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9.2万字

第393章 湘妃笔赠少年心

书名: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4

秦朗接过一看,果然是自己昨日写的《少年大陈说》,字迹间还能看出墨汁混着酒气的淋漓感。

赵承德指着“四藩割据”那句,压低声音道:“方才我去藩司衙门附近转悠,听见周大人的幕僚在议论,说镇南王今晨召集了亲信议事,怕是要对这篇文章有所动作。”

秦朗指尖划过纸面,心里早有准备。他写那些话时,就没想过能风平浪静。

“怕他不成?”

孙浩辰咬了口汤包,汤汁溅在衣襟上也不在意,“有三皇子和韩大人撑腰,他镇南王还能在扬州地界上动你不成?再说了,民心都在你这边,你看方才掌柜的样子——”

话音未落,门口又进来一人,月白衫子,素手提着个锦盒,正是柳如是。她目光扫过店内,瞧见秦朗这桌便径直走过来,浅浅一笑:“秦公子,好巧。”

孙浩辰眼睛一亮,立刻起身让座:“柳姑娘也来吃汤包?快请坐!”

他久在江南,自然听说过京城望江楼的柳东家,据说此人不仅貌美,更兼通商事与文墨,是个极厉害的角色。

柳如是谢过落座,将锦盒放在桌上:“昨日听闻秦公子佳作,心向往之。知公子三日后便要启程,仓促间备了份薄礼,还望不弃。”

秦朗打开锦盒,里面是一支狼毫笔,笔杆是罕见的湘妃竹,笔头饱满,一看便知是上品。更难得的是笔杆上刻着一行小字:“笔为刀,心为秤”。

“这……”

秦朗抬头看向柳如是,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七个字,竟道破了他写文时的心境。

柳如是浅啜一口茶:“秦公子以笔为刃,劈开积弊;以心为秤,称量是非。这支笔,配公子正好。”

她语气平淡,眼神却带着分明的认可,“至于那些因文章而来的风波,公子也不必太过忧心。望江楼在江南有十几处分号,若需传递消息,尽可差人来找我。”

这话里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她愿意为他提供助力。

秦朗握着那支笔,指尖能感受到竹杆的温润。他与柳如是素不相识,她却如此坦荡地示好,想必不仅是因文章,更看重的是他背后所代表的“少年锐气”。

“多谢柳姑娘厚赠。”

秦朗将锦盒合上,郑重道,“这份情,秦朗记下了。”

温清悠不知何时也跟了过来,此刻正托着腮看柳如是,忽然笑道:“柳姑娘是不是也觉得,秦朗写‘少年自由则大陈自由’时,特别像书院里讲的那些先贤?”

柳如是看向秦朗,目光清亮:“先贤或许沉稳,却未必有这般锐气。秦公子的难得,正在于这份‘醒着的醉意’——醉得敢说真话,醒得知为何而说。”

这话与林诗允昨日那句“他这是醉了,也醒了”不谋而合。

秦朗心中微动,忽然明白过来,这些聪慧的女子,远比旁人更懂他笔下的激荡。

正说着,汤包端了上来,皮薄如纸,褶子精巧,轻轻咬开一个小口,金黄的汤汁涌出来,鲜得人舌尖发麻。孙浩辰吃得不亦乐乎,赵承德却还在念叨着要把文章带回国子监,温清悠则细心地给秦朗递过醋碟。

柳如是吃得不多,偶尔插话,说些江南的风土人情,或是京城近来的趣闻,话虽不多,却总能恰到好处地化解赵承德的焦虑,也让秦朗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

窗外的阳光越发明媚,街上的叫卖声、茶馆的说书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热闹得鲜活。秦朗看着眼前这烟火气的一幕,忽然觉得,他笔下的“少年大陈”,其实就藏在这些寻常巷陌的生计里,藏在这些为了日子奔波却依然对公道抱有期待的人心间。

“对了,”柳如是忽然想起什么,“听闻令尊镇西侯在西陲推行营田法,近来似乎遇到些阻力?”

秦朗握着筷子的手紧了紧:“确有此事。四藩中的镇北王,以‘擅改祖制’为由,弹劾家父。”

柳如是沉吟道:“镇北王麾下的粮草,有三成是从江南采买的。望江楼与那些粮商素有往来,或许能查到些他们囤积居奇的证据——若能证明镇北王是因私利阻挠营田法,弹劾的分量便轻了。”

秦朗心中一震。他没想到柳如是竟连此事都知道,更没想到她能立刻找到应对之法。这位柳姑娘,果然不简单。

“柳姑娘大恩,秦朗无以为报。”

“不必报。”

柳如是微微一笑,“我与家父都盼着大陈能有新气象,公子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些希望。这点小事,不过是顺势而为。”

一顿汤包吃了近一个时辰,离别的时候,柳如是站在铺子门口,对秦朗道:“前路多艰,公子保重。若到了京城,可去望江楼总号坐坐,我让掌柜的备上好茶等你。”

秦朗点头应下,看着她转身离去的背影,月白衫子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竟有种遗世独立的风骨。

“这柳姑娘,倒是个妙人。”

孙浩辰摸着下巴,“我原以为京城来的贵女都是娇滴滴的,没想到她这般通透。”

赵承德却拉着秦朗的胳膊,急道:“快!咱们也回去准备准备,下午我带你去见白露书院的山长,他说要亲自为你践行!”

秦朗被他们簇拥着往回走,手里还提着那个装着狼毫笔的锦盒。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他脸上,暖洋洋的,昨夜宿醉的头痛早已消散。

他想起柳如是那句“笔为刀,心为秤”,又想起林诗允抚平纸页时的激动,想起温清悠塞给他的醒酒石,想起赵承德通红的眼眶……这些人与事,像一颗颗星火,落在他心里,竟也聚成了一小团火。

街对面的书铺门口,又有人在抢购《少年大陈说》的刻本,排起的长队绕了半条街。

秦朗望着那些踮脚张望的身影,忽然觉得,那篇醉后的文章,或许真的能像说书先生说的那样,劈开些什么。

至于劈开之后会迎来怎样的风雨,他不知道。但他握紧了手中的锦盒,指腹摩挲着湘妃竹的纹路,心里忽然生出一股笃定——

纵有风雨,少年何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