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 分类:女生 | 字数:148.5万字

第119章 无法与之相比

书名: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07-16 07:55

“然而王室日渐衰弱,历经春秋战国的动荡。”

“如今战乱已久,该到统一之时。”

“所谓分久必合,便是这个道理。”

听完张晨的话,韩非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他未曾想到,张晨看待天下局势时,并非局限于眼前的格局,而是以历史的整体视角审视!

回顾过往,正如张晨所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思索至此,韩非又追问:“纵使天下需‘合’,难道就一定要由秦来完成这一使命吗?”

张晨微微一笑:“于七国之中,自秦孝公之时,秦国借商鞅变法之力,积六代之功。”

“此乃奠定秦帝国根基之举。”

现今,秦王嬴政胸怀雄心壮志,凭种优势,足以实现统一大业!

这一点,其余六国皆无法与之相比。

韩非听罢,下意识攥紧拳头。

张晨的剖析确凿无疑。

但他的心底依旧存有不甘之意。

于是据理力争道:“这不过为当前局面。”

“未来尚有诸多未知。”

张晨却从容不迫地说:“这是我从时间长河里目睹的未来。”

“并且,是在未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见的。”

话音刚落,韩非双目陡然收缩。

他惊愕地询问:“时间长河?!”

荀子听闻后深受触动。

他原本以为张晨支持嬴政并助其一统天下,故而站在嬴政阵营,认定唯有他能达成目标。

可现在看来,情形似乎有所差异。

张晨或许是借助某种神秘手段预见了未来的局势,从而判定嬴政能够统一全国。

更为重要的是,就算张晨不出手相助,秦帝国的统一仍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否表明秦帝国注定要一统天下,任何反抗都将徒劳无功?

荀子并不知晓,这并非张晨运用神秘力量窥探未来所得出的结论,而是因为张晨本就是一位来自未来的人,对秦帝国的发展历程了然于胸。

而北溟子与诡谷仔早已听闻张晨提及此事,所以并未感到意外。

此时,张晨浅笑而言:“我在时间长河中见到,秦朝统一天下之后仅仅维持了十五年便了。”

此言一出,连北溟子与诡谷仔也大吃一惊。

他们凝视着张晨的目光满载着难以置信的情绪。

诡谷仔迫不及待地追问:“此话当真?既然你知晓秦帝国仅存十五年,为何还要助力嬴政?”

诡谷仔不解,为何张晨明明清楚秦帝国统一后的结局,却仍然答应了嬴政拜师的要求。

此刻,韩非仿佛抓住了契机,随即发问:“这是否意味着,嬴政并非天命所归?”

张晨听后,再次摇头答道:“并非如此。”

“秦朝之所以快速兴起,主要原因是嬴政英年早逝。”

“而非嬴政自身的过失。”

“实际上,嬴政虽登上皇位,但最终继承皇位的并非六国贵族的后代,而是一介平民。”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由这位平民创建的王朝居然延续了整整四百年!”

“由此可见,统一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

韩非此时终于领悟了张晨的立场。

接着,他向张晨提出疑问:“那么,你的意图便是结束乱世,维系统一的局面?”

尽管张晨深知秦朝难以长久存在,却仍将嬴政列入门墙之列。

特别是张晨最后所说的话,显露出他内心深处对于天下统一的向往。

张晨闻言点头道:“不错。”

“你学识渊博,应当清楚这一点。”

“天下纷乱之时,得利的永远是那些权臣贵族。”

“受苦的总是寻常百姓与士卒。”

“唯有早日实现统一,方能终结乱世,使平民获益。”

“宁为太平之民,莫活乱世之中。”

韩非听完后神色稍变。

他思索良久,开口道:“但如此行事,或许对其他六国的民众不够公允。”

“一旦秦帝统一,获益的仅限秦国民众,而非别国之民。”

“这样的统一,岂不是令别国百姓沦为劣等?”

与此同时,荀子也以忧虑的眼神望着张晨。

毕竟,他们并非秦国人,无法如北溟子等人般保持冷静。

倘若秦帝真能统一天下,按他们的想法,别国百姓定会面临诸多苦难。

自古以来,胜者对败者便是这般待遇。

其实,理解荀子等人的忧虑并非难事。

秦帝若要达成统一,必经一番大规模战事。

纵使最终取胜,伤亡亦在所难免。

可以预见的是,那些因战丧亲的家庭,又怎能对“敌国”之人抱持善意?而作为秦帝的嬴政,他们认为他必然会偏袒本国子民。

似乎察觉到荀子和韩非的隐忧,张晨笑着答道:“若嬴政连这点都办不到,那他也无资格成为我的。”

果然,韩非从这句话里听出了玄机。

至此,他心中疑惑尽释。

既已成定局,且被征服之国不会受歧视,他又何必再去阻拦?更何况,还有张晨这位仙人为证。

韩非听得出,张晨确是在为天下苍生考虑。

他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抑制不住欢喜地说道:“修炼浩然正气诀后,我发觉自身内力有所增长。”

“只是,并未习得新招数。”

于是他突发奇想,尝试借助浩然正气驱使圣人真言。

不曾想,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比如,“三缄其口”。

此成语出自儒家一则关于孔子的故事。

相传孔子游历至周朝太庙,见到阶旁一尊金人,嘴上贴着三张封条,背面刻着“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告诫道:“铭记此言,待人接物当慎重,犹如临深渊、履薄冰。”

“唯有这般严以律己,方能免遭因多言致祸。”

韩非补充道:“若以浩然正气施展‘三缄其口’,可使他人噤声。”

此话一出,北溟子、诡谷仔等人皆大惊失色。

诡谷仔兴致盎然地说:“施法便能让人大气不敢出。”

这实在是一件妙事!他心想,若自己能习得这般技艺,日后与北溟子和荀子论道时,必能占尽上风。

但他亦清楚,这一切皆因韩非修习了浩然正气,旁人或许难以企及。

北溟子随即接话:“果然令人称奇!”

“以浩然正气驾驭圣人遗言……此等构思堪称精妙。”

他望向韩非,目光里满含赞赏之意。

荀子闻言,眉宇间流露出得意神色,显然他对韩非掌握此技早有耳闻,并为韩非的悟性感到自豪。

这时,张晨对韩非说道:“我已明了。”

“不妨让你演示一番如何?”

他对韩非的这份独到领悟充满兴趣,同时也在验证自己的推测。

韩非领悟的浩然正气,源于他自身的体悟,正如他教授他人知识后,旁人由此更进一步一样。

因此,他满怀期待地想知道,若亲眼见到韩非施展浩然正气诀的成果,自己是否又能得到新的启迪。

当听到张晨的要求,韩非却显得有些犹豫。

韩非本能地环顾四周,发现此处并无适合施展三缄其口之术的对象。

在场之人或是他的师父,或是长辈。

他若对这些人使用此术,不论成败,都显得不敬。

作为晚辈,他实在不敢冒犯。

见韩非迟疑,张晨已猜到他的顾虑,便对北溟子说:“在座诸位修为均高于韩非,且多为他的尊长。

以此测试,恐难达到预期效果。”遂建议请一位天宗协助。

北溟子听后立刻点头同意,马上派人安排。

不多时,一名天宗赶到。

韩非不再迟疑,立刻运起浩然正气。

瞬间,韩非周身绽放出耀眼金光,光辉夺目,气势恢宏。

北溟子、赤松子等人见状,无不心生震撼。

尽管这金光未曾展现出天人境的威压,但众人从中感受到的是天下读书人共享的浩然之气——正大刚直,刚健宏大。

赤松子惊呼:“此乃张晨传授给儒家的浩然正气!”众人一致认可,赞叹其正气凛然,当之无愧。

“拥有浩然正气,纵使同处一境,韩非亦鲜有敌手。”

此刻,赤松子亲身领略到浩然正气的强。

听毕,北溟子点头说道:“儒家素来秉持正气,修炼成如此刚正之气乃是理所应当。”

“韩非从一介书生成为大宗师,确有其理。”

他深知,读书人以正气为根基。

所以,浩然正气诀与他们格外相合,这也是韩非得以成为大宗师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韩非将自身浩然正气与圣人遗言相结合:“子曰,三缄其口!”

嗡——

顷刻间,他周身的浩然正气光芒暴涨。

随之,一种悟性之力笼罩住一位天宗身上。

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那位天宗忽然感到异样,想要开口却无法发声。

见此情景,北溟子、诡谷仔与赤松子等人心生感慨。

目睹“三缄其口”的效果后,赤松子不禁称赞:“这种让人失语的能力,我在阴阳家曾见过相似的情况。”

“只是韩非以儒家的方式施展此技,我还是首次见到。”

甚至可以说,他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仙术。

北溟子点头赞同:“阴阳家以阴阳为根基,擅长咒印之术,能操控人的魂魄。”

而韩非所用,是借助浩然正气,配合圣人真言形成。

这种方法实属罕见。

旁边,诡谷仔亦对韩非充满赞赏:“韩非在修炼浩然正气的同时,还能自创如此特别的手法。”

“看来张晨教他儒家浩然正气诀没有白费。”

张晨对此并不意外,他知道韩非虽然出身儒家,却精通法家。

他的话语往往带有权威性,如同律令,一经出口便如法生效。

不仅如此,韩非使用其他圣人真言时,还能给自己带来诸多增益。

张晨让韩非展示,是为了等待自身逆天悟性的觉醒。

正如之前所述,像浩然正气诀这样依靠他逆天悟性习得的技艺,即便反复观看也无法再次激发。

但如果有人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则仍然可能触发。

果然,当韩非完成三缄其口的演示后,张晨脑海中响起熟悉的提示音:

【你观察到韩非施展三缄其口,触发了逆天悟性,领悟:大律令术。】

随即,海量信息涌入他的脑海。

张晨嘴角微微上扬,眼神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欣喜。

内心暗喜:“果然如此,成功了!”他敏锐地察觉,此次所得非比寻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