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祖上徐达,开局硬刚努尔哈赤

作者:顾兴瑶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2章 主将人选

书名:祖上徐达,开局硬刚努尔哈赤 作者:顾兴瑶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3

“此事朕已有考量,内帑里还有一千五百万两白银,可以解燃眉之急,李尚书,朕要你每年从国库里拨出五十万两白银,不要再和朕讨价还价了。”

眼见朱常洛已经让步,而且态度那么强硬,李汝华也不敢再说什么了,毕竟这大明的天下,终究是他们朱家的,不是他李家,真要是上纲上线,自己可讨不到什么好。

再说了,又不让他出全部已经很好。这要是万历皇帝,恐怕一分钱都不会自己出。

于是见好就收的李汝华也是当即行礼道:“臣遵旨。”

就这样新军一事彻底敲定了,不过将领、兵员、训练地方,可都没说好。

于是朝堂众人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尤其是各个党派之间,都在互相攻击,毕竟这可是一支新军,而且还有三万人,谁不想掌控?

毕竟要是谁那边的人拿下了这个位置,自然他们在朝堂里的话语权也就可以更大了。所以没有人会轻易放弃。

“启禀陛下,主将人选微臣举荐辽阳副总兵官赵率教,他说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进士,先是被任用为甘州都司,后因建立军功擢升碾伯营游击、靖虏卫参将。适逢灾年,出粟救济百姓,受到民众赞誉。”

“此人还先前担任过署下马关参将,随后又充任镇靖参将、延绥参将,屡立战功,现在也在辽东任职,微臣以为他最合适。”

听见有人举荐,朱常洛也是有些吃惊,他之所以现在突然提出,就是为了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让他们各个党派都没有时间商量,从而让徐天爵揽下这一职务,没想到他们居然还有人推荐。

不过想来应该不是他们商量的结果,而且这个赵率教他也听说过,是个有才能的,不过担任新军的主将还差远了,光要有能力还不行,必须要忠心,而且在朝堂上也要有势力,不然恐怕会处处被掣肘。

“陛下臣认为,辽东巡抚徐天爵更适合担任新军主帅,臣有两条理由,其一,新军是为了应付辽东女真,而徐天爵乃是辽东巡抚,又常年与女真人作战,经验丰富,徐将军长期在辽东,有更多的机会与女真族接触和交战,从而能够深入了解女真族的作战方式、战术特点以及生活习性,便于新军的训练。”

“其二徐将军乃是中山王徐达之后,出身将门,更能服众,而且身立数功,早已可堪此大任。”

听他这么说,英国公张维贤、成国公朱纯臣立马就坐不住了,什么意思,他们也是勋贵之后,不比徐家弱多少,但最后他们还是忍住了,毕竟现在他们家里也没有能堪当大任的后生。

再说了徐天爵也是他们勋贵体系的,由他来执掌新军总好过那些文官来的好,再加上定国公也在旁边,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于是乎在场的除了少许文官反对,其余的勋贵、武将都赞同。

一方面是因为徐天绝是勋贵体系的人,勋贵自然是支持的,另一方面,徐天爵这两年来的战功也足够服众,毕竟,相较于在辽东的其他将领来说,他的战绩的确是让人心服口服。

再加上这是朱常洛早就认定的人选,方从哲、黄嘉善这样的老家伙,就更不会反对了。

其他的文官都是些小官,影响不了决定。

于是乎,就这样朱常洛大手一挥,徐天爵就成了这支三万人新军的统帅。

“臣徐天爵,谢主隆恩,承蒙陛下信任,委以练兵重任,必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隆恩。”

“好,快起来吧!”

“接下来便是兵员的问题,诸位爱卿可有什么想说的?”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这三万人不必全部招募新军,可以从原有卫所里抽调部分士兵,这样一来倒是能大大节省军费开支。”

李汝华终究还是从财政方面入手,他这个办法的确能缩减军费开支,但是却有可能把新军给毁了,而且他是户部尚书,这个时候说话多少有些不合适?

要是没人反驳,岂不是显得兵部无人,毕竟训练新军可是和他们兵部息息相关,于是黄嘉善立马站出来打断道:“李尚书此言差矣,卫所兵战斗力太差,纪律涣散、骄惰怯懦,缺乏训练,临阵畏缩,如果把他们编入新军,岂不是毁了新军?既然要组建新军,就不要顾及这么多。”

“我看还是从各地方征兵吧!最好是身体素质好,且性格坚韧、民风彪悍的百姓,只有这样才能抵抗关外鞑子。”

眼见黄嘉善开口,李汝华也只能老老实实的退下去了,他本来也没想着成功,只想着试一试,行不行都不是什么大事?没必要和他争执。

眼见没有人说到重点,方从哲也只能站了出来,毕竟人家皇上问的是兵员的问题,显然是要从各处征兵,组织新军,不然他又何必多此一举。

方从哲不愧是执掌内阁多年的人物,揣摩皇帝的心思,绝对是他的强项。

“陛下,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地形复杂,那里的人更熟悉那种地理环境。而辽东这种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不太适应,在作战中恐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微臣以为可以从北方招募新军。”

“尤其是燕赵之地,自古以来燕赵之地多义士,而且绝大多数人也能适应辽东的气候,不至于出现大量伤病员,所以臣建议采用北地。”

“诸位同僚意下如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46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