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 分类:女生 | 字数:148.5万字

第266章 先生献计

书名: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字数:3.5千字 更新时间:07-16 07:55

昌平君停顿片刻,道:“上将军言重了,我只是随口一说,只是不明白先生为何偏偏要去韩国……”

高景笑着道:“我虽在韩国,但所做皆为秦国,这其中缘由,大王已知。”

至于秦王是否是“明君”,高景认为,“明”在于明辨是非利害……就像此刻,大王心里也觉得昌平君的话不妥,但因昌平君的身份,不便直言,这便是明君之道。

昌平君顿时语塞,愣了许久才道:“先生太过无礼,你又不是秦王,怎知大王的心思?”

高景平静地答:“昌平君也不是我,又怎知我不知大王的心思?”

“呵……”

一旁的秦王忍不住笑了出来。

惠施与庄子之间的“濠梁之辩”,他怎么会不知道?

大殿中知晓这段典故的人,都忍不住偷笑。

大概是昌平君脸色太难看,秦王便打圆场道:“好了昌平君,上卿入韩为相的事,就此定下吧!”

昌平君无奈只能应允。

高景也躬身道:“多谢大王!”

庄子与惠子这对好友在濠水一座桥上散步闲谈。

当时庄子看着水中的鱼说道: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又不是鱼,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答: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正确的。

庄子笑道:请你回到最初的问题,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便是战国两位顶尖辩者之间的对话,也就是着名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典故。

秦王不仅封高景为秦国上卿,赐予节杖,让他入韩为相,还赐了十乘之兵随行。

所谓“十乘”,就是十辆战车。

一辆战车,上有三名甲士,再加上七十二名步兵,合称“一乘之兵”。

因此“十乘之兵”,即十辆战车加上七百五十名士兵。

这是从春秋时期延续下来的制度。

那时不管是车上的甲士,还是车下的步卒,都是大氏族的子弟,只是车上的是嫡系,车下的是庶子。

后来打仗多了,死的人也多了,君主征兵时,氏族子弟不够用,便开始用奴隶顶替

但奴隶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所以至少还得有一半的氏族子弟才能维持战力。

再后来,这个比例一降再降,毕竟死奴隶比死家人好得多。

到了后来,甚至出现车上只有三个氏族子弟,车下却有七十二个奴隶的情况……为了提升奴隶的战斗力,这时也开始逐渐改善奴隶的待遇,让他们享有平民的权利。

随着战争越来越频繁,这种“计兵”方式渐渐被放弃,因为战车实在太难制造。

当年高景在丹阳,丹阳君招兵,召集了三千人,结果只有一辆破旧战车,可见各国军力早已腐朽。

反而是秦国很好地继承了这种“计兵”方式。

不过步卒不再是奴隶,而是渴望变强的平民,能站在战车上的,自然就是“爵士”!

先去阴阳家驻点接上黑白玄翦,再去质子馆接上韩非,一行人浩浩荡荡离开咸阳,前往韩国。

秦王赏了一辆四马豪华马车,但高景仍习惯坐自己的小马车。

韩非也不愿坐,挤进高景的小马车。

豪华马车被东君毫不客气地占了——没错,阴阳家的东君也一同前往韩国。

名义上是保护高景,但私底下……高景实在摸不透阴阳家的意图。

路上。

玄翦驾车,随手将一枚令牌递给高景。

“罗网?”高景看着令牌上的蜘蛛纹路,皱眉道。

玄翦没有隐瞒,道:“恩,有罗网的人找到我,给了我这枚令牌。”

韩非从车里探出头,问:“这令牌有什么用?”

玄翦答:“可以调动韩国所有罗网的人。”

韩非兴致勃勃地接过令牌,翻看道:“好东西。”

高景瞥了一眼,道:“对我来说,没什么用!”

“怎么会没用呢?”韩非曾组建过“流沙”,与夜幕为敌,知道这种暗中力量的作用。

高景摇头:“此去韩国,我的行动必须光明正大,不能藏在秦国眼皮底下!否则秦国朝堂的流言就能压垮我!”

韩非忍不住笑道:“小师叔还怕流言?”

“周武王去世后,周公辅佐年幼的君主,即便像周公这样德行深厚的人,也难免受到流言蜚语的困扰,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高景摇头,感叹道:“秦王这次也是冒了风险,否则不会派他过来……如果我私自行动被秦国发现,你信不信,秦国大军很快就会直接灭掉韩国?”

……

说话间,高景朝前方“十乘之兵”的首领努努嘴。

韩非望向前方,低声问:“你认识他?”

那人察觉到他的动作,战车减速与小马车并行,站在车上拱手道:“末将章邯,上卿有何吩咐?”

韩非疑惑道:“章邯?我怎么从未听过这个名字?”

章邯笑道:“末将是个小人物,九公子又怎会听说过?”

高景瞥了韩非一眼,笑着对章邯道:“将军可知道蒙氏一族?”

章邯答:“自然知道。”

高景笑道:“据说当年商汤在景山诸侯会盟,历数夏桀罪行,便是在这景山,也有一个子姓蒙氏,据说乃是商之始祖‘子契’的后裔。”

章邯瞳孔微缩,随即若无其事地说道:“上卿博学,章邯佩服!只是不知上卿为何提起此事?”

高景笑了笑:“没什么,随便说说。”

章邯拱手道:“上卿有事,唤章邯便是!”

说完,驱车前行。

等他走远后,韩非问道:“他是蒙氏一族?”

高景斜眼看他:“你难道不知道,秦国蒙氏是姬姓?”

韩非茫然道:“那你又为何说起子姓蒙氏?”

“我不是说了吗,随便说说!”

高景懒得理他,自顾自看书。

终于明白,原着中蒙恬为何写信给章邯,称他为弟弟了。

大族难以承受战乱,为避免灭族,常会分族、迁族,但这类事情必须秘密进行。

景山曾是宋国之地,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但三国内并无蒙氏一族

总不能都死光了吧?

马车内,韩非与高景正在讨论如何在韩国推行变法。

韩非显然主张以“法”治国,但高景却有不同看法。

“乱世当用重典,这我明白,但这次韩国变法,并非为了强韩,而是为未来统一的华夏一族寻找一条生路!”

高景摇头说:“需要法,但不能是‘苛法’,必须是‘仁法’!”

韩非也摇头说:“‘仁法’?小师叔难道认为‘仁政’就能让天下太平?”

高景清楚,韩非心里另有打算,想着等韩国强大后继续对抗秦国。

自然不会直接告诉他,所以高景只是说:“‘仁政’不好吗?”

韩非说:“你莫非忘了滕国和宋国?”

高景说:“你莫非忘了滕国与宋国?”

韩非笑道:“这两国如今在哪里?”

高景说:“诸侯混战,滕宋两国灭亡,是因为他们弱小,并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制度。”

韩非想了想,说:“这方面我确实不了解,请小师叔指点。”

高景点头说:“宋国在宋康王时推行‘王政’,东败齐、南败楚,一度重回‘春秋五霸’之列,正因如此,齐楚魏三国才联手灭了宋国,瓜分其地。

即便如此,宋国的商丘、陶丘、彭城等地,仍是如今天下最富庶之地。

滕国是毫无疑问的小国,实行的是‘仁政’。

当年滕元公滕弘因国小,向孟子请教: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楚之间,该投靠哪一国?

孟子回答:谋划这事不是我能力所及。若一定要说,只有一条路:深挖护城河,加固城墙,与百姓共守城池,使百姓宁愿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能行得通。

事实上滕元公也做到了这一点,以当时宋国的国力攻打滕国,就像如今秦国攻韩国一样。

结果号称‘五千乘之劲宋’的宋国,花了三年多才灭掉滕国,四代滕国国君死于城头,滕城百姓无论男女,都奋力抵抗。

打完滕国后,宋国无力再攻齐国,也就给了齐楚魏三国联手灭宋的机会。

如果韩国能做到滕国那样,还会畏惧秦国吗?”

韩非听完,久久不语。

五天后,使团离开秦国,进入韩国境内。

又五天,抵达新郑。

秦国的消息早已传到韩国。

韩王果然很高兴,连带百姓也松了口气。

此时韩王亲自带韩相在城门口迎接,规格极高!

四周聚集了不少百姓。

其他国家也没什么可说的,韩王此举可解释为迎接本国国相,而非向秦低头。

高景刚下马车,还未行礼,韩王便热情地迎上前来,拉住他的胳膊,激动地说:“先生,寡人等你很久了!”

“快随寡人入城进宫!”

说着便不由分说地拉着高景往前走,高景连行礼都来不及,只能对其他官员笑了笑。

人群中,高景瞥见雪女、焰灵姬、紫女和弄玉的身影,没来得及说话,只能用眼神示意。

待韩王拉着高景离开,护卫队也紧随其后。

韩非这才从马车里探出头,望着韩王一行的背影,苦笑着摇头。

他是韩王亲生儿子,却被丢到秦国当人质,如今却落得这般待遇?

“是不是想哭?”

紫女和弄玉缓步走来,雪女和焰灵姬没有靠近。

紫女打趣道:“你可以去紫兰轩哭一场。”

韩非无奈摇头,道:“紫女姑娘,弄玉姑娘……没想到还能再见面。”

“是啊,我们也没想到。”

紫女感叹:“他真把你活着带回来了。”

弄玉笑道:“那位现在可是秦国上卿,马上就要当韩国国相了!”

紫女笑道:“他一直对你有意思,要不姐姐送你去他那儿?”

弄玉脸一红,仍针锋相对:“姐姐愿意陪吗?”

“你这嘴,越来越厉害了!”紫女无奈地点了点她。

接着对韩非说:“我们的九公子打算去哪儿哭?紫兰轩还是?”

韩非求饶地行礼,道:“还是去一趟王宫吧,小师叔此行目的是在韩国推行变法,我得去看看……”

“哥哥……”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一个身影直接冲了过来。

“红莲……”

“先生救我韩国啊!”

韩王与高景并肩而行,感慨道:“当年先生献计,寡人犹豫不决,没想到先生终究救了我韩国……寡人愧疚!”

“韩王多虑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