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从404空军基地开始的星海征程

作者:卡门线上的幽灵 | 分类:科幻 | 字数:64.0万字

第107章 圣剑项目

书名:从404空军基地开始的星海征程 作者:卡门线上的幽灵 字数:6.3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26

数百光年外,联邦首都星域所属新德克萨斯星。

“欢迎各位前来参观xtA-19的试飞工作。”李听寒站在试飞基地门口,对着前来的军方人员微笑着伸出手去。

“嗯,希望这次试飞的结果能对得起贵公司这么多年的辛苦研发啊。”前来访问的人员和李听寒握了握手,开口说。

“那就敬请期待吧。”李听寒点了点头,伸出手来,“这边请。”

几人跟着她的引导,走进了一侧的机库里。

和廖勇飞过的咎瓦尤斯,也就是圣剑项目的三号机不同,今天要试飞的是圣剑项目的一号项目断钢圣剑(Excalibur),这也是在最开始,最被看好的圣剑项目机型。

而这次进行试飞的,是吸收了二号机杜兰达尔、三号机咎瓦尤斯上实践验证的新技术,又结合独行隼和女王隼的开发经验后,重新设计制造的断钢圣剑二号机。

作为圣剑项目的目标机型,断钢圣剑采取了单座双发,可变前掠翼布局,并且整合了完整的分布式矢量系统,机动性有了质的提升。和之前试飞的断钢圣剑一号机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咎瓦尤斯的成熟经验。

虽然因为价格过于昂贵,采用量子晶体材料的折刀翼方案被放弃了,但是咎瓦尤斯上,已经成熟的前掠翼三翼面、全动垂尾等设计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同时,在杜兰达尔上进行验证的新式飞控系统,现在也挪到了断钢圣剑上。和传统的电传飞控,也就是Fbw(Fly by wire)不同,新式的飞控系统为FbRF,即射频飞控(Fly by Radio Frequency)技术。

和电传飞控相比,射频飞控最大的特点,就是移除了所有的用于飞控的有线电路。在断钢圣剑二号机上仅留下了供电用的线缆,这使得断钢圣剑二号机的空重相比一号机,下降了足足2%。

同时,在采取了量子射频技术之后,飞控系统的延迟水平得到了飞升一般的夸张提升。原本的光纤电传飞控的延迟是百分之一毫秒级,但是在射频飞控下,战斗机的操纵延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达到了千分之一皮秒级。

要知道,一秒等于一万亿皮秒,这点延迟几乎可以相当于零延迟了。

当然,无线化的风险还是存在的,和光纤比,射频飞控最大的问题就是可靠性。

线传飞控可不怎么怕电磁干扰,但是如果采取传统的射频飞控思路,那么在遭遇电磁攻击后,容易彻底失效,并且还有被远程劫持的风险。

但是这是传统射频技术的问题,圣剑上使用的射频飞控是完全不同的。它采取了量子射频通讯协议,并且将射频功率提高到十万瓦\/通道,单通道的功率是传统射频飞控的十倍。在高功率和量子通信协议的帮助下,电磁干扰和信号劫持对射频通信的威胁,基本可以等同于不存在。

而在排除了风险之后,剩下的就全是好处了。除了延迟之外,射频飞控不需要考虑复杂的走线,因此更激进的可动设计就可以采用。同时,像之前xtA-11平台上遇到的,诸如被坚硬物体击穿进气道侧板,切断飞控光纤导致的飞控系统失效等疑难杂症,在xtA-19平台上也不会再存在。

当然,性能越高,需要的电力就越多,但是圣剑项目里第一个完成开发的,就是新一代机载冷核聚变反应堆。和现在使用的三代堆相比,同体积下,四代堆的功率提高了221%。

并且,和传统三代堆组合安装后导致功率下降,无法实现良好的1+1=2不同,四代堆采用了全新的隔离壁材料,在近距离组合安装后,并不会导致单个反应堆的性能下降。

因此,在断钢圣剑二号机上,李听寒直接塞了两个四代堆。

这输出功率比目前联邦军战斗机里,反应堆总功率最高的独行隼和女王隼高出了接近500%。

爆炸式的功率提升带来了极大地想象空间,只不过现在李听寒还没有将其一一实现。她只来得及实现一条,试飞的日子就要到了。

而实现的这一条,被称作【爆发推进模式】。

众所周知,加力作为一种短期内提高发动机推力的技术,在喷气式战斗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自二十世纪中叶,加力燃烧室出现后,这一技术就一直应用到了廖勇所在的二十四世纪。而爆发推进模式,简单点理解就是在加力燃烧室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获得更暴力,更激进的推力。

只不过,爆发推进模式的原理,和加力燃烧室是不同的。加力燃烧室位于发动机的涡轮与喷管之间,通过给涡后气流内喷油点燃,大幅度提高气流温度从而获得额外的推力。而爆发推进模式则是利用冗余的发电量,在燃烧室内进一步加热高温气体,从而提高涡前温度,获得更高的推力。

为了兼容爆发推进模式,李听寒带领团队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对原定使用的tRR-177Ext发动机进行了新的改进,重新设计了燃烧室结构,涡轮的叶片也更换了更耐高温的叶片材料,对发动机热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改良。

在一系列改进之后,新式发动机被命名为tRR-177E\/A,在两台tRR-117E\/A的帮助下,断钢圣剑二号机的整机推重比进一步提升。在使用全部挂载点,并且搭载最大限度的燃料的前提下,其整机推重比依旧达到了2.75。而若是空载半油的条件下,在开启加力和爆发推进模式后,在短时间内的整机推重比甚至达到了3.35。

这一数据,甚至已经和独行隼以及女王隼拉开了代差。

除此之外,新式的机载量子雷达也得到了应用。作为地面雷达的缩小版,这一雷达的主探测扇区约为±65度,探测距离165公里。和传统雷达相比,量子雷达的探测原理有决定性的不同,他并不依靠雷达回波来进行探测,而是依赖量子纠缠理论,通过发射纠缠量子中的一个作为信息量子,然后观测参考量子的量子态变化,由此确认探测情况。

当然,这不意味着传统雷达就可以被取代,这一时代,主流机载雷达的主探测扇区可以达到±145度,探测距离超过500公里。虽然因为主动雷达隐形技术,导致传统雷达的性能大幅下降,但是探测角度的优势还是存在的。

以传统雷达的搜索角度配合量子雷达的探测精度,由此实现远超常规方案的探测性能。这是在经过多次论证之后,李听寒给圣剑项目在探测能力上找到的的最终答案。

在电子设备之外,结合廖勇和娜塔莉亚的战斗数据,tLS和热熔激光这种大威力固定武装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但是综合能量管理和应用能力的考量后,李听寒并没有选择给常规的圣剑装备tLS。

原因也很简单,相对于激光机炮,tLS的优势是照射模式可以做到几乎实时跟随战斗机动作,点射模式则可以实现类超视距打击效果。这两样功能对AcE而言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圣剑毕竟是要大规模列装的机型,更主要面向的对象,实际上还是一般飞行员。

而一般的飞行员想要熟练运用照射模式和点射模式,难度还是太大了。

因此,在断钢圣剑二号机上,装备的只是阉割了照射和点射模式,仅保留了连射模式的tLS和热熔激光,这两者之间是可选关系,并且就算是简化版的tLS和热熔激光,威力和廖勇以及娜塔莉亚座机上装备的比,也是没有任何缩水的。

当然,廖勇和娜塔莉亚的战斗数据可不只有这些。他们使用Admm和mpbm拿下了大量的击坠,这两样那优秀的作战效果同样得到了重视。甚至于,在断钢圣剑的二号机上,是直接将Admm的发射装置整合在了机体上的。

当然,就算额外搭载了Admm,这也不意味着断钢圣剑的挂载能力有所下滑。虽然为了优化气动,断钢圣剑没有设置外部挂载点,但是其机腹以及翼根还有侧部弹仓的容量极大,足足可以塞下18发各种型号的导弹。

只不过嘛,如果需要执行对地攻击,那挂载量就要跳水了,这十八发导弹里有十二发是靠机腹弹仓的,在执行对地任务时,只有机腹弹仓可以挂载航弹和制导炸弹,而且两个弹仓加起来,只能挂载六发对地弹药。

但是别忘了,在天生没有外挂点的情况下,如果需要执行大气层突破任务,圣剑的挂载能力是要比xtA-119S强出一个档次的。

然后,在增加了这么这么多的新设备之后,断钢圣剑二号机的空重,依旧要比闪电隼项目里最新式的xtA-119S要轻8%。

总之,现在的断钢圣剑二号机和断钢圣剑一号机比起来,除了这个外形,基本上已经不能算一架战斗机了。

在开发阶段就经历这种规模的大改,这在联邦的战斗机开发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只不过这也算是情有可原,毕竟没有人知道三代机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李听寒给出的答案也简单粗暴到了极点——

——在各项性能上的全面超越。

更大的推力,更轻的空重,更先进的机载反应堆,更强悍的机动性,更优秀的挂载能力,更先进的固定武装以及航电设备。既然不知道怎么在技术上形成质变,那就往死里堆料,用量变来引起质变。这就是李听寒的思路,简单粗暴,但是极其有效。

至少,在来访的装备部门官员那里,李听寒给出的技术参数已经让他看的两眼发直了。

“咳咳,这份技术参数确实相当相当诱人,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实际观察一下。”在擦了一下差点流出来的口水之后,这次来访的主要带头人欧文·约翰逊开口说。

“这是当然,试飞任务将在二十分钟后开始,请各位移步飞行塔台,我们在那里设置了全景式观察平台,我们将在那里观看这次试飞。”李听寒点了点头,伸了伸手,示意众人和她前往塔台。

登上塔台后,李听寒对塔台的工作人员点了点头。随着工作人员按下一个按键,一道隔板落下,随后塔台的天花板,地板以及四周的隔板同时一亮。

这就是李听寒提到的全景式观察平台,是基于战斗机的全景式座舱改造来的。在试飞空域内,有着大量具备自规避能力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搭载了高精度光学观测设备,通过数据链和塔台直连后,将信息投送到后面的观察平台。

并且,这个观察平台的收音效果也是极强的,就算离跑道有几百米远,也能听到清晰但并不刺耳的发动机咆哮声。

为了这次试飞,李听寒可是准备的相当充分。她知道这次来的人里有很多飞行员出身的军官,而这些人对机动性的要求,甚至超越了常规的战术需求。为此,李听寒大幅提升了这次试飞展示中,机动性展示的环节,还特意设置了这个全景式观察平台。

李听寒做这么多准备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前批次生产的权限。

在联邦,一架战斗机想要服役,在结束研发阶段,首飞成功之后,要进行最少八次的正式试飞验证展示,也就是像今天这样的,有官方专业评估人员的试飞。

之后,联邦国防军装备部会根据评估情况,来决定这型战斗机是否有资格进入现役。但是如果在五次以前的试飞工作中,试飞的战斗机展示出了足够惊艳的性能。那么国防军会先进行一次小批量的采购,以提前批次的名义进行生产,并运去进行实战验证。

虽然提前批次的数量一般只有两个中队十六架战斗机,并且在联邦国防军的装备序列里,提前批次并不认为是现役战斗机。但是,AcE在选择自己的定制机时,选择列表并非是现役战斗机,而是在联邦采购列表内的战斗机。

只要进入提前批次,那么xtA-19就在采购列表里了。

李听寒和廖勇相识就是源自于咎瓦尤斯,当时每次驾驶咎瓦尤斯起飞之前,廖勇的表情都很兴奋。李听寒对此印象很深,只是在选择定制机的时候,咎瓦尤斯虽然已经经过了一些实战,但是那是走了紧急条例,并没有列入采购列表。因此,李听寒只能基于xtA-11这个平台,设计制造出了独行隼和女王隼这两架二代机的【末代机皇】。

廖勇是自己以结婚为目的交往的男友,娜塔莉亚是自己共侍一夫的好姐妹。尽管独行隼和女王隼的性能已经够强,甚至已经摸到了二代机的天花板。但是在李听寒眼里,自己有三代机项目,那么这两机就不是自己能提供给他们的最好设备。

这是很不符合李听寒性格的,所以,再次离开北方星域之后,李听寒就开足了马力,全力推进着圣剑项目,为的就是能在下一次大规模战役开始之前,给廖勇和娜塔莉亚送上全新的,基于xtA-19平台设计制造的定制机。

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在观察平台上的众人都是精神一振。

“哦!这滑跑距离,比闪电隼和流星都要短不少嘛!”一名空军上校眼睛一亮。

这位上校是在空战中受伤,无法继续飞行后调任装备部门的,作为实战飞行员出身,他非常看重战斗机的起降性能。

“这是前掠翼的特性,阁下。”李听寒微微一笑,“前掠翼布局在低速下的升力显着要比后掠翼布局高,滑跑距离更短是很正常的。”

“这爬升率也很不错,除了前掠翼布局之外,你们的发动机技术,也确实比其他公司更先进一些,这很不错啊。”另一名官员也点了点头。

“前掠翼布局允许战斗机拥有更大的可用迎角,以这架战斗机为例,他的可用迎角就达到了42度,比起超级闪电隼的28度左右提高了很多,再加上tRR-177E\/A的强悍推力,这才有了这么好的爬升率。”李听寒保持着微笑,给各位空军的官员进行着讲解。

“比起这些,我还是更看重机动性一点,这次试飞任务的设置高度是多少?”

“我们是按照实战的常规高度设置的,也就是米。”李听寒回答。

提问的官员点了点头,眯起双眼,等待着机动展示。

一万五千米的高度在断钢圣剑二号机面前,甚至称不上是一个挑战,在试飞员的操控下,它只花了不到35秒就爬到位了。在摄影无人机的帮助下,二号机的机影很快就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现在开始机动能力展示。”李听寒低头看了一眼演示科目,点了点头,给塔台发了个信号。

在得到塔台允许后,二号机突然将机翼大幅度展开至68度,同时拉出了95度的夸张攻角。

哪怕是对前掠翼战斗机而言,超过90度的攻角也是绝对意义上的失速攻角了。但是在断钢圣剑这里,靠着大推力的矢量发动机,射频飞控以及全动鸭翼和尾翼的帮助,这架战斗机居然在空中愣生生地停住了至少三秒钟。

“各气动舵面工作正常。”

“矢量喷嘴工作正常。”

“全动鸭翼,全动尾翼工作正常。”

塔台的各个数据监控依次报告了战斗机的情况,由此可见,即使是在这种超大攻角并且失速之后,靠着多涡系耦合以及射频飞控的极低延迟,战斗机依旧可以保持完整的可操作性。

“好,改出。”塔台在确认了各方向控制均正常后,下达了改出命令。

“收到。”飞行员点了点头,一压操纵杆,二号机的攻角骤然降低。整个过程就好像有一只手握着战斗机一样,显得异常的轻松。

随后进行的是科目二,即高速大攻角机动。随着试飞员开启爆发推力模式和加力,二号机的前掠翼立刻开始向后掠翼转变。在射频飞控的控制下,通过各启气动舵面的配合,再结合机身上大量的小型气动可动组件的帮助,战斗机成功控制住了气动中心的过度后移。

在转变为后掠角32度的后掠翼之后,在不到十秒的时间内,二号机就飞到了2马赫。随后,试飞员拉起机头,全动尾翼的逆向导流板打开,机载计算机也适时使用了超音速升力补偿算法。随后,战斗机的攻角在速度并未明显降低的前提下继续增大。很快,一个半径不到四十米的弗罗洛夫叶轮出现在参观人员的面前,紧跟着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这可真是令人惊讶的机动性!弗罗洛夫叶轮可是典型的过失速机动,速度甚至不能超过0.5马赫,他居然能在这个速度下飞出来这么多个弗罗洛夫叶轮?”之前那位有过实战经验的军官惊讶地开口说。

“这还只是这架战斗机的部分机动展示。”李听寒微微一笑。

紧接着,在试飞员手里,二号机仿佛成为一杆画笔,在天空中勾勒着各种各样的图案,赫布斯特机动,科沃丘钟摆,绕速度矢量滚转等各种过失速机动都在高速下得以顺利完成。

最后,二号机猛地减速到1.6马赫,随后突然将主翼以不对称的姿态快速前伸,配合鸭翼和尾翼的气动控制后,形成了不规则变化的升力力矩。在其帮助下,二号机在空中快速划出了大量不规则的蛇形机动轨迹。

“天啊,这个机动几乎可以把F-pole扫进垃圾堆里了,目前为止所有导弹的导引头,理论上都不能追踪如此不规则变化的飞行轨迹!”另一名空军高层对此也很是满意。

至于打靶测试就显得相当无聊,目前为止所有的靶机,均不可能从量子雷达和常规雷达的综合锁定中逃逸,而tLS和反辐射中距弹的效果也从未令人失望过。

随着观察平台转暗,隔离板收起,这次历时45分钟的试飞展示也走向尾声。在得到超音速通场的许可后,二号机轰鸣着掠过塔台。

在战斗机的轰鸣声中,李听寒对欧文提出了那个问题。

“阁下认为,今天的试飞展示,是否可以让我公司的产品,进入下一季度的国防军提前采购名单呢?”

“对于圣剑项目的表现,我们都很满意,但是很遗憾,格拉克斯的三代机项目也首飞了,因此,根据规定,我不能现在就批准贵公司的产品进入提前批次采购列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