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

作者:姐依旧潇洒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46章 江南变局

书名: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 作者:姐依旧潇洒 字数:2.9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7

江南的地主多,官宦世家更多。此地也是东林党的大本营。

萧如薰原本以为这里的抵抗会很强,可没有想到,江南地区反而相比其他地区反而容易很多,写让他觉得很意外。

月前他率着五万大军渡过长江时,心里早做了要杀人的打算。江南富甲天下,又是东林党的老巢,那些自诩清流的官宦世家,哪个不是跺跺脚能让朝堂震三震的人物?

可没想到土改这般顺风顺水,倒让他心里发虚。

“传沈部堂来。”

萧如薰翻身下马,靴底踩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几日他总觉得背后像有双眼睛盯着,却又说不出究竟哪里不对。

沈一贯是在掌灯时分来的。这位南京兵部尚书虽已年过六旬,步履仍稳健。他进了书房,也不寒暄,径直从袖中掏出一叠文书:“公爷,这是今日收到的密报。苏州、松江两府的缙绅,都在往城外转移田契文书。”

萧如薰皱眉翻看,果然都是些田亩赋税的册子。他把文书往桌上一放:“这些人倒是听话,前日刚发下去分地的告示,今日就开始腾地方了。只是太过顺遂,反倒让人不安。”

沈一贯抚着白须笑了:“公爷可知为何江南的士绅不敢硬抗?”他从案头取过萧如薰前些日子写的《均田告示》,“您这告示上写着‘耕者有其田’,又说要免三年赋税。这话戳中了百姓的心,也堵死了士绅的嘴。他们若敢反对,便是与天下人作对。”

萧如薰沉吟不语,最看不惯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文人士大夫。也知道这江南的水有多深。单是那些官宦世家的田产,就占了大半的耕地,佃户们终年劳作,交完租子连糊口都难。

“可他们总不会这么轻易就范。”萧如薰想起前日在苏州遇到的情形,当地最大的世家徐府,竟主动捐出了三万亩良田。府里的老管家还说,这是为了响应朝廷新政。这般配合,反倒不像是假的。

沈一贯倒了杯茶,热气氤氲中,他的眼神有些浑浊:“公爷有所不知,这些人心里都揣着个算盘。他们以为您不过是暂代天巡,等安定下来,还会回到‘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老路子上。如今交出些田地,不过是权宜之计。”

萧如薰猛地站起,带翻了手边的茶盏。滚烫的茶水泼在青砖地上,腾起一股白雾:“他们当我是三岁小儿?我这均田令一下,断的是他们百年的根基!”

“根基虽断,心气未死。”沈一贯弯腰拾起茶盏,慢条斯理地擦着,“就像这秦淮河的水,表面上看着平静,底下的暗流深着呢。公爷可听说过‘留都书社’?”

萧如薰摇摇头。这些日子忙着安置百姓,倒没顾得上打听这些文人社团。

“这书社是东林党人所创,表面上是吟诗作画,实则串联着江南七十二家缙绅。”沈一贯压低声音,“他们如今虽不敢明着反对均田令,可私下可偷偷串联,想收买丈量土地的人!利用他们分田不均,让百姓们闹起来……”

萧如薰握紧了拳头。他最恨这些阴招,当年在辽东打仗,后金的奸细也是这般挑唆军民关系。正要说什么,外头突然传来一阵喧哗。

“报!扬州急报!”亲卫的声音带着慌乱。

萧如薰接过军报,眉头越皱越紧。扬州知府联名十二县缙绅上书,说当地流民趁乱强占良田,请求朝廷派兵镇压。

“好个借刀杀人。”沈一贯冷笑,“他们这是想把水搅浑,让您顾头不顾尾。”

萧如薰把军报往桌上一摔,烛火被震得晃了晃:“传令下去,明日我亲自去扬州。沈大人,还请您帮我拟个告示,就说朝廷要在扬州设粥厂,凡流民均可凭田契领粮。”

沈一贯愣了愣,随即抚掌大笑:“妙啊!公爷这是要让流民拿着地契去领粮,看那些缙绅还怎么狡辩!”

夜色渐深,萧如薰站在府衙的露台上,望着远处秦淮河上的点点灯火。风里飘来丝竹声,倒像是不知人间疾苦。他想起白天在街上遇见的那个老佃户,老人捧着新领的地契,手都在发抖,说这是他家三代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

“但愿这江南的春天,能真正暖到百姓心里。”萧如薰喃喃自语,把披风又紧了紧。

次日清晨,萧如薰的大军开拔扬州。行至半途,忽有快马赶来,说是苏州徐府的老管家求见。萧如薰心里一动,命人将老管家带至中军帐。

老管家一见萧如薰就跪下了,额头贴着地面:“大帅救命!我家老爷前日突然暴毙,如今府里乱作一团,那些平日里来往的老爷们,竟没一个肯露面的。”

萧如薰与沈一贯对视一眼。徐府是江南数一数二的世家,老爷徐元文更是东林党的中坚人物。好端端的突然暴毙,其中定有蹊跷。

“起来说话。”萧如薰命人扶起老管家,“你家老爷死前可有什么异常?”

老管家抹着眼泪:“回大帅的话,老爷这几日总在书房见客,说是商议什么‘大计’。前日夜里,我听见书房里传来争吵声,等我进去时,老爷已经口吐白沫,药石无灵了。”

沈一贯摸着胡须沉吟:“看来是起了内讧。公爷,这或许是个机会。”

萧如薰点点头,吩咐亲卫:“备马,我们绕路去苏州。”

苏州城还是往日的繁华模样,只是徐府门前冷冷清清。萧如薰进了书房,只见书案上摊着半封未写完的信,墨迹未干。

“这字迹...”沈一贯凑近细看,“像是无锡顾尚书的笔迹。”

萧如薰拿起信笺,上面写着:“事已至此,唯有...”后面的字被墨渍盖住了。他心中一动,命人仔细搜查书房。果然在暗格里找到一叠密信,竟是江南各府缙绅商议对抗均田令的计划。

“原来他们早有勾结!”萧如薰拍案而起,“说什么响应新政,都是做给我看的!”

沈一贯捡起一封信,脸色凝重:“公爷,您看这封。他们打算趁您去扬州时,在应天发动民变,诬陷是您的军队欺压百姓。”

萧如薰冷笑一声:“来得正好。传令下去,命扬州驻军原地待命,所有将领即刻来苏州议事。”

三日后,应天府衙里挤满了江南各府的官员缙绅。萧如薰把那些密信往桌上一摊,满堂皆惊。

“诸位不是说流民强占良田吗?”萧如薰扫视众人,目光如刀,“这些信里写的,却是如何挑唆流民,如何伪造证据。”

堂下一片死寂。许久,有个官员颤声开口:“大帅,这定是奸人伪造...”

“伪造?”萧如薰打断他,“徐府老爷暴毙,顾尚书失踪,你们当本帅是瞎子?”他转头对沈一贯道,“沈阁老,把朝廷新颁的《惩治奸党条例》念一念。”

沈一贯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条例里写明,凡勾结缙绅、扰乱新政者,不论官职大小,一律革职查办。

堂下的官员们面面相觑,有人偷偷擦汗,有人低头不语。萧如薰看着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人,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自己在边关时,见过太多百姓因为没地种,不得不卖儿鬻女。而这些人,却为了一己私利,连朝廷的新政都敢阳奉阴违。

“本帅给你们三日时间。”萧如薰站起身,“主动交出多余田产、停止一切阴谋活动的,既往不咎。若是执迷不悟...”他没有说下去,只是按了按腰间的佩剑。

三日后,应天府衙门前排起了长队。缙绅们捧着田契、地册,在官兵的监视下登记造册。萧如薰站在台阶上,看着百姓们围在告示前,念着上面的新政条款,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公爷,这步棋走得妙啊。”沈一贯递来一杯茶,“既震慑了心怀不轨之人,又让百姓看到了朝廷的决心。”

萧如薰望着远处的市井烟火,轻声说:“江南的春天,总算是要变了。”

这一年的秋天,江南的稻田里第一次飘起了属于百姓自己的稻香。萧如薰站在田埂上,看着老农们弯腰收割,忽然想起沈一贯说过的话:“民心就像这土地,只要好好耕种,总会有收成。”

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官宦世家,有的彻底没落,有的隐姓埋名。唯有秦淮河上的画舫依旧,只是唱曲的歌女们,如今唱的不再是才子佳人,而是“耕者有其田,岁岁好丰年”的新曲。

江南的这场变局,就这样在看似平静中完成了。萧如薰知道,这只是开始。但至少,他看到了百姓眼里的光,那是比任何权力都珍贵的东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81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