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从404空军基地开始的星海征程

作者:卡门线上的幽灵 | 分类:科幻 | 字数:62.8万字

第42章 惊变

书名:从404空军基地开始的星海征程 作者:卡门线上的幽灵 字数:3.3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26

在家陪了几天李延后,李听寒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王国——第一研究所。

“什么?优先开发两位AcE的定制机?”在晨会上听到李听寒的要求,第一研究所的几名高级工程师都有点不可置信,“可是……”

“我知道现在咎瓦尤斯的完成度极高,只需要进一步结合廖勇中尉的飞行数据,做出进一步改进之后,就能反哺到断钢圣剑和杜兰达尔上,从而进一步获得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先处理两位AcE的定制机。”李听寒开口说。

顿了一下,她继续补充道:“别忘了,我们之所以能走到现在,靠的是和军队,尤其是基层飞行员的紧密联系,圣剑项目耗资数千万亿,光发动机就砸了三千五百亿的联邦预算进去,靠的是什么?”

其他工程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里读出了想要的答案——

——目前为止,联邦有合计十二万五千三百四十四名王牌飞行员,而其中,有足足十万名王牌飞行员为自己定制战斗机时,选择的是闪电隼平台。

“我想各位应该很清楚这个答案,那么,现在两位新的AcE身处刚刚爆发战争的北方星域,如果不能第一时间给AcE们送上他们的定制机的话,我们又要如何保证其他AcE也会选择我们公司呢?别忘了,娜塔莉亚少尉可是放弃了格拉克斯公司的产品,选择了我们的。”

李听寒的一席话说服了在座的所有人。

“廖中尉的战斗机倒是比较简单,我们只需要对目前给AcE准备的先进操作系统上预留出咎瓦尤斯的机载AI……说起来李主任,你真不打算给这个机载AI系统起个名字吗?”负责开发的负责人恩佐·哈弗茨开口问。

“我可没有霸占冠名权的爱好,这个AI算是廖中尉自己带起来的,到时候我想让他命名。”李听寒回答。

“……那么我们就用AI系统代称,之前咎瓦尤斯的AI系统已经移植到廖中尉现在的座机上了,也就是说,只要给现有的先进操作系统上留个预留接口,到时候让那边的整备人员更换就行,至于剩下的……”恩佐欲言又止。

廖勇的要求说实话有点笼统,装AI系统这个实际上不是什么大问题,整合正向激光点防御系统也没什么难度,那玩意实际上并不大,新式挂架现在甚至算不上一个问题,直接把咎瓦尤斯的挂架系统挪过去就行。

关键问题出在廖勇剩下的基础要求——

——增大推力,增强机动性,改进航电。

这三个要求的具体参数,李听寒没问,廖勇也没说。你说这是这俩人之间的默契倒是没什么问题,可是底下负责开发的开发人员可就麻了,没参数,我们怎么设计啊?

“剩下的话,我想在廖中尉的战斗机上,尝试我们在404基地讨论过的课题。”李听寒开口说,“tRR-177Ext的总推力足够大,在不追求超过2.0的全机总推重比的前提下,理论上应该支撑的起实验性质的全机分布式矢量系统所需的推力吧?”

“这倒是没问题,但是xtA-11这个平台的改造潜力已经被压榨的差不多了,想要做这么大幅度的改动的话,恐怕我们需要基于xtA-117而非xtA-119进行改装,我担心到时候万一不如xtA-119的话,那岂不是贻笑大方?”恩佐回答。

“我记得,制造咎瓦尤斯框架的材料还剩了不少?”李听寒微微一笑,“正好娜塔莉亚少尉需要更高的瞬盘效率,剩的材料足够做两架战斗机吗?不够的话就用实验室的经费去再买点,你放心,生产方我去谈。”

恩佐一时语塞。

咎瓦尤斯的框架材料可不是什么大白菜,那可是基于量子纠缠和量子隧穿效应,以量子级精度,在绝对真空以及绝对无重力环境下去操作碳,硼和钛三种原子,将其搭建为蜂巢状的正六边形,形成超稳定键后产生的量子晶体材料。

这么麻烦才能制造出的材料,那性质自然不是一般超合金能比的。最基础的一点,假设用量子晶体材料制造一架超级闪电隼的框架和蒙皮,就算剩下的什么东西都不变,那么采用量子晶体材料的超级闪电隼能足足轻出35%。

除了超轻量化之外,其强度简直堪称【绝对强度】,要知道以量子晶体材料制造的咎瓦尤斯模型在进行无人高超音速飞行测试时,在三万米高空下,一口气飞到了35倍音速的理论极限空速,而机身依旧没有出现任何损伤。

除此之外,其在作为蒙皮时,甚至可以根据温度和压强自适应地微调晶体结构,以达到最优的性能,甚至在受到不致命的损伤时还能自动愈合。

这么牛逼的材料,其产量自然也非常“牛逼”。现在全联邦一年只能产出不到一千万吨的量子晶体材料,其中绝大部分都被海军拿去了,剩下的都是各个公司争抢的重头戏,这可是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的东西。

只不过,李听寒既然敢这么说,那她总是能搞到的。

“要是采用碳硼钛量子晶体重新设计机身框架的话,那很多问题恐怕都不是问题了,但是这样的话,我想最后廖中尉的机体和娜塔莉亚少尉的机体恐怕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差异。”

“哼,我想他们俩巴不得没什么差异。”李听寒冷笑一声。

“那具体的设计方案的话,我们暂时决定用库存的6号和8号方案,结合tRR-117Ext和咎瓦尤斯的先进经验,重新设计制造框架,并且将机载的电子设备升级至杜兰达尔同规格,您看可以吗?”恩佐很快就拿出了一套方案。

李听寒接过来一看,皱了下眉。

所谓的六号方案和八号方案是xtA-119的几个备选方案之一,六号方案的特性是强调了瞬盘能力,重新设计了全机的气动特性,实现了比一般闪电隼强约15%的瞬盘能力。而八号方案则是强调多功能性,重新设计了弹仓结构,使其可以最多搭载二十枚导弹。

这些组合在一起倒是可以满足大框架下的要求,但是李听寒还是感觉不满意。

“感觉框架上不错,但是细节上还是有点不太满意,你把模型发我,我再改改吧。”李听寒叹了口气,“你们先论证一下基于tRR-177Ext以及量子晶体材料时,实现全机分布式矢量动力系统的可行性,我希望下班前就能看到结果。”

“我知道了。”恩佐应了一声,走出了李听寒的办公室,点了几个人去开会。

所谓的全机分布式矢量动力系统,实际上就是李听寒基于廖勇对机动喷嘴的建议,灵感爆发之后的产物。这一系统的特点为不局限于某一个或者几个机动喷嘴,而是将全机作为一整个矢量系统进行设计,理想情况下,机身上除了驾驶舱之外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产生对机动造成影响的力。

这个想法是李听寒提出来的,但是在早期论证里并没有想到同时结合量子晶体材料和tRR-199Ext,毕竟这俩玩意一个一年到头落到战斗机生产厂家手里的量可能都不够造二十架战斗机的,另一个则还是试验产品,不具备量产的可能性。

只不过现在嘛……

至于李听寒对什么东西不满,那自然是将两个方案融合之后产生的不伦不类感。八号方案为了塞下大弹仓,设计完成后的机身胖的有点搞笑,而六号方案叠在八号上,就好像硬给一个胖子装上了长臂猿一样的长手。

好在,李听寒是真的在一线干过,融合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是她最擅长的事情。而且,在她老师的带领下,整个第一研究所的研究和工作氛围是典型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猜想,也有为了实现想象而脚踏实地一步步前进的踏实肯干。

现在,确立了方向之后,整个第一研究所立刻就被调度了起来。

飞控开发部门开始基于廖勇和娜塔莉亚的飞行数据,为他们定制最合适的飞控以及机体操作系统。人机功效部门在拿到两人身体数据后,立刻开始重新设计驾驶舱。电子设备部门则是开始基于廖勇和娜塔莉亚的要求,对机载的电子设备进行整合和调整。而发动机部门则是拿出了tRR-177Ext的模型,开始思考如何适配xtA-11的机身框架。

这种效率在全联邦都是不多见的,而和第一研究所类似的研究所,寰宇科工总共有十个。

高效,保质,保量。这是寰宇科工产品在军方和民间的评价,就算是最刁钻的AcE定制机,寰宇科工也极少消耗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才交货。

时间过得飞快,李听寒在修型结束后,立刻就投入到了实验型全机分布式矢量系统的研究以及在两人战斗机上实现这一系统的论证中。

在这期间,廖勇也成功在联邦首都刷出了一点知名度。

就算换回了超级闪电隼,但是在AI系统的辅助下,廖勇在后续的四次苏格拉底星制空战中,平均每次出击击坠敌机2.2架(平均数据,所以会有小数,请不要在意),这一数据比整个北方星域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平均数据高了足足1.8。就算是在北方星域现在投入的王牌飞行里采样,廖勇也没有掉队,仅比王牌飞行员平均数据低了0.05。

要知道,其他王牌可是有定制机的。

李听寒对此自然是很开心,只不过,很快,一则消息就刷爆了整个联邦——

——【苏格拉底星遭遇大气焚灭炸弹攻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