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祖上徐达,开局硬刚努尔哈赤

作者:顾兴瑶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55章 大朝会

书名:祖上徐达,开局硬刚努尔哈赤 作者:顾兴瑶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3

“是。”袁弘则在一旁拱手说道:“恭喜冯兄、徐兄,日后飞黄腾达,可别忘了今日咱们一同为大人效力的情谊。”

“哈、哈、哈,那是自然。”

冯懦和徐沐阳也是连忙回应:“袁大人,言重了,若没有袁大人在工部打下的基础,我等也难有机会。日后还需袁大人多多关照。”

徐天爵看着三人,心中满是欣慰。他深知,要在这复杂的朝堂局势中站稳脚跟,实现自己的抱负,离不开这些得力下属的支持。此次安排冯懦和徐沐阳进入要害部门,便是他进一步布局的重要一步。

大厅内的烛火愈发明亮,众人又围绕着未来的计划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很快,时间便来到了大朝会,各方的消息奏折都已经到了朝廷,该到的人也都到了,时机也已成熟,所以这一天一大早徐天爵就整装待发赶赴紫禁城。

与此同时,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也都是全员主动,凡在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参加,来京述职的地方官员三品以上也要参加,这样的大朝会一个月只有两次,分别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而今天正好是初一。

天色未明,京城的主干道上便已热闹非凡。一辆辆马车朝着紫禁城的方向络绎不绝地行进,车轮滚滚,马蹄哒哒。

文官乘车,武将驾马 。不过也有官员不行,这些大多都是一些五品官,而且是一些没有油水的部门,比如鸿胪寺、太仆寺、行人司等,这些职位大多数都没有油水收受贿赂都很困难,所以他们也只能步行前来。

大明官员的俸禄是真的不高,不过这样的五品官可谓是少之又少,虽然上面这些部门没有油水,但是他们的最高主官也是正三品,正四品的,他们倒还不至于这么狼狈,只有他们的副手,那些正五品才会这样,不过这几个部门的职位是真不多,所以大多数官员还都是乘车驾马。

当晨曦的微光刚刚洒落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午门外已然是车水马龙。众多达官显贵的马车井然有序地停靠在一旁,车夫们小心翼翼地放下踏板,扶着自家的老爷下车。

只见一位身着绯色官服的官员,腰间系着一条精致的玉带,从马车上缓缓下来。这时,不远处一位同样身着官服的中年官员满脸笑容地快步迎了上去,双手抱拳,高声说道:“张大人,许久不见呐!今日大朝会,想必又有诸多要事商议。”

被称作张大人的官员微微颔首,回礼道:“李大人,确实许久未见。如今局势多变,朝堂之上,正需我等齐心协力啊。”

“彼此彼此啊!”午门外顿时响起一片客套之声。

文武百官陆续来到太和门前,依照惯例开始点卯。点卯完毕后,众人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了一起。以各个党派的党魁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等皇帝到来。

这一次,围在徐天爵身边的人比以往都要多很多倍,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不过随即众人便想清楚了其中的缘由 ,这些人恐怕都是辽东以及新军的将领,想来今日应该是来领赏的。

毕竟辽东这一战勉强过关,这种大仗,只要不输,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会重赏有功之臣,不然很容易让将士们寒心,了解完其中缘由,众人也就不再关注。

一些武将还有地方官员能掀起什么风浪来,再说徐天爵是辽东巡抚,他们在京师人生地不熟的,有的人恐怕是第一次上朝围在徐天爵身边也实属正常。

于是即便是一些有心之人,也没有过多计较这一现状。

皇极殿前,晨光洒落在汉白玉的台阶上,熠熠生辉。众大臣们依照品阶,整齐地排列着,远处传来了太监那尖细而悠长的声音:“皇上驾到——。”

瞬间,所有人都安静下来,表情变得恭敬而肃穆。只见朱由校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璀璨的皇冠,在一众太监和宫女的簇拥下,迈着沉稳的步伐走来。他的目光平和中带着些许威严,扫视着眼前的众臣。

众臣见状,立刻齐刷刷地跪地,双手伏地,行三叩九拜之大礼,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在宫殿的上空回荡,气势恢宏。

朱由校走上龙椅,稳稳坐下,轻轻抬手,说道:“众爱卿平身。”声音虽不洪亮,却也透露着帝王威严。众臣缓缓起身,垂手而立,大朝会正式开始。

与此同时,吏部尚书周嘉谟率先出列。他身材倒是高大挺拔,面容刚毅,眼神中透露出一股睿智。

他拱手向朱由校行礼,声音洪亮清晰:“陛下,臣吏部尚书周嘉谟,有本奏。”朱由校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

周嘉谟清了清嗓子,开始有条不紊地汇报近期的吏部事务。“陛下,近日各地官员任免之事,已按例完成。只是其中有些偏远地区,官员调配困难,臣等正竭力协调。还有关于科举事宜的筹备,各项流程虽已在推进,但因涉及范围广泛,短期内恐难以完成。”

天启朝的第一次科举殿试,我在天启二年初,但古代行政效率低下,吏部、礼部的官员要早早的准备,所以此时汇报倒也算是合情合理,毕竟国子监的大儒出题也是需要时间的。

内阁首辅方从哲接着上前一步,补充道:“陛下,周尚书所言极是。这些事务虽看似琐碎,但关乎朝廷根基,且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望陛下能多些耐心。”

众臣们听着,脸上皆是一副习以为常的表情。这些内容在每次大朝会上都或多或少会被提及,早已没有了新鲜感。朱由校坐在龙椅上,身体微微前倾,一开始还能认真聆听,但渐渐地,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耐烦,眉头也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周嘉谟敏锐地察觉到了皇帝的情绪变化,心中暗自叫苦。他深知这些事务虽然繁杂琐碎,但却十分重要。然而,皇帝已然表现出不耐,他也别无他法,只能加快语速,说道:“陛下,臣定会督促各部属,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办事效率,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758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