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春秋:内嫂勿怕,我来救你

作者:枫溪居士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494章 越之结局

书名:春秋:内嫂勿怕,我来救你 作者:枫溪居士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再次经过夏汭,王浩的心情很是复杂。亲切、惋惜……百感交集。

如今,楚越两国还是友好邻邦,彼此关系好的蜜里调油,可190年后的公元前306年,楚怀王熊槐趁越国内乱之际,令司马昭滑趁机伐越,攻克越国都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越王无疆战死,之后设立楚国江东郡。

越国自此分崩离析,残余力量逃往长江南部沿海的越国故地,各自为政,称君称王。直至公元前222年投降秦国。

……

公元前472年句践迁都琅琊,至公元前468年完成。

句践卒于公元前465年11月。《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贞定王)四年十一月,于越子句践卒,是为菼执,次鹿郢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晋出公十年十一月,于粤子句践卒,是为菼执。’又引‘次鹿郢立,六年卒’”。

勾践死后,把王位传给了儿子鹿郢(前458年-前457年在位),又名与夷或于赐,励精图治,带领越国成为大国,并在春秋列国中占据重要地位。

越王朱勾?(前448年-前411年在位),又名州勾或翁,是战国时期越国的强盛君主,曾并吞滕国和郯国。这位在位期间,越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然而,他杀父夺位给越国后世的君臣开了个很恶劣的头。

早在朱勾在位期间,太子翳就曾多次跟着朱勾南征北战,这也让翳从小就像其父朱勾那样崇尚武力。

然而越国的国力根本支持不起朱勾父子两代的不断挥霍,最终在不断的战争以及内乱中开始走向衰败。

公元前404年,越王翳趁着齐国执政大臣田和在国内争权夺势之际,出兵攻打依附于齐国的缯国(位于今山东枣庄?)。

缯国见越军来伐,急忙向齐国求援。齐国由于内部正处于动荡之际,再加上越国余威尚在,于是舍弃了缯国,越军因此轻松的吞并了缯国。

公元前391年,田和将齐国国君齐康公迁移到海岛之上,夺取了齐国其余全部领土,自立为齐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代姜齐”事件,也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之一。

越王翳(无余)以田和窃国为由,出兵攻打齐国,企图趁机捞取一些好处。田和考虑到自己新即位,不宜与周边国家为敌,于是派遣使者带着厚礼与越讲和。

越王翳见齐使者态度谦卑,又收到大量财宝,同意了与齐讲和。尝到甜头的越王翳自此之后更加的崇尚以武力治国,向外发动战争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

频繁的战争,很快就让越国国库空虚了,越王翳却不以为然,还在不断加重人民的赋税以供养越国庞大的军队。

与此同时,与越相邻的齐、楚却经过多年的休整国力大增,准备向外扩张,越国在外交上也开始出现危机。

《墨子·非攻下》:“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可见,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越国在当时确实是诸强之一。

然而被司马迁称为”最为弱小”的燕国都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越国却衰败下去了,最终没能成为战国列强之一,这令后世很多人费解。

仔细想想,就不难想明其中的缘由,越国施行的是分封制而非中央集权制度,那么其结局就可以参照周朝。

《越绝书记吴地传》记载,越王仅在吴地就分封了宋王、摇王、荆王、干王、烈王、襄王、越王史、周宋君、余复君、上舍君等国内诸侯。

落后的制度无法限制国内诸侯的权利,导致父子相残、大臣弑君的内乱频发。可见,勾践及其后世子孙并没吸取周王室日渐衰弱的教训,只顾着脸面上痛快了。

《越绝书·吴地传》记载:“越宋王城也,时与播城王周宋君战于语招,杀周宋君。”这是越国封君宋王与播王、周宋君之间内战。

越国自勾践去世之后,发生了三次弑君事件,即“越人三弑其君”。

前448年,太子朱勾发动政变弑杀越王不寿(越语盲姑),即位为王。

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之侯,拥立其弟无颛为越王。宫廷中不断上演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使得越国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勾践的霸业渐行渐远。

到了后期,吴国故地的人逐渐掌握越国权力,这导致了越国的最后一次迁都。

公元前378年,灭国近百年的吴人因越王翳不断的加重赋税,越国军队又都调拨到琅琊守卫都城,于是在吴地(今江苏苏州?)不断发生骚乱,姑苏吴地的残留贵族死灰复燃,企图趁乱复国。

面对内忧外患,越王翳最终舍弃了离中原比较近的都城琅琊,将国都迁移到吴地,但越国并未放弃琅琊,依然视作北方都城。

《竹书纪年》记载:“翳三十三年(公元前379年)迁于吴”的说法,不过在此时,琅琊仍被越国控制,“大抵越人王翳徙吴,而淮泗地犹未全失,其后或居吴,或居琅琊,南北不厥都。自无强去琅琊,淮泗之地,始不为越有。”

好不容易稳定吴人后,越国内部又因王位发生内乱。

公元前376年,越王翳的弟弟公子豫为了谋取王位,不断挑拨越王翳与儿子们的关系。

越王翳因见过父亲朱勾以武力夺取王位的过程,对儿子们都不是非常信任,在公子豫的挑拨下,竟然连续处死了三个儿子。就在公子豫准备继续挑拨越王翳除掉太子诸咎时,诸咎为自保,决心效仿祖父朱勾以武力夺取王位。

公元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与太子诸咎争夺王位。为继承王位,他谋害了三个王子,并企图除掉太子诸咎,被越王翳拒绝。

诸咎担心自身被害,联合已死的三个弟弟同党,一起攻打公子豫府邸,公子豫战败逃离越国。事后,诸咎又一不做二不休,带兵攻入王宫,发动宫廷政变,杀了越王翳,自立为王。

十月,越国人杀死诸咎,越国陷入内乱,这就是“诸咎之乱”,此后越国陷入了混乱。

前373年大夫寺区又发动政变,前363年,寺区之弟思又政变。

最终,王位到了无颛身上,越王无颛,古本《竹书纪年》称菼蠋卯,在位18年去世,其弟无强继位。

……

“这大概就是天意吧,勾践这德行,子孙也不咋地。儿子杀老子抢班夺位,大臣杀主子,这真是精彩绝伦啊!”王浩眺望着岸上的基地喃喃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181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