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闯王围城,带10亿白银穿越崇祯

作者:楚南风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397章 农部第一个主事:番薯主事,崇祯剑指朝堂!

书名:闯王围城,带10亿白银穿越崇祯 作者:楚南风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6

倪元璐恭维完,大明前兵部尚书张国维,也急忙跟着恭维:“陛下宵衣旰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战打出了大明的风骨。这一战,实在可敬可彰,必定青史永久流传。”

张国维回到京师,看着京师秩序井然,一片欣欣向荣。更得知闯贼败退、旗人败退,遵化、宣府、大同收复,异常兴奋。

他真不是拍马屁,他说的,都是真心话。

“哈哈......”崇祯轻轻一笑:“朕没想到,倪尚书、张尚书,两位刚正不阿的尚书,也学会拍马屁了。”

倪元璐和张国维会心一笑,只要能打败闯贼和建奴,即使让他们尽情拍一辈子的马屁,即使天天拍,又何妨?

崇祯看倪元璐和张国维身边,还跟着几位陌生人,开口问:“倪尚书,这几位是?”

倪元璐急忙依次介绍:“陛下,这位是台州石浦游击将军张明振,这位是江阴典史阎应元,这位是宁波举人张煌言,这位是陈振龙之子陈经纶。”

“他们,一接到陛下的圣旨,就日夜马不停蹄地赶来了。”

倪元璐也不大清楚,崇祯皇帝那么多大事要办,怎么就心急火燎,召这几个不知名的小官小吏入京呢?

“末将参见陛下。”石浦游击将军张明振急忙跪下。

“臣拜见陛下。”江阴典史阎应元也紧跟着跪下。

“学生见过陛下。”宁波举人张煌言,也急忙下跪。

“草民见过陛下。”红薯之父陈振龙之子陈经纶,也慌忙跪倒。

崇祯大喜,他最想见的人,也到了。

前三位,都是抗击清军的名将名臣,特别是江阴典史阎应元,率江阴军民,以江阴一城之力,独抗建奴二十四万大军、二百多门大炮,长达81日之久。杀敌七万五千人;江阴城内战死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伤七万五千余人。

相当于,以江阴一城,为大明殉国,可歌可泣!

最后一位陈经纶,则是番薯之父陈振龙之子,小冰河时期,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冒死,将番薯藤编入绳索之中,用淡水保湿,引入福建。

一经试种,产量特高。且番薯不挑地,山坡路边,房前屋后,向往背阴,均可种植。

种下去,等着收就行,杂草都不用除,没有任何杂草能长过番薯藤蔓。

现如今,在陈振龙、陈经纶父子的大力推广,以及福建历任巡抚金学曾、熊文灿、吴之屏的大力支持下,番薯已在福建规模化种植,占据主粮之位。

“陈经纶。”

“草民在。”

“带了多少番薯?”

“禀报陛下,草民遵照倪尚书的命令,足足带了10船番薯,足足有30万斤。”

崇祯点点头:“番薯藤条,带了多少?”

崇祯知道,番薯直接埋土里种的话,需要的时间更长,且还不能保证就生根发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用番薯藤直接种,时间更短,产量更高。

“陈经纶,可有带番薯藤?”

陈经纶没想到,皇帝陛下竟然这么看重番薯之事。那么多大臣等着,那么多大事要议。可就揪着他、紧着番薯这点小事问。

“禀报陛下,另有10艘海船,专门带番薯藤,如果全部种下去,至少可种10万亩。”

崇祯大喜,随即摇头:“不够。”

“啊……不够?”陈经纶一愣:“陛下,十万亩,还不够。”

崇祯点点头:“整个京畿重地,至少要种100万亩。”

“100万?”陈经纶又惊呆了。

“100万亩,只是第一步,往后啊,两京一十三省,都要种,每个省,至少要种一百万亩。”

陈经纶终于知道崇祯皇帝的雄伟番薯大计,这事要让老父亲知道,他一定能含笑九泉。

“陈经纶,带了多少善种番薯的族人?”

“陛下,有二十人。”

“好吧,就这样吧。”

“李遇知。”

“臣在。”

“大明新设农部,第一任尚书,是张国维。”

“这第一个主事,朕授陈经纶。”

“啊……”陈经纶懵了。

他一个县学生员,就是一个秀才之身,举人都不是,保证皇帝一句话,就因为一个小小的番薯和一根小小的藤条,立马变成正六品的农部第一个主事。

这,是真的吗?

“陈经纶,还不快快谢恩。”

农部尚书张国维一声提醒,陈经纶慌忙跪地:“草民,谢陛下圣恩。”

一众文武百官、一众京师百姓,都大为感叹。

这崇祯皇帝,还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啊!

本来,崇祯想着,要回宫好好休息休息,明日早朝,敲响54声景阳钟,再行议事。

可是,看到一众千里迢迢赶到的、自己想见的人,崇祯瞬间,就把他思念的女人,放一边了。

“王承恩。”

“老奴在。”

“敲景阳钟,开朝会。”

“老奴遵旨。”

“范景文。”

“臣在。”

“带群臣,皇极殿议事!”

“臣遵旨。”

王承恩急忙命人,将太子、定王、永王送回皇城。

随即派人,策马先行,紧急敲响54声景阳钟。

当夜,崇祯并未穿龙袍华服,而是穿着金黄色鱼鳞叶明甲,腰挎天子剑,坐上高高大大的龙椅,接受文武百官朝拜。

再次听着“吾皇万万万岁万万岁……”的呼喊声,崇祯感慨不已。

上一世,北京城破那一日,王承恩也敲响了54声景阳钟,可是,整个皇极殿,空空荡荡,一个上朝的臣子都没有。

末世人皇,何等凄凉!

现如今,这大明朝总算是守住了。

可是,大明的百姓,苦、穷、难的面貌,还没有一点改变。

他三月征战,所过之地,流离失所,荒芜人烟,大明将死之人,已是百病缠身。

税收问题……土地问题……官僚问题……所有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在这满朝文武身上,在他这个大明皇帝身上。

今夜朝会,他携得胜之师凯旋,正是不破不立的最好时机。

他手中的带血的锋利天子剑,也将从沙场上,转回到朝堂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91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