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

作者:姐依旧潇洒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灭日之心,鬼子不懂

书名: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 作者:姐依旧潇洒 字数:1.4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7

要说丰臣秀次与德川家康这般盘算,从常理来看确实没什么毛病。

毕竟以大明过往的行事逻辑与东亚格局的常态推演,任谁都会觉得,大明对日本这块土地既无吞并之心,也犯不上投入过多精力,最多不过是想借制衡之术让其安分守己,永绝后患。

可他们千算万算,终究漏算了一个最关键的变数——萧如薰。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位大明的掌权者,骨子里对他们这群“倭人”的厌恶,早已深到了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地步。

这倒也怪不得他们无法理解。毕竟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中日之间的纠葛,无非是地缘利益的博弈、朝贡体系的争执,或是战场上的胜负输赢。丰臣秀吉征朝也好,大明出兵援朝也罢,说到底都是政权与政权之间的较量,打归打,停归停,自有一套基于利益的规则可循。他们从未想过,在萧如薰心中,还藏着另一重更深沉、更炽热的情感——那是穿越千年的记忆,是刻在骨血里的民族伤痕。

要知道,萧如薰并非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大明人。他的灵魂里,装着另一个来自数百年后的中国人的记忆。

在那个记忆里,“倭寇”二字从来不是简单的历史名词。

那是东南沿海被劫掠的村庄,是被屠戮的百姓,是“嘉靖大倭寇”时期绵延数十年的血火;是甲午年间黄海的炮声,是旅顺城头的残阳,是南京城里三十万冤魂的悲鸣;是八年烽火里的山河破碎,是“三光政策”下的焦土千里,是教科书上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是代代相传的屈辱与愤懑。

那些记忆,丰臣秀次不懂,德川家康不懂,整个战国时代的日本人都不可能懂。他们活在十六世纪的当下,眼里只有战国的烽烟、领地的得失、与大明的一时胜负。他们不会知道,在萧如薰的记忆里,自己的民族曾被他们的后代反复欺凌,那段长达数百年的伤痛,早已成了每个中国人心底无法磨灭的烙印。

所以对萧如薰而言,这场与日本的纠葛,从来不止于“大明利益”的算计。

丰臣秀次以为大明只想让日本内乱?

德川家康以为守住隐忍就能换来喘息?他们都错了。

在萧如薰这里,所谓的“制衡”不过是权宜之计,所谓的“观望”只是等待时机。他心里真正的念头,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决绝——他要趁着大明国力鼎盛,趁着日本尚未统一,彻底打掉这个潜在的威胁,让这片列岛再也没有能力在未来的岁月里,对自己的故国造成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这种想法,在当时的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合常理”。

毕竟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对周边部族与国家,向来以“怀柔”“羁縻”为主,若非对方主动挑衅到忍无可忍,极少会赶尽杀绝。

可萧如薰不同,他带着未来的记忆,深知“养虎为患”四个字的沉重代价。他见过那只“虎”未来会犯下何等滔天罪行,自然不可能再按部就班地走老路。

说白了,换作任何一个带着完整历史记忆的中国人,穿越到大明这个时代,面对日本,恐怕都会生出类似的念头。

你能想象吗?当一个亲眼见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累累白骨、听过731部队暴行的人,回到了明朝,看到丰臣秀吉的狼子野心,看到那些日后可能演变为倭寇的武士,看到这片孕育了侵略基因的土地,他会怎么做?

恐怕没有谁能真正心平气和地“制衡”下去。打鬼子,不是冲动,不是好战,而是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负责,想要提前斩断那根通往悲剧的链条。

丰臣秀次和德川家康还在为石见银山的得失、为彼此的胜负盘算时,他们不会明白,自己面对的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明君臣。萧如薰的棋盘,比他们想象的更大;萧如薰的决心,也比他们预料的更狠。

这场较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一样的结局。因为在那些冰冷的利益算计之外,还燃烧着一团来自未来的、永不熄灭的怒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074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