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庆熙风云录

作者:自由飞翔的小馒头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55章 朝会

书名:庆熙风云录 作者:自由飞翔的小馒头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4

庆熙帝王建面色铁青地坐在御案前,他面前边摆放着一本“八百里加急军报”、一本来自卫戍营的“密折”和来自武官之首大司马杜宪,以及文官之首太师上官泰的请罪折子。

钧城陷落、十万河西卫全军覆没的消息,已经让他气血贲涨、惊怒不已,而“密折”上密密麻麻的西突暗桩更是让他于暴怒之中,接连砍杀了两个近前伺候的小宫女。

当两名小宫女血肉模糊的尸首被值守的侍卫抬出大殿之后,一直默默站在殿外的云守正知道,这会子王建的戾气大概消得差不多了,该是他上场的时候了。

“滚进来!”果然,王建的怒叱声于寝殿中适时传来,云守正理了理衣冠,抬脚入了大殿。

“微臣,叩见陛下。”甫一进殿,云守正对着御座倒头就拜。

王建抬手将那份写满人名的“密折”扔到云守正的脚边,切齿道:“你是怎么当的这个卫戍将军?啊?朕的万里江山都快要被这些蟊虫啃食殆尽了,你竟一无所觉。简直是混账至极、岂有此理!十天,朕最多只给你十天时间,把他们统统给朕清理干净!”

“臣,遵旨。”云守正捡起“密折”,瞥了一眼御案上的军报,等待着王建接下来的训话。

其实,除了这份“密折”,云守正的袖筒内还藏着另一份“杜季智私通西突”的密折,但是,鉴于目前人证、物证全部缺失、岳丘林又莫名失踪的现状,云守正决定暂时对王建隐瞒此事。

王建长长地吐了口浊气,怒视着跪在御座下的云守正,命令他道:“尽快找到岳丘林,不论死活!把弃城而逃的郭锵给朕抓回京城,朕要亲手刮了他!”

“是,微臣遵旨。”云守正如释重负地松开了早已浸透了冷汗的双手。

不久,皇城的撞钟响了九下。很快,京城中有资格上朝的大小官员尽数聚集在了皇极殿里,九钟紧急朝会,但凡有一口气还在,抬也得让人抬上朝,否则就真离阎罗殿不远了。

河西陷落的战报已尽人皆知,这次大朝会所谓何事官员们心知肚明,因此各个神情严肃、不苟言笑。不过,当供官员们出入的交泰门关闭之时,有些细心的官员却察觉出了不对劲,原本应该上朝的二百二十六名官员,只到了一百八十七名,有三十九名官员并未出现在朝堂之上,这其中不乏诸如六部的侍郎级别的要员,以及内府的两名官员。由此,众官员不免心中更加惴惴不安起来。

站在武官之首的杜宪和文官之首的上官泰, 自踏入皇极殿的那刻起,就一副眼观鼻鼻观心、沉默不语,拒周围官员于千里之外的状态。

户部侍郎李贺凑近工部侍郎卢胜,悄声问他道:“卢大人,钧城陷落的事,您知道了吗?”

卢胜瞟了一眼杜宪,低头道:“怎会不知,听说,是因为骠骑将军岳丘林的阵前失踪,十万河西卫群龙无首才致全军覆没、城池失陷的。”

“整整十万河西卫啊!都是我大新朝的栋梁之才呀,可惜了,真是太可惜了。”李贺牙疼似的吸了一口凉气,瞟了瞟杜宪,说道:“咱们的这位骠骑将军早不失踪,晚不失踪,偏偏赶上西突人攻城之际失踪,你难道就不怀疑这其中另有玄机吗?”

“哎,李大人,这种无凭无据的话可不能随便乱讲,要被圣上责罚的。”卢胜故作惊慌,阻止李贺道。

“哼,”李贺冷笑道:“若论被责罚,怕是怎么轮都轮不到咱们吧?”

“皇帝陛下驾到!”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礼官的高呼突然响彻在了大殿中,官员立刻禁口,垂首整肃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庆熙帝王建在众宫人、侍卫的簇拥下,踏着御阶缓缓坐上了龙椅,而此前一直未出现在大殿中的云守正,也悄然从内殿的偏门潜到了百官当中。

端坐在龙椅上的王建,身着紫色衮龙朝服,头戴冕冠,望向殿中百官的目光灼灼如炬,虽年愈古稀,但其精神还算矍铄,举手投足间散发出一种浑然天成的帝王威仪,令人望之即顿生敬畏之心。

在位已四十二年的王建,迄今为止的帝王生涯大抵可以分为两个泾渭分明的人生阶段。

第一阶段,从其三十岁即位开始至六十九岁这三十九年,算是王建开疆拓土、励精图治、砥砺奋发的三十九年。

在这三十九内,王建确实在兢兢业业地履行着一个优秀帝王应尽的一切职责。对外,他不仅将威胁大新朝的南域、北疆、东海等有威胁的诸国尽灭,把大新疆域向南、向北、向东各推进了上千里;对内,他整顿吏治、严查贪腐、体恤民情,将其父佑安帝王琨留下的疮痍、腐朽之国治理成了一个“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盛世王朝。

第二阶段,则是从庆熙三十九年直至现在的庆熙四十二年的这三年时间。

庆熙三十九年,年近古稀的王建突然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几乎要了他性命的疾病,最终造成了两个结果,其一,无忧道长的进宫伴驾;其二,病愈后的王建从此便把皇帝当成了副业,而炼丹和修仙却成为了他为之日夜不辍、勤勉奋斗的主业。

刚开始,还有些忠贞的大臣为了将王建拉回正途,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是不惜死谏,但结果只是白白搭上性命,收效却甚微,所以到了后来,朝堂上下再无异声。

于是,在无数次的朝堂清洗之后,庆熙帝和中枢六部的朝臣们便达成了一种表面的和谐,大新朝也在这种脆弱的和谐中步履维艰地一直坚持到了今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