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李大哥的种田争霸路

作者:简明扼要的地稽星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13章 盛世种业,万民同春

书名:李大哥的种田争霸路 作者:简明扼要的地稽星 字数:0 更新时间:07-12 20:54

第三百一十三章:盛世种业,万民同春(终章)

长安新朝初立,李阳身着常服,漫步在皇家农科院的试验田。春日暖阳倾洒,田埂间新翻的泥土泛着清香,刚播下的稻种、麦种,正孕育着新的生机。系统光幕已许久未曾主动弹出,却在此时,悄然浮现一行大字——【终极传承:种业千秋】,紧接着,无数细碎光点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化作一部部虚拟典籍,悬浮在半空。

李阳伸手触碰,光点融入指尖,往昔岁月如潮水般涌来:从现代村野的向日葵田,到隋末瓦岗的荒芜土地;从第一把翻土的锄头,到皇家农科院的精密农具;从二丫担忧的眼神,到天下百姓期待的面容……这一路,种子是纽带,连接着不同时空的希望;土地是根基,承载着乱世与太平的轮回。

一、种业深耕:天下粮仓的密码

农科院里,柳如烟正与几位老农学讨论《江南稻作改良策》。她将系统助力补全的现代水稻育秧技术,融入古籍农法,笔尖划过纸面,写下“秧田控水、分时移栽”的批注。不远处,苏婉儿带着药农辨识新培育的“稻麦兼抗虫草药”,叶片上的害虫被草药气息驱赶,田埂间再无虫鸣肆虐。

二丫领着长安城里的孩童,在试验田旁的小圃播种。孩子们攥着小锄头,把玉米、土豆、新麦的种子埋进土里,稚嫩的声音喊着:“李大叔说,种子睡饱了,就给我们长馍馍!” 李阳看着这一幕,想起初到隋末时,念禾在瓦岗寨菜畦里的模样,时光流转,种业的火种,已在新一代心里扎根。

皇家粮仓的司库官,抱着新造的“粮仓储粮图”求见。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州府的存粮:关中麦仓已满,江南稻囤溢出,塞北土豆窖里,圆润的薯块堆成小山。司库官喜形于色:“陛下,照此储粮,就算遇着灾年,天下百姓也能撑过三载!” 李阳接过图,指尖摩挲着塞北的标注——那里曾是苦寒之地,如今因土豆扎根,成了新的粮仓,正如书籍简介所言,“新作物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二、丝路绵延:种子的世界旅程

西城商队的驼铃,再次响彻长安西市。哈立德的孙子,捧着西域新培育的“紫穗麦种”觐见。这麦种经瓦岗农技改良,在西域绿洲高产抗沙,穗粒饱满如珠。年轻的商队首领跪地献上麦种:“李陛下,您的种子让西域百姓吃饱了饭,他们说,这是‘东方来的活命粮’!”

李阳扶起他,将中原新育的“抗旱棉种”回赠:“让种子在丝路两端开花,这才是咱的缘分。” 一旁的柳如烟补充道:“我们把棉纺技术也写进了《丝路农技录》,往后西域不光有粮,还能织出华美的布帛。” 商队首领眼睛发亮,驼铃叮当声里,新的种业交流篇章,正缓缓展开。

突厥使者带来的良种马,已在中原繁育数代。马场里,骏马奔腾,马倌们用苜蓿、胡麻混合饲料喂养,马儿膘肥体壮。突厥使者感慨:“当年盟约,让草原与中原共享生机,如今我突厥百姓,种地养马,再也不盼着南下抢粮。” 李阳望着马场,明白种业结盟,结出的是和平的果实,正如与李世民的约定,“先让百姓吃饱,再论天下”。

三、万民同春:种田人的太平盛世

长安城外的万亩良田,春耕正忙。百姓们用改良的曲辕犁,轻松翻耕土地;孩童们在田埂追逐,把蒲公英种子吹向远方;农科院的农技士,挎着药箱、捧着种子,穿梭在田垄间,指导耕作、防治虫害。这画面,与隋末瓦岗寨的荒芜,恍若两个世界。

念禾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她身着布衣,却头戴玉冠——李阳废除了“女子不得入农科院”的旧规,让女儿跟着柳如烟、苏婉儿研习农技。此刻,她正与年轻的农学们,在试验田记录“玉米与大豆间作”的生长数据,笔尖落下,是对未来种业的期许。

李世民处理完朝务,也爱往农科院跑。他握着新制的耧车,惊叹这农具“能让播种如撒星,匀整又省力”。君臣二人站在田埂,望着遍野生机,李世民笑道:“陛下这‘种田皇帝’,让咱这新朝,有了最踏实的根基。” 李阳回以微笑:“这天下,本就是百姓的天下,百姓吃饱了,王朝才立得稳。”

四、传承永续:种子里的永恒希望

系统最后的奖励“永恒农技传承”,正化作实实在在的改变:农科院下设的“种业学堂”,收纳天下农学典籍,培育新一代农技人才;遍布各州的“农技站”,如星星之火,把高产粮种、先进农法送到乡野;甚至,李阳还让人把种业故事,编进童谣、画成话本,让“种田兴邦”的理念,代代流传。

这日深夜,李阳独自来到最初的试验田——那片曾种着苜蓿、玉米,见证过无数风雨的土地。月光如水,洒在刚抽穗的麦子上,泛起银色波光。他想起现代世界的田园,想起隋末乱世的挣扎,明白自己走过的路,是把“种业”从生存刚需,变成了盛世根基、传承密码。

指尖再次触到铜柱碎片,碎片却不再发烫,而是化作一道光,融入土地。李阳知道,系统的使命已完成,而种业的传承,会在百姓的锄头下、在孩童的播种里、在丝路的驼铃中,永远延续下去。

当第一缕曙光染亮天际,李阳扛着锄头,走向新的田埂。身后,是长安巍峨的宫墙,是万亩金黄的麦田,是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笑容。这不是终点,而是无数个春天的开始——他的“种田争霸”,早已超越了个人的霸业,成为万民同春的盛世根基,成为种子里永恒的希望。

在时光的长河里,李阳的故事,会化作农书里的一页、童谣里的一段、百姓口耳相传的传说。而那些种子,会带着这份希望,在每一寸土地上,不断生长、繁衍,见证一个又一个,属于种田人的太平盛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62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