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67章 下学而上达

书名: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字数:3.6千字 更新时间:07-16 07:55

高景轻声道:“如今的韩国还远未安全,高景虽暂时说服了秦王,但秦国朝堂意见不一,仍有反复之忧。”

韩王一惊,紧握高景的手:“那该怎么办?先生给寡人出个主意。”

高景轻声道:“大王觉得,若秦国攻打韩国,十万韩军能挡得住吗?”

韩王果断摇头:“虎狼之秦,岂能抵挡?”

高景又问:“当年白亦非统领十万边军,大王觉得他有本事反叛韩国吗?”

韩王再次摇头:“寡人是韩王,十万边军忠于寡人,怎会跟随叛贼对抗本王!”

正合我意!

高景点点头:“既然十万边军既挡不住秦国,也不会对韩王不利,那大王为何不任命一位秦将,让他统率边军?”

韩王一惊,随即陷入沉思。

高景继续道:“与我一同前来的队伍中,有一位叫章邯的秦将,是秦王亲信,深得信任……若大王能与他交好,让边军由他统领

秦王又怎会不信大王侍奉秦国的诚意?”

《传习录》有言: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

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

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

周公制定礼乐教化世人,这是圣人都能做到的事,那么尧舜为何不亲自来做,而要等到周公?孔子删订《六经》以教导后人,这也是圣人都能做到的事,周公为何不先来做,而要等到孔子?

因为只有在合适的时机,才会有合适的行为!

虽然韩王没有再提这件事,但高景看得出来,韩王已经动心了!

因为他不断回头看向秦国的使臣护卫,看向为首的章邯。

为了侍奉秦国,只要能保住韩国社稷,韩王根本不计较付出什么代价。

更何况,其中的利害关系,高景已经说得清清楚楚。

反正无论如何都挡不住秦军,不如趁机交好秦王亲信,也让秦王安心。

一行人回到韩王宫。

当着韩国百官的面,韩王第一时间册封秦国上卿高景为韩国右相国,原来的韩国国相张开地则为左相国。

秦国以“右”为尊!

同时赐予府邸和食邑。

府邸便是以前韩国大将军姬无夜的宅子,食邑也是一样。

不仅如此,就连“雀楼”也一并赐给了高景。

姬无夜曾经受到的待遇,如今都落在了高景身上!

“我等见过右相国!”

随着韩国百官行礼,十三岁的高景正式就任韩国右相!

“高景见过大王,见过左相,见过各位同僚!”

高景改口称“大王”,向众人行礼。

韩王今天是登基以来最开心的一天,秦国的威胁一直压在心头,此刻终于消散,哈哈笑道:“右相初来,寡人一定要好好设宴款待!”

“来人,准备酒宴,诸位也一起来吧!”

“多谢大王!”

高景没有推辞,既然入了官场,就免不了应酬。

道谢后,他挺直身躯,气质陡然一变,威严逼人,令人不敢小觑。

受他影响,韩王与众臣也不由得安静下来。

高景正色道:“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如今我既为韩国右相,已‘正名’,当进言。

我有一言,请诸位仔细听!”

众人面面相觑。

韩王道:“右相尽管说。”

高景坦然道:“高景入韩,并非为了金银财帛、名利地位,而是为了一展胸中抱负。

我既然成为韩国右相,定要使韩国强大!

当今乱世,如何强国,各家说法不一,但唯有一点不可缺,那就是‘变法’!”

“变法”二字一出,殿内众人脸色骤变,彼此对视,低声议论起来。

韩王脸上的笑容也有些僵住。

他原本希望把高景供起来,什么都不做,只作为韩秦之间的屏障。

“大王,诸位!”

高景提高声音道:“众所周知,强国需变法,但为何有人一听‘变法’就色变?为何历代变法阻力重重?

我认为,根源就在于‘需求’二字。

自古变法,必有死人,总是血流成河,原因在于变法者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只能杀掉无法满足的人,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这也是诸位明知韩国需要变法,却一听‘变法’就畏惧的原因。”

有人小声问:“右相此言何意?”

谁知高景并未回答,而是话锋一转,道:“当年桃应问孟子,说:舜是天子,皋陶是执法者,舜的父亲瞽叟犯了重罪,该如何处理?”

孟子说:皋陶是最称职的法官,自然会把瞽叟抓起来。

桃应问:那舜作为最孝顺的天子,难道不该用权力阻止吗?

孟子说:舜身为天子,怎么能妨碍司法呢?

桃应问:那舜就什么都不做吗?

孟子答:舜看待放弃天下,就像扔掉破鞋一样。他偷偷背起父亲瞽叟逃走,到海边居住,一生快乐,忘却天下。

法家视“法”如天,不容玷污!

但高景是儒家,我认为法理不外乎人情!

法是道德的底线,道德就是人情,法的存在是为了维护人情。

所以我愿与诸位立约三章:无故杀人者死,无故伤人者抵命,抢盗者判罪!

只要诸位愿意遵守这三条,高景保证变法中尽量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若有损害,必予补偿。

儒家有“先礼后兵”之说,高景也事先说明这一点。

众人面露疑色。

他们明白了,若变法不损害利益,能满足需求,谁会拒绝?

可世上真有这样的变法吗?

片刻无人反对,高景再道:我曾听闻,孙武、吴起在未成名时,也不被士兵信任,必要时需杀鸡儆猴,树立威信。

高景言尽于此。

说完,向韩王行礼:“大王,我说完了。”

韩王刚要开口,侍从入内小声道:“大王,酒宴已备好。”

韩王松了口气,大声道:“诸位,随寡人入席吧!”

正殿内,整齐摆满案几与坐垫,约有两三百个席位。

殿内深处,有两张并排的席位,台阶上还有一席。

众人依次入殿就座。

韩王登阶,高景与张开地并坐,随后四公子韩宇、九公子韩非入座,百官按等级就位。

众人虽已就座,却未急着坐下,等待着。

直到韩王道:“诸位,请坐!”

“谢大王!”

他这才坐回自己的席位上。

乐师们敲响钟鼓,一队队身姿柔美的乐女出场,开始跳舞。

随着她们的舞步,宫人陆续端上酒食。

然而刚才高景所说的话却始终萦绕在众人脑海,此刻大多数人已无心欣赏。

他们彼此低声交谈,不时朝高景所在的方向张望。

“需求……不知该如何理解……”

“右相的话可信吗?”

“约法三章……”

“若真能如右相所说……”

“这变法也未尝不可……”

与其他人不同,高景将话抛出后,让众人陷入纠结,他自己却安然地欣赏着歌舞。

依照周礼,不同身份的人,面前的菜肴数量也不同。

韩王安面前有七道菜,高景、张开地、韩宇、韩非面前是五道菜,其余人则是四道或三道

高景几人面前摆着整只胎羊、整只鸡、一条鱼、一碗不明肉食,还有一碗未知的菌类。

韩王的案上多了两种瓜果。

献舞的舞姬都是十几到二十多岁的少女,容貌年轻美丽,颇为赏心悦目。

高景看得兴致盎然,仿佛沉醉其中。

一旁的张开地突然开口:“右相,可看中了哪位女子?我可向大王请示,将其赐予你。”

当时风气,舞姬、乐女也是权贵之间互相赠予的一种“礼物”,甚至有人视之为风雅之事。

未来,还有互送“小妾”的呢!

韩王也笑道:“何须左相开口?右相尽管挑便是!”

“多谢大王!”

高景先道谢,然后说:“臣听闻‘一池水养一池鱼’,这些乐女已适应宫廷生活,若大王将她们赐给臣,她们既远离大王,又难适应臣的生活,恐怕会郁郁寡欢。

再者,臣还要操劳韩国政务,恐怕没时间欣赏她们的舞姿。

这样做,既损害大王的利益,臣也得不到好处,还让她们难过,何必做这种事呢?”

韩王大喜,笑道:“右相所言,句句有理,寡人受益匪浅!”

张开地深深看了高景一眼,道:“右相之言,似乎暗合道家‘天之道’之理?”

高景笑道:“只要是好的道理,学了就行,何必去问是谁的呢?”

就比如这鸡好吃,左相难道还会去问,是哪只母鸡下的蛋,才能孵出这么好吃的鸡肉吗?

张开地正色道:“右相是儒家之人,怎可如此?”

高景也正色道:“我乃儒家学子,我的儒,便是这样!”

“学子”的“学”,他特意加重了语气。

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左右相之间的对峙,一时间议论声都消失了,仔细倾听。

张开地皱眉道:“这样恐怕会扰乱正统学问!《孟子》说:端正人心,消除邪说,抵制偏颇行为,排斥过分言论!”

高景反驳道:“《孟子》也说:望道而未见!尧舜已经很圣明了,但在他们之上,善行还远未穷尽;恶人最多做到桀纣,但在桀纣之下,仍有无穷无尽的恶。”

张开地一时语塞,想了想道:“孔子说过:君子向上追求,小人向下追逐!”

高景毫不犹豫地回应:“孔子也说过:从下学开始,进而通达大道!”

张开地沉默不语。

此时殿内众人皆明白,左相输了!

“咳!”

韩王轻咳一声,道:“右相与左相的讨论,意义深远,寡人不太明白,还请右相为寡人解释!”

“是,大王!”

高景行礼道:“当年孔子为了阐明大道,将学问分为‘上达’和‘下学’。

所谓‘下学’,就是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嘴巴能说出、心里能想到的,这些都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别人。

至于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嘴巴说不出、心里想不到的,属于‘上达’,这类高深学问只能靠自己领悟,别人最多点拨,无法直接教授。

因此儒家追求‘自我觉醒’,道家也有‘得道’的说法,都是‘下学而上达’!”

韩王恍然道:“原来如此!那如何才能‘下学而上达’?”

高景道:“道家只求‘自悟’,所以有‘道不可传,惑不可解,业不可援’的说法。

而儒家讲求‘言传身教’,多学多问,不懂就问,以‘博约’达到‘精一’,最终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等到人想说却说不出来,憋得满腔愤怒,满脸通红,再加以启发,就能一举达到‘上达’之境!”

不仅是韩王,其他百官,就连张开地这个儒家之人,也露出受启发的表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42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