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9.2万字

第394章 白露昭民心

书名: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4

往白露书院去的路上,日头已过中天。青石板路被晒得发烫,两旁的梧桐叶蔫蔫地垂着,却挡不住街角巷陌里飘来的议论声——大多还是围着《少年大陈说》。

“听说藩司衙门的小吏今早挨了打,就因为偷偷抄了那文章……”

“镇南王府的人在查书铺呢,说要禁了这刻本!”

“禁?我看悬!方才我家小子还在院里背‘少年强则大陈强’,连隔壁卖豆腐的王婶都能接下半句!”

孙浩辰听得眉头直皱,攥紧了拳头:“这群人真是岂有此理!文章写得光明磊落,他们倒做起这阴私勾当!”

秦朗脚步未停,指尖在锦盒上轻轻敲着。镇南王的动作比他预想的更快,查禁文章、敲打小吏,既是示威,也是试探——试探三皇子和韩振的反应,也试探民心的向背。

“禁是禁不住的。”

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笃定,“字句入了人心,就像种子落了土,就算暂时被踩进泥里,遇着雨总会发芽。”

赵承德愣了愣,随即点头:“秦朗说得是!方才我抄原稿时,连行馆的老门房都凑过来看,还说‘这才是咱大陈该有的样子’呢!”

说话间,已到白露书院门口。不同于国子监的红墙黄瓦,这江南书院是白墙黛瓦,门楣上“白露书院”四个字是前朝大儒手书,笔力浑厚,透着股沉静气。

门房见了赵承德,忙笑着迎上来:“赵公子,山长已在听雨轩候着了。”

穿过栽满修竹的天井,绕过一方莲池,便到了听雨轩。轩内陈设极简,墙上挂着幅《江雪垂钓图》,案上摆着几卷旧策论。主位上坐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是白露书院山长周鹤龄。

“秦公子,久仰。”

周鹤龄起身相迎,目光落在秦朗身上,带着审视,也带着温和,“昨日宴上未能亲见公子挥毫,今日得见,幸甚。”

秦朗拱手行礼:“晚生秦朗,拜见山长。”

分宾主坐下,童子奉上雨前龙井,茶香袅袅。

周鹤龄指着案上的一卷纸:“这是老夫昨夜让门生抄的《少年大陈说》,读了三遍,越读越心惊——公子笔下的‘少年责任’,正是老夫这些年想教给诸生,却总觉得差了些什么的东西。”

“差了锐气。”

秦朗直言,“书院讲经论道,多求稳求全,可这世道,有时偏要几分‘不稳’才能破局。”

周鹤龄抚掌笑了:“说得好!老夫年轻时也曾写过‘革新弊政’的策论,可入了仕才知,藩镇盘根错节,吏治积重难返,不是一支笔能撬动的。后来退隐办学,总劝门生‘藏器于身’,却忘了少年人本该有‘露器于时’的胆气。”

他拿起案上的旧策论,递给秦朗:“这是三十年前,老夫写给先帝的《平藩策》,那时也说‘民心所归,何惧强藩’,可终究被压在了卷宗里。如今看公子的文章,倒像是……像是老夫当年没敢写完的下半篇。”

秦朗接过策论,纸页泛黄,字迹却依旧遒劲。开篇竟是“欲平四藩,先醒民心”,与他“少年大陈”的主张隐隐相合。他心中一动:“山长当年……”

“当年镇南王还只是个偏将,靠着联姻才坐稳岭南。”

周鹤年叹了口气,“那时四藩初立,先帝本有削藩之意,却被老臣以‘国本未稳’劝住了。如今看来,所谓‘国本’,原是被我们这些‘老臣’自己困住了。”

正说着,书院的斋长匆匆进来,附在周鹤龄耳边低语了几句。

周鹤龄眉头微蹙,随即对秦朗道:“方才藩司衙门来人,说镇南王令扬州府‘整顿坊市’,凡售卖《少年大陈说》刻本的书铺,都要‘查验合规’。”

“说白了就是要禁书!”赵承德急道。

周鹤龄看向秦朗:“公子打算如何应对?”

秦朗指尖划过《平藩策》上“民心”二字,忽然起身:“山长这里可有印书的活字?”

“有是有,只是……”

“晚生想再写一篇短文。”

秦朗目光清亮,“不骂藩镇,只说民心。”

周鹤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点头:“好!老夫这就让人备笔墨!”

半个时辰后,秦朗拿着写好的短文回到听雨轩。

文中没提“四藩”,也没说“少年”,只写了扬州街头的三件事:卖糖画的老汉教孙儿背“少年强”,码头脚夫凑钱买刻本,书院小童将文章抄在竹片上挂在窗前。

结尾只一句:“民心如江,堵之则溃,疏之方畅。”

周鹤龄读罢,良久才道:“这篇比《少年大陈说》更厉害。前者是剑,后者是水——水能穿石,更能载舟。”

他立刻让人拿去活字房印刷,又对斋长道:“让书院的门生分往各街,见着查书的衙役,就把这短文给他们看。告诉他们,这不是叛逆之言,是扬州百姓自己的心里话。”

秦朗望着窗外的修竹,忽然想起柳如是。他刚要让赵虎去望江楼分号送个信,却见柳如是的贴身侍女匆匆进来,手里捧着个木匣:“秦公子,我家小姐说,镇北王在江南的粮商账册,查到些眉目了。”

打开木匣,里面是几本厚厚的账册,记录着近三年镇北王麾下粮商在江南的采买数量——每年秋收后低价囤积,开春再高价卖给西陲军镇,其中差价竟有三成流入镇北王府私库。

“镇北王弹劾镇西侯营田法‘擅改祖制’,其实是怕营田法成了,他的粮草生意就断了。”

侍女低声道,“小姐说,这些账册可送一份给三皇子,由殿下呈给陛下,比公子直接递上去更稳妥。”

秦朗心中暖意涌动。柳如是不仅查得快,连呈递的门路都替他想好了。他提笔写了张字条,让侍女带回:“烦请转告柳姑娘,大恩不言谢,回京之日,定赴望江楼之约。”

侍女刚走,孙浩辰从外面跑进来,脸上带着喜色:“秦朗!好消息!方才衙役去书铺查禁,被一群读书人围着念你那篇短文,连带队的捕头都红了脸,灰溜溜地走了!”

周鹤龄捋着胡须笑:“民心所向,便是天意所向。镇南王想堵,怕是堵不住了。”

夕阳西下时,秦朗告辞离开白露书院。暮色里,书院的门生正将新印的短文分发给路人,巷子里又响起孩童的诵读声,这次是“民心如江,堵之则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