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春秋:内嫂勿怕,我来救你

作者:枫溪居士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485章 子会南子(下)

书名:春秋:内嫂勿怕,我来救你 作者:枫溪居士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正因如此,子贡向来与卫国的那些达官显贵们关系密切、交往甚笃。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孔子此次周游六国所需的经费,大部分都是由子贡慷慨解囊提供的呢!可以说,如果没有子贡在经济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孔子的这次伟大游历恐怕很难得以顺利开展。生意赚来的,老师要见卫国国夫人,这是大事,他没少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活动。

而孔子之所以最终答应南子的邀请去见一人,有一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人就是卫国大夫蘧瑗,字伯玉,他是卫国(长垣市孟岗镇伯玉村人)人。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大夫蘧无咎之子。

卫献公初即已入仕,他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举世皆知的贤大夫,一生侍奉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三代国君,主张以德治国,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体恤民生,“无为而治”的开创者。病卒于任上,谥号为成。

孔子比蘧伯玉小29岁,他在带弟子周游列国之前,与蘧伯玉分别仕于鲁和卫两国时,就已互派使者致问了,关于这一点学界存在争议,但两人在为人处世、礼乐之道、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思想见解有相通、相同之处,则是很多学者的共识。

两人还有另一层纽带,那就是:子贡则是蘧伯玉的外孙,也是蘧伯玉亲手交给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对儒学贡献最大的孔子弟子之一。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14年,有10年在卫国。孔子多次进出卫国,居无定所,数次被困,其中9年住在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家中。两人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后人将“至圣先师”孔子与蘧伯玉之间的友情称为“蘧孔之交”,又叫“孔蘧之交”。

两月前的冬日,南子派梵娘到“帝丘驿馆”发出见面邀请后,孔子举棋不定。翌日,他就亲自好友蘧伯玉府上说起这事。

南子是个聪明人,她听说孔子与大夫蘧伯玉交好,她派梵娘前往送信的当晚就召见了蘧伯玉,并让其转告孔子说:“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南子)。寡小君原(愿)见。”

意思是说,别国的君子要来见我们的国君,都会来见我。而我亦想见见您。

尽管孔子已经从梵娘口中得知了这层意思,但让蘧伯玉是他的至交好友,如今他在此这么说,自然意义不一样。

蘧伯玉不仅向孔子转达了南子的意思,还郑重地告诉孔子道:“君欲荐汝之治国之道于卫君,必先经南子夫人也。”

另外,南子又派了子路的好朋友弥子暇来。尽管弥子暇是卫灵公的男宠,也和南子有不正当的关系,但弥子暇也是卫国总管军队的大将军。他亲自来请,孔子不好推托,毕竟不去的话,不给人面子。……

思虑再三,孔子才下定决心,他把子路召到跟前,吩咐道:“子路,为师欲前往卫王宫谒见卫国国君夫人,汝此刻前往替为师传讯:丘欲与夫人一会也。望夫人应允!”

当日,子路带着梵娘让她带的口信,气呼呼地回到了驿馆,将它回禀了自家老师,孔子只说子路辛苦了,让他好生休息。

《史记》以春秋笔法记载道:“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这里的“夫人”指的就是南子,而这几句话就生动地勾勒出了孔子见南子时的样子,甚至还有“环佩玉声璆然”,让人不能不浮想联翩。

三月那日,春光明媚,晴空万里,孔子的心情却远不如天气这般美好,反而是忐忑不安,如乌云盖顶一般。可以说,孔子是带着很大的思想包袱去见南子的,心情复杂,难以言表。

初见南子,中间隔着葛布做成的帷幔,孔子隐隐约约只看到南子端坐帷幔之中。

南子端坐在细葛布制成的帷帐中,她对于这次会面做了很完善的准备,甚至都穿上最为隆重的礼服,唯恐给对方留下轻薄浮夸的印象。

孔子进门后开始向北行稽首礼,朗声道:“丘谒见南子夫人,夫人万年!”

南子向孔子再次躬身回礼,帷帐中传来了女子悦耳的声音:“夫子不必多礼,且请起稍坐!”

旋即,身体在行礼起伏间,身上佩戴的玉佩首饰相击发出悦耳的清脆声。

“素问子仁德多才,今日得见尊严,吾实三生有幸也!”南子跪坐在地板上,面向孔子行礼道。

“夫人谬赞矣,丘实愧不敢当也!吾唯恪守本心凭心而为耳。”孔子再次稽首道。

“夫子不必过谦也。吾闻子深谙治国之道,有心欲求教一二,未知可否应允?”南子诚恳地说道。

“夫人但言无妨,丘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孔子恭敬地平展右手掌,摊开往上恭敬说道。

“如此,吾便冒昧求教一事:如何方可令政令无而士民有礼焉?”南子虚心请教道。

孔子捻了捻花白的胡须,略做沉思后缓缓道:“此礼非'朝歌楼'也罢,当有'焉行中庸',其民弗拒也。”

此后,两人就治国理政、道德周礼等诸多方面开展了交谈与讨论,几乎都是一问一答。

起初,当孔子踏入那座宫殿去谒见南子时,他的心中难免带着几分忐忑和谨慎。毕竟对于这位卫国国君夫人,他所知甚少,而南子同样对这位闻名遐迩的大儒心存敬畏。

于是乎,初见之时,二人皆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一举一动都显得格外小心,生怕有丝毫失礼之处。他们之间的对话也如同被一层薄纱所笼罩,客气而又生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儒雅的风度渐渐打破了这份尴尬的沉寂。他以深入浅出的言辞讲述着自己的理念和见解,南子则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并时不时提出一些颇有深度的问题。

如此一来一往间,原本凝重的气氛开始慢慢松动,仿佛春日里的坚冰逐渐消融。不知不觉中,双方的言谈举止不再那么拘谨,偶尔还会流露出一丝会心的微笑,使得整个房间都弥漫起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终于,这场谒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画上了句号。告别南子之后,孔子坐上返回驿馆的马车。此刻,他的心情犹如碧空如洗般晴朗无云,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溢满心间。

一路上,他时而轻闭双眸回味方才与南子交流时的精彩瞬间,时而透过车窗欣赏沿途的风景,但无论如何,那份愉悦始终萦绕心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267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