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李大哥的种田争霸路

作者:简明扼要的地稽星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41章 稻薯共生,他乡亦故乡

书名:李大哥的种田争霸路 作者:简明扼要的地稽星 字数:0 更新时间:07-12 20:54

第四十一章 稻薯共生,他乡亦故乡

在南疆待了半年,李阳终于带着改良后的“耐湿土豆种”回到了李家村。刚到村口,就见苏婉儿带着一群婆娘们在温室里忙碌,温室里新搭了几层木架,架上摆着一排排陶盆,里面栽着南疆的香稻苗,绿油油的,透着水灵。

“可算回来了!”苏婉儿擦了擦手上的泥,眼里的笑意藏不住,“你寄回的香稻种试种成功了,这苗长得壮,周先生说能在咱这儿的水田里种。”

李阳凑近看了看,稻苗的根须在水里舒展,比普通稻苗更粗壮。他想起在南疆山村里,老稻农教他辨认稻穗饱满度的样子,想起村民们为了保护试种的土豆苗,冒雨加固田埂的身影——那些画面,和此刻温室里的稻苗一样,都透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

【检测到南疆香稻在中原试种成功,“种子的旅程”进度15%,解锁“稻薯轮作精细化方案”。】

系统的提示像老友打招呼,李阳已经习惯了。他翻开方案看了看,里面关于浇水、施肥的时间节点,竟和苏婉儿在温室里记录的日志不谋而合——她在日志里写:“稻苗三叶期需晒田一日,促根壮苗;土豆花期需控水,防徒长”,字里行间全是实打实的经验。

“你这日志比系统给的方案还细。”李阳笑着把方案递给她,“咱就按你记的来,不用看这纸上的。”

苏婉儿脸颊微红,把日志和方案叠在一起:“互相补嘛,它说的时辰准,我说的土性真,合在一起才管用。”

没过几日,漠北的商队来了。为首的首领穿着中原的布衫,见了李阳就拱手:“李兄,按你说的法子,咱那耐寒麦种和土豆套种,亩产翻了一倍!部落里的人不用再赶着牛羊迁徙了,盖了定居的土房,还学着中原人挖了地窖存粮。”

他带来了漠北的特产——一种能在极寒天气里生长的荞麦种,还有几张画,上面画着漠北的土房、地窖,还有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的样子。画的最后一页,是一片绿油油的土豆田,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汉字:“家”。

李阳看着“家”字,忽然觉得这才是“种子的旅程”最珍贵的收获。它不光是让庄稼在异地生长,更是让漂泊的人有了定居的理由,让“他乡”变成了“故乡”。

【检测到种子传播促进民族融合,进度+10%,解锁漠北耐寒荞麦与中原谷子杂交技术。】

商队的人在李家村住了半个月,跟着李阳学堆肥、修水渠,还学会了用温室育苗。临走时,他们非要留下十匹好马:“这马能拉犁,比牛快,算咱部落给互助社的谢礼。”

李阳推辞不过,让村民们杀了两头养肥的猪回赠:“这猪肉用咱的土豆炖着吃,香得很,带回去给孩子们尝尝。”

送商队离开那天,李稷追着驼队跑了老远,把自己画的“种子旅行图”塞给首领。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着:黄色是土豆的路,从李家村到南疆;蓝色是稻子的路,从南疆到中原;褐色是荞麦的路,从漠北到李家村……像一条五彩的带子,把各地连在了一起。

首领看着图,红了眼眶:“等到来年,我让部落的画师把漠北的土豆田画下来,给你寄来,让这图更长些。”

李阳站在村口,看着驼队消失在远方,忽然想起系统说的“万国种子库”。原来它不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就是这温室里的稻苗,陶缸里的土豆种,孩子们画的旅行图,是各地种子在李家村的土地上相遇、生长,然后再带着新的期盼出发——这流动的过程,本身就是最生动的“种子库”。

入夏后,李家村的水田里,香稻和耐湿土豆开始了第一轮轮作。先种的土豆收了,地里的肥力正好适合栽插稻苗;等稻子割了,留下的稻茬翻进土里,又成了土豆的天然肥料。互助社的石碑上,新刻了一行字:“稻薯共生,岁稔年丰”。

周先生带着朝廷的官员来视察,看着水田里金灿灿的稻穗和刚破土的土豆芽,感慨道:“当年只盼着土豆能让百姓吃饱,如今竟能让南北作物互通有无,这是连史书都不敢写的盛景啊。”

李阳却觉得这没什么稀奇。他指着田里忙碌的村民,有的在插秧,有的在锄草,其中还有几个西域来的匠人,正学着分辨稻苗和杂草:“不过是种地人想让日子过得好些,你帮我带颗种子,我教你种个法子,慢慢就成了这样。就像这渠里的水,你不推它,它自己也会流,因为它知道,地里的庄稼等着它呢。”

【“种子的旅程”进度30%,检测到多民族参与农耕交流,奖励“跨地域农具改良图谱”。】

系统的奖励来了,李阳却把图谱交给了村里的木匠张师傅。张师傅看着图谱上漠北的马拉犁、南疆的水田耙,眼睛发亮:“俺这就琢磨着改改,让犁头既能拉沙,又能耙泥,不管啥地都能用!”

夕阳西下时,李阳坐在田埂上,看着稻浪翻滚,土豆叶在风中轻摇。苏婉儿端来一碗新煮的香稻粥,里面掺了些土豆丁,软糯香甜。

“你看,”她指着远处的炊烟,“西域的人学着做咱的土豆饼,漠北的人煮起了咱的稻粥,咱也爱吃他们的荞麦面。这日子,就像这粥里的稻和薯,混在一起,才有滋味。”

李阳喝着粥,觉得这话比系统的任何提示都实在。他知道,“种子的旅程”还很长,会有新的土地等待耕耘,新的种子需要传播,但只要这田埂上的人还在,这锅里的烟火不断,这旅程就永远不会结束。

就像这稻和薯,一季又一季,在土地上相遇、生长,把他乡的滋味,酿成故乡的日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981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