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9.2万字

第346章 案头的青铜钱:一面刻民,一面刻国

书名: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字数:2.0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4

最后王承佑看了漠北书院苏烈《边民无钱论》,看了一半,怒斥道:

“‘拒王化’‘茹毛饮血’之语,分明是煽动边疆离心!青苗钱乃‘天下一统’之征,岂容蛮部轻慢?此等狂悖之言,当付有司治罪!”(朱笔圈“饿死鬼”三字,批注:“目无君父”)

记分:贰分(丁等上)

李廷玉持兽皮图长叹:“漠北‘皮币交易’实情,本朝《西域图志》早有记载。‘送粮种医官’之请,比‘王化’空名更见实心——若再逼边民,恐重蹈汉武帝‘轮台之悔’!”(墨笔连点“尿血”“血痕”,注:“当思文帝和亲之仁”)

记分:捌分(乙等上)

杨弘济摸骨刀冰碴:“边地用币不便属实,然‘停贷’需分部落。可在铁衣堡设‘茶马互市’,以物易物,既稳边疆又强军资——此疏宜用其心,勿用其言。”(淡笔改“免贷”为“互市”,注:“以实利代空名”)

记分:陆分(乙等下)

苏烈平均分:陆分(乙等下)

第一轮,十二位参赛学子的论述都已经评阅完,王承佑拂袖整冠:“十二子中,唯赵承德、贺知涵深谙为臣之道,于‘忠君体国’四字无亏。余者或谤政惑众,或粗鄙失体,或动摇国本——青苗法乃太祖遗泽,纵有细弊,亦当在‘尊祖’前提下徐图更张,岂容书生以‘血泪’轻慢朝廷?”(掷朱笔于“恤民”玉牌旁,注:“当以‘稳’字为要”)

李廷玉抱卷长叹:“观十二策论,唯见‘民’字滴血。苏婉儿的枫叶、陈大柱的血饼、苏烈的兽皮,哪一样不是百姓骨血?赵承德‘民基国厦’之论固善,然若无这些‘狂人’冒死直陈,朝堂之上恐只剩‘祥瑞颂’!”(以枫叶蘸残墨,在《耕战富国论》批注:“宁要狂生骂,不听饥民哭”)

杨弘济拨弄算盘核分:“实务者当如李宇、贺知涵,既知‘因地变通’,又明‘账册精详’;警诫者莫过苏婉儿、张铁牛,虽言辞激烈,却坐实‘吏弊如虎’之患。然变法非一人一事之功——赵承德的‘三法’需户部算清银钱,镇南王的‘强兵’要防将骄兵惰,三皇子的‘互市’得虑边族人心……”(算盘珠停在“伍分柒厘”上,注:“平均分虽低,却照见半壁江山”)

随后三位裁判把评阅完的策论交给三皇子陈睿渊审阅。

陈睿渊接过策论时,指尖触到苏婉儿诗稿上未干的墨痕,凉得像秋晨的霜。他展开首卷《恤民诗稿》,目光在“玉牌不及催租牌”句上凝住,忽闻腰间暖炉里炭块爆裂声,惊得掌心微微发颤。

“王大人说此卷‘谤政’,”他捏起那片带霜的枫叶,叶脉间“辛丑霜降”四字被晨露洇得发涨,“可这枫叶题诗之日,正是本朝‘恤民节’设坛祭天之时——”

话音未落,王承佑已伏地叩首:“殿下明鉴,草民激愤之言,实乃忧心圣朝基业……”

“起来吧。”

陈睿渊打断他,指尖划过张铁牛青稞饼上的沙粒,“武人能写‘战场砍敌十人,不敌催租一牌’,比那些在御前奏对时只会说‘边疆稳固’的大臣,倒多些血勇。”他忽然拎起狼毫,在“喝兵血狗官”句旁批注:“着三法司半月内查清军粮案”,墨点溅在王承佑袖口,惊得后者浑身一抖。

翻到赵承德《青苗法古今考》时,青铜钱“大陈通宝”四字在烛火下泛着冷光。

陈睿渊忽然解下腰间玉佩,与钱面“民”字并列——玉佩刻着“敬天法祖”,钱背铸着“粟帛兵”,两相映照,竟似拼出半阙残词。“此人说‘钱分正反’,”他叩击案上“吏禄制”三条,“可本朝三十年前熔毁此钱,正是因‘重民’与‘重国’之争几乎动摇国本——”

“殿下!”

李廷玉突然越阶而起,“三十年前熔的是钱,今日冻的是百姓骨头!若再因‘祖制’畏首畏尾,恐……”他瞥见陈睿渊眼中冷意,硬生生将“重蹈隋炀覆辙”咽回肚里,只以袖中血饼重重叩案,饼屑飞溅在“宜补安民之策”批注上,像撒了把碎冰。

杨弘济适时翻开李宇《水土青苗论》,舆图上“云溪峡”红圈刺得人眼疼:“扬州试行‘折纳法’已见成效,以桑麻抵钱既合民便,又能充作军需——”

话未说完,陈睿渊已用朱笔圈住“松树水田”之喻,淡淡道:“去年扬州府报‘富民成效’,却漏了三十户渔民转盗之事——所谓‘成效’,是写在账册上的,还是刻在百姓骨血里的?”

最后一策《边民无钱论》展开时,兽皮上的血痕已凝成暗紫,像道永不愈合的伤口。陈睿渊盯着“茹毛饮血”四字,忽然想起去年塞北巡视时,曾见幼童用冻硬的青苗钱刻冰人——那些冰人化在春水里,连个印子都留不下。

“设茶马互市可稳边疆,”他在“互市”二字旁添了笔火焰般的勾连,“但得先让铁衣堡的牧民知道,朝廷送来的不是‘王化’空名,是能救命的粮种。”

合上册页时,十二道策论的墨香混着血饼、沙土、奶疙瘩的气息扑面而来。陈睿渊望着广场上的众学子以及观礼台上的百姓,忽然想起今早路过市井,见卖炊饼的老汉正给孙儿喂粥,粥勺碰着灶台边的枯叶——正是那片写着“民为贵”的枯叶。

忽然转身看向三位裁判,晨光从他身后斜射进来,在策论堆上投下狭长的影子,“让他们知道,本朝的‘圣朝基业’,从来不是靠‘忠君体国’的空话堆起来的。”

王承佑额角沁出汗来,欲言又止;李廷玉望着陈睿渊腰间玉佩与青铜钱交叠的光影,忽然想起太祖开国时那句“宁要民间一口粥,莫求朝堂万两金”;杨弘济则默默拨弄算盘,将十二位学子的平均分逐一核计——最低的陈大柱肆分柒厘,最高的赵承德捌分叁厘,合起来竟恰好是“民”字的笔画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