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 分类:军事 | 字数:119.2万字

第390章 扬州夜宴暗流涌,文碑待题魁首言

书名:穿越古代,无双庶子 作者:春心晓梦 字数:2.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4

秦朗刚谢过洛云舒,便见陈靖从人群里走出。他今日换了身墨色锦袍,腰间的狼头刀换成了玉佩,神色比论辩时缓和些,却仍带着锋芒:“秦朗,昨日是我失言。这杯酒,算我赔罪。”他举杯一饮而尽,酒液顺着下颌线滑进衣领,倒有几分磊落。

秦朗也举杯回敬:“陈世子言重了,论辩本就是各抒己见。”

两人目光相触,没有了坛上的剑拔弩张,却仍像两股水流交汇,暗涌未歇。

“看来秦公子很受欢迎。”

一个温润的声音自身后响起,秦朗转身,见三皇子陈睿渊正站在廊下,手里摇着玉骨折扇,镇南王陈昊与吏部尚书韩振分立两侧。

“殿下谬赞。”

秦朗躬身行礼,林诗允与赵承德、温清悠也连忙跟上。

陈睿渊笑着摆手:“不必多礼。今日无君臣,无主客,随意些才好。”

他目光扫过秦朗身后的三人,“这位是林姑娘吧?司农寺的王少卿还跟我夸你算的亩产账,比老吏还精。”

又看向温清悠,“洛刺史说你昨日帮漠北学子解围,倒是有机智。赵学子调度稳妥,国子监能夺魁,你功不可没。”

被点到名的三人忙躬身谢过,脸上都带着几分拘谨,却难掩意气。

镇南王陈昊忽然开口,玉骨折扇指向戏台:“听说秦公子不仅论政厉害,棋艺也不错?方才我与三殿下对弈,正缺个观棋的,秦公子可有兴致?”

这话看似随意,韩振却悄悄碰了碰秦朗的衣袖——镇南王的棋风凌厉,从不留余地,这分明是想试探他的应对。

秦朗笑道:“王爷棋力高深,晚辈不敢班门弄斧。不过方才听沈砚兄说,清风书院有位学子善解残局,不如请他来与王爷对弈?晚辈在旁学习,反倒更合适。”

他既没拒了镇南王的面子,又推了个台阶,陈昊眼底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好个‘学习’,倒是谦虚。”

正说着,戏台的琴声停了,扬州刺史洛洪走上台,高声道:“诸位,今夜良辰,既是饯行,也是结缘。咱们大陈的江山,靠的就是在座各位——文官提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士绅扶农桑,学子明是非!我提议,共饮此杯,祝大陈风调雨顺,祝诸位前程万里!”

众人举杯响应,酒盏相碰的脆响里,秦朗瞥见扬州藩司周大人正凑到陈靖耳边低语,周大人是镇南王的表亲,两人眼神交汇时,都往他这边扫了一眼。

宴席过半,温清悠拉着林诗允去看杂耍,赵承德被几个武将出身的夫子拉去拼酒,秦朗则陪着林、武二夫子与几位老儒闲谈。

忽然有个穿青衫的文士走来,拱手道:“秦公子,在下是幽州商会的账房,听闻令尊镇西侯在西陲推行营田法,不知能否讨教一二?”

秦朗刚要答话,林夫子却抢先开口:“后生们的法子,哪及得上老大人您经营商路的经验?倒是幽州的桑麻,去年收成如何?”几句话便岔开了话题。

待那文士走远,林夫子低声道:“此人袖口绣着狼头暗纹,是幽王的人。别接他的话,言多必失。”

秦朗点头,忽然瞥见不远处的假山后,苏文正与一个戴斗笠的汉子说话——那汉子的身形,与昨日去行馆的人极像。苏文递给他一个锦囊,汉子接过便转身融入夜色,腰间的狼形令牌在灯笼下闪了一下。

“在看什么?”

韩振不知何时走到身边,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看见摇曳的树影。

“没什么,”秦朗收回目光,“只是觉得这后园的景致,倒与《扬州风物志》里写的一般。”

韩振笑了笑,声音压得极低:“三日后启程,你们走运河水路,我已让人在船上备了暗卫。镇北王与幽王都在盯着你,路上当心。”

秦朗心头一震,刚要道谢,韩振已转身走向陈睿渊,仿佛只是寻常闲谈。

戏台的琴音又起,这次唱的是《大陈开国记》,演到太祖与淮西诸将歃血为盟,台下一片叫好。

秦朗望着台上的灯火,忽然明白这场宴的真意——不是饯行,而是一场无声的阅兵。四藩的眼线在试探,中枢的重臣在观察,而他们这些年轻的学子,既是棋子,也是破局的可能。

“秦朗!”

温清悠举着两串糖画跑过来,一串是莲花,一串是书卷,“给你!杂耍师傅说,这叫‘文心映莲’,最配你!”

林诗允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块玉佩:“方才陈世子让我转交给你,说‘昨日论辩用刀,是他失礼’。”

玉佩是和田白玉,刻着“和光”二字。

赵承德也回来了,脸上带着酒红:“方才跟几位将军聊兵法,他们说明年漠北秋猎,让我定要去——秦朗,你说咱们回京后,真能有机会去边关看看吗?”

秦朗接过糖画与玉佩,指尖触到糖霜的甜与玉的凉,抬头看向同伴们眼里的憧憬,忽然笑了。

“会的。”

他说,“总有一天,咱们会用自己的脚,去丈量那万里河山。”

宴席正酣时,戏台暂歇,三皇子陈睿渊放下酒盏,目光扫过满座宾客,朗声道:“今夜群英荟萃,十一学院的栋梁与扬州父老齐聚,这般盛况,往后怕是难再得。既是饯行,总得留些念想——不如诸位各展才思,写篇文章记下今日?不论辞赋策论,皆可留此府衙,将来刻成碑,也算一段佳话。”

这话一出,席间顿时起了兴致。

清风书院的沈砚率先起身,拱手道:“殿下有命,晚辈敢不从?”

他走到早已备好的案前,取过狼毫,略一沉吟便落笔成文,写的是篇《扬州宴序》,辞藻清丽,句句不离“文友相逢,共沐圣恩”,写完引得一片叫好。

接着,白露书院的洛云舒也提笔写下《赠别诸生》,以“愿携书卷破云涛”作结,风骨峭峻,看得几位老儒频频点头。

漠北书院的叶寒舟却不喜文辞,挥笔写了篇《边策浅论》,虽短却字字如刀,说的仍是“屯田需集权,戍边当用重典”,倒也符合他军旅出身的性子。

众人接连动笔,案前宣纸渐堆起厚厚一叠。有夸扬州风物的,有论治学之道的,也有感慨相逢短暂的,虽各有千秋,却总少了些振聋发聩的力道。

忽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贡生抚须笑道:“诸位佳作频出,倒是忘了位最该动笔的——秦公子既是‘天下文宗’,怎的反倒藏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