话,江桃立即召集所有人开会。陈阿婆听完后,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我们加班加点也要完成。”

沈老则提出了一个更聪明的办法:“我们可以把绣活分给附近的绣娘在家完成,最后统一收回来缝制。这样既保证了质量,又能按时交货。”

然而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不少困难。首先是面料供应出了问题,预定的丝绸迟迟不到货。

“这可怎么办?”江桃急得团团转,“再拖下去就来不及了。”

陈阿婆突然想起什么:“我有个老姐妹在杭州开绸缎庄,我这就给她打电话。”

更让人头疼的是,有些绣娘的手艺参差不齐。交货时,江桃发现有几件衣服的绣工明显不符合标准。

“这可不行,”沈老严肃地说,“宁可返工,也不能砸了招牌。”

那几天,绣坊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江桃和两位老人亲自上阵,带着几个手艺最好的绣娘重新赶制不合格的产品。

终于,在交货前一天,最后一件演出服完成了。江桃看着挂满整个展厅的成品,眼眶不禁湿润了。

“太漂亮了,”苏云抚摸着衣服上精美的绣花,“我的手艺还要跟您学啊。”

陈阿婆得意地说:“那当然,这可是我们亲自把关的作品。”

演出公司的代表来验货时,赞不绝口:“太完美了!我们还想跟你们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绣坊正式开业那天,来了很多客人。除了本地的商户,还有不少从外地慕名而来的买家。

江桃站在门口迎接来宾,看着热闹的绣坊,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沈老和陈阿婆穿着崭新的唐装,正在展厅里给客人们讲解各种刺绣工艺。

“桃子!”袁之意兴冲冲地跑过来,“电视台的记者来了,说要采访你们呢!”

采访中,记者问江桃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家传统绣坊。江桃看了看身旁的两位老人,深情地说:“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让这些珍贵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