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宋枭雄

作者:仙庙的马尔高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2章 该来的总是回来的

书名:大宋枭雄 作者:仙庙的马尔高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37

腊月二十的练兵场码头,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却吹不散码头上蒸腾的热气与人声鼎沸。当“昌隆壹”与“昌隆贰”那高耸的桅杆刺破下游薄雾,巨大的船影缓缓靠岸时,岸上早已是欢声雷动。年关将近,这两艘承载着黑松寨命脉的巨舰归来,如同游子归家,带来了生的希望与年的味道。

**归帆满载:**

* **江南精米白面:** 船舱深处,是堆积如山的麻袋,解开便是雪白晶莹的江南稻米与细腻的面粉。这些在产地一升仅值一文七厘的救命粮,经过漕运千里,将在北地寒冬与即将到来的乱世中,成为比黄金更硬的通货,更是寨中数千口人安稳过冬的底气。力夫们喊着号子,肩扛手提,将一袋袋粮食运往扩建后、坚实如堡垒的昌隆货栈深处。

* **流民与匠人:** 随船而来的,还有数百名面黄肌瘦、眼神却带着求生渴望的流民。他们是被江南日益沉重的赋税、被北地战火驱赶的可怜人,被昌隆号沿途收容。更引人注目的,是夹杂在流民中的几十名沉默寡言、手上布满老茧的工匠——铁匠、木匠、甚至有几个懂点粗浅火器营造的师傅!这是小五沿途“慧眼识珠”的成果。乱世之中,这些手艺人,便是山寨产业升级的火种。

**繁荣的码头与隐忧的天下:**

码头上,昌隆号商铺林立,酒旗招展。南来北往的客商操着不同口音,在货栈交割货物,在柜坊凭“昌隆银票”通兑金银。训练有素的昌隆护卫目光锐利地巡视着。一派畸形的繁荣景象,在这帝国末世的边缘顽强生长。

然而,这份繁荣之下,是杨靖案头那冰冷的天下大势:

* **大辽(天庆七年):** 这个曾经雄踞北方的巨人,如今已是千疮百孔。国库早被连年镇压耶律章奴之乱和对金战事掏空。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应对,只有更残酷的横征暴敛,如同濒死野兽的撕咬,将更多子民推向反抗或逃亡之路。赵良嗣的出海求援,不过是病急乱投医,试图抓住宋廷这根最后的稻草。

* **大宋(政和七年):** 东京汴梁,艮岳奇石,花团锦簇。道君皇帝赵佶沉醉于他的书画、道教与“丰亨豫大”的幻梦。朝堂之上,以耿南仲为首的主和派牢牢压制着李纲等主战的声音。对辽国的困境,他们更多是隔岸观火,甚至带着一丝幸灾乐祸,幻想着“联金灭辽”收复燕云的美梦,却对卧榻之侧已然崛起的真正虎狼——金国,视而不见。加征的“防秋助饷”税,正一层层压垮这个王朝最后的根基。

* **大金(天辅元年):** 完颜阿骨打改元“天辅”,昭示着承天之命、气吞万里的雄心。金国这台高效的战争机器,在灭辽的轨道上全速前进。天辅元年,正是厉兵秣马,准备给予辽国致命一击的关键时刻。其锋锐的目光,在彻底撕碎辽国之后,必将投向南方那片富庶而文弱的土地。

**山寨新象:**

黑松寨内,早已不是草莽气象。

* **人口与军力:** 六千余口聚居,俨然山中之城。吴起麾下一千五百步卒甲胄鲜明,号令森严,操练时杀气冲霄。五百预备民兵亦非乌合之众。水军九百健儿,以两艘五苇巨舰为胆,操船控弩,已能在汲河、永济渠上纵横自如。新定制三艘五千石战船明年三月将要下水。

* **根基之地:** 练兵场码头为核心的昌隆货栈,已是辐射南北的商贸枢纽。坚固的围龙屋星罗棋布,匠作营里炉火不熄,叮当打铁声日夜不息,修复兵甲,试制新械。新设的“匠学堂”里,老匠人正带着寨中挑选出的聪慧少年,研习技艺。文书房内,账册堆积如山,银票往来流水清晰可查。一个集军事、生产、商贸、教育于一体的割据雏形,已然在太行东麓深深扎根。

**汴京急报与杨靖的棋局:**

杨靖站在昌隆楼顶层的了望台,寒风拂过他冷峻的面庞。脚下是归航的巨舰、喧嚣的码头、生机勃勃的山寨。眼前这份基业,是他用刀与血、银与粮,在乱世夹缝中硬生生劈出来的。

吴起快步登上楼台,带来一份密封的蜡丸:“头儿,汴京急报!”

杨靖捏碎蜡丸,展开密信。锐利的目光扫过纸面——信中所载,正是金国改元后咄咄逼人的最新动向,辽使赵良嗣在汴梁四处碰壁的窘境,以及…宋金之间那些见不得光的、关于瓜分辽国遗产的秘密接触!

他的嘴角,缓缓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那弧度里没有惊讶,只有洞悉一切的寒意与棋逢对手的凝重。

“该来的,终究要来了。”杨靖的声音低沉,如同太行山深处酝酿的冬雷,将手中的信纸攥紧。

他转身,目光投向北方阴沉的天空,仿佛穿透千山万水,看到了白山黑水间磨刀霍霍的女真铁骑,看到了摇摇欲坠的辽国宫阙,也看到了汴京城内醉生梦死的君臣。

练兵场码头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照着昌隆巨舰漆黑的船身。这灯火,是乱世中的孤岛,也是燎原前的星火。杨靖知道,脚下的船,寨中的兵,库里的粮,手中的银票网络,乃至那两艘能运粮也能作战的五苇巨舰,都是他在这即将天崩地裂的大棋局中,落下的至关重要的棋子。

1116年的寒冬,风雪欲来。而黑松寨的舵,已牢牢握在手中,准备驶向那惊涛骇浪的未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17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