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9.2万字

第348章 扬州策影·上

书名: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字数:2.3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4

扬州城最大的广场搭起三丈高的木榜,新刷的桐油混着墨香在阳光里散开。当差役撕下最后一张盖着知州大印的黄纸,围观百姓的脖颈瞬间像被无形手拎起,前排的草鞋几乎踩上木榜基座。

“天爷!头名是国子监的赵公子?”

卖炊饼的王嫂踮脚时撞翻了竹筐,雪白的饼子滚进人群,“这才十七岁就中甲等上,真是文曲星投胎!”

“快看云溪书院的李宇!”

挑粪的张二郎突然指着榜单中部,粗粝的手指在“乙等上”三个字上蹭出灰印,“去年他在咱们扬州修水渠,我亲眼见他光脚踩泥里画图纸。听说这回写了‘桑麻抵贷’,这不就是教咱们用桑叶换钱么?”

卖花娘阿巧捏着绢帕笑:“我家隔壁周娘子就靠养蚕交了青苗钱,若真能这么算,秋后的蚕茧怕是要卖上金价。”

人群忽然爆发出哄笑。卖糖葫芦的孙三举着草把子往榜尾指:“苍梧书院的陈大柱垫底了!丙等下?”

旁边有挑夫接口:“人家祖祖辈辈是猎户,偏要学人家舞文弄墨。听说他交的策论里夹着野猪牙,说是证明山里百姓缺粮,哈哈!”话音未落,有位青衫书生皱眉拨开人群:“诸位莫要轻看,陈某所言‘猎户以猎物抵贷’,未必不是良策。去年青州山民因缴不出银钱,饿死三十余人...”话未说完,已被喧闹声吞没。

西北角的阴影里,两个头戴斗笠的人低声交谈。“栖梧书院的周明远竟只得了乙等中?”

其中一人摩挲着腰间玉牌,“他呈的盐商策论,怕是触了转运使的霉头。”另一人冷笑:“扬州盐铁案未了,谁敢在这时候替盐商说话?你瞧那鸿鹄书院的张铁牛,附了镇南王的边军疏,立马从乙等下跳到甲等下——这榜单啊,从来不是只看字写得好坏。”

日头渐高,木榜上的字迹被晒得发亮。王嫂捡起滚脏的炊饼,看着榜单上“平均分:乙等中”的朱砂字叹气:“啥时候这上面能有咱们平头百姓的名字?”

旁边老学究将烟袋往石墩上一磕:“等哪天策论不考《青苗法》,改考‘如何让炊饼多撒把芝麻’,怕是就有了。”人群里响起零星笑声,又很快被货郎的叫卖声盖过。

榜前只剩下几个孩童在追逐。其中一个扯着另一个的袖子喊:“快看!那个‘丙等下’的名字被口水糊住啦!”

月光爬上木榜,把“陈大柱”三个字映得影影绰绰。

公示墙前,卖炊饼的王大叔用炭笔在儿子掌心写“民”字,旁边书生正给流民讲解“甲等策论”里的“户绝”之弊。阳光下,十二座书院的旗帜与策论分数相映,恍惚间似见千万墨笔在天地间书写:“民为基,国为厦,无基则厦倾,无厦则民危。”

扬州城大比广场的汉白玉台基上,三皇子陈睿渊负手而立。晨光斜斜切过他棱角分明的下颌,将影子投在青砖上——那影子狭长如秤杆,前端正对着西北角卖炊饼的王大叔,后端则隐在广场的飞檐阴影里,恰似一柄丈量江山的秤,一端是黎民百姓,一端是巍巍皇权。

“稍后继续辩题——”

陈睿渊振袖展卷,十二道黄绢卷轴在十二根朱漆木杆上同时翻动,卷面上“西域通商”“税银流弊”等字迹在风中若隐若现。他的目光扫过广场上熙攘的人群,最终落在抱着血饼的老妇身上,“次题《西域通商考》,析丝绸之路税银流弊。望诸君——”他顿了顿,声音忽然低沉,“以百姓血泪为墨,书就真正的‘吏律’。”

话音未落,西风骤起。十二道黄绢卷轴猎猎作响,恍若十二面丈量民心的旗帜。远处卖炭翁的吆喝声穿过晨雾,与三丈外临江书院策论上“卖炭翁苦征重税”的墨痕遥遥相应,在半空织成一片沉甸甸的“民”字云。国子监林诗允立于台侧。

“第一位,崇文学院代表,沈砚之。”

洛洪话音刚落,沈砚之拾级而上。他青衫下摆沾着未干的墨痕,崇文学院玉牌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却掩不住腰间暗袋里金叶子的冷硬棱角——三日前江南盐商的“馈赠”,此刻正隔着布料硌着他的皮肉,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展开策论时,狼毫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丝”字,笔尖却突然颤抖。

“丝绸之路乃国之动脉……”他强行稳住声线,笔下“官营便民”四字却洇开墨晕。宣纸上的墨痕渐渐与记忆重叠:上个月随商队暗访,在玉门关外看见胡商跪在税吏面前,额头磕出血痕,只为求减免“驼队损”的苛税。那些装满瓷器的木箱被劈开查验,碎瓷片混着血珠,在黄沙上画出刺目的图案,竟与老妇怀中血饼的暗红污渍分毫不差。

狼毫在“弊”字最后一捺处重重顿住,沈砚之忽然想起昨夜抄录的《西域税册》——账面记载“风沙耗”银两万两,实则用于修缮某位大人的别苑。

广场上的风卷起些许细沙,扑在策论纸上。沈砚之看着自己写满“革除苛税”的文字,忽然觉得无比讽刺。羊皮袋里的金叶子又硌了他一下,他想起盐商递钱时的笑容:“沈公子才华横溢,若能在策论中‘稍作美言’,日后必有福报。”福报?他苦涩地想,或许是更多的金叶子,或许是更深的泥潭。

狼毫落下最后一笔,“流”字的竖弯钩拖出长长的尾痕,像一声未尽的叹息。

“第二位,致远学院代表,陆承渊。”

少年拾级而上时,三丈长卷在汉白玉台基上铺开,西域三十六关的朱砂标记如同一串溃烂的伤口,沿着丝绸之路蜿蜒至京城。

陆承渊指尖按在玉门关位置。

“阳关至疏勒,本是通商路,却成刮骨刀。”他的声音像被风沙磨过,粗糙而锋利,狼毫在图上点出三个红圈:“于阗美玉过阳关,明税三分,暗扣两分‘验玉费’;粟特香料经酒泉,‘译语费’按斤两算,十斤香料,五斤充了税吏私囊。”

长卷翻到背面,是用炭笔绘制的卫所布防图。

“这是玉门关卫所的‘三重剥’:初关收‘进门钱’,二关索‘买路财’,三关抢‘压箱宝’。某亲眼见卫所千户将胡商的夜光杯揣进怀里,却指认商队‘私藏兵器’,斩了护送的驼夫。”

狼毫在“马匪勾连”四字上重重顿住,墨点溅在“酒泉”二字上,晕开如血。

“十车货物,九车入私囊。”陆承渊转头望向陈睿渊,三皇子眼中的寒芒与他刀上的冷光相触,恍若两把利刃,要剖开这层层叠叠的贪腐之网。

长卷收起时,广场西风骤起,将卷角的“疏勒”二字吹得猎猎作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