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62章 国家贫困

书名:大秦:弃婴觉醒,我成鬼谷妖孽 作者:沐黎九九 字数:3.7千字 更新时间:07-16 07:55

阴阳家的据点就在咸阳宫附近,独占一片地方,建有一栋高楼。

门窗皆雕花镀金,屋内摆满各种青鼎玉器,极为奢华。

推门进去,满眼都是花草,翠绿欲滴,充满生机。

是阴阳家太富?还是嬴政为了拉拢他们下了大力气?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真是个好地方!”

高景忍不住赞叹。

东君站在一旁,脸色微沉:“你可以暂时住在这里,秦王那边我只能帮你传话,能不能见他,我做不了主。”

“多谢!”

高景笑得很灿烂:“还要麻烦东君帮我准备一些空白竹简……总不能空手去见秦王吧。”

东君冷哼:“你倒是不客气……等着!”

说完转身离开。

她走后,高景轻叹一声,对黑白玄翦说:“回头告诉韩非,为了救他,我连脸都不要了!”

黑白玄翦笑了笑,没有说话。

洗去一身疲惫,高景来到楼顶,透过窗户俯瞰咸阳,不知在想什么。

不久后,东君抱着一堆空白竹简进来,放在案上:“你要的东西带来了。”

高景回过神,笑道:“这种小事怎敢麻烦东君亲来……笔墨带来了吗?”

东君难得地翻了个白眼:“带来了。”

“多谢。”

高景走到案前,端正跪坐,铺开空白竹简,拿起笔,却未急着下笔,而是闭目沉思。

直到这时,东君才在高景身上看到真正的儒家风范。

他身姿挺直,抬头挺胸,肩背收拢,显得稳如泰山。

若说跪坐有标准,那高景此时的姿态就是标准。

而当他闭目沉思时,神情专注,仿佛连呼吸都不敢打扰。

东君不自觉地放慢了呼吸,拿起磨条开始研墨……

等她回过神,墨已经磨好了。

“呼……”

高景忽然吐出一口气,睁开眼,提笔在竹简上写下《治国策》三个秦国文字。

接着毫不犹豫地继续写下去:“三皇五帝以德为主,文武周公以礼治国,五霸七雄以法为王,四海归一当并行。

纵观古今,人治者王,法治者霸,弃霸而王者,难守其国,弃王而霸者,难得其心。七国归一,前所未有,占其地易,收其心难,王霸不可偏废,当并行实施,人治与法治互为辅成。”

随后另起一行,写下“人治篇”……

东君在一旁默默看着,越看越惊讶,嘴也张得越来越大。

此时七国尚未统一,但高景所写的,却是天下一统后的治理之策,且古今天下兼顾,有理有据……

至少在东君看来,每一条都切中要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当一卷竹简写完,高景换了一卷,继续写下“法治篇”时,东君迫不及待地拿过已完成的竹简细细阅读。

太厉害了!

这是她唯一的想法。

看着手中的竹简,东君第一次明白,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百姓,什么是治国,什么是治民。

在这篇“人治篇”中,高景清楚地将国家分成了几类人,每个人的心思都剖析得明明白白,并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了相应的治理方式……

尽管只是一篇总纲,但从其中,东君突然生出一种“有这个,我也能治国”的想法……

……

不知过了多久,高景已写完第三卷。

东君仍抱着第一卷书入迷:第一次读,能看清国民的面貌,第二次读,能看清国民的心思,第三次读,能看到如何满足各方的需求

看似简单,但东君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

她难以理解,眼前这个不过十三四岁的孩子,怎么能把一个国家剖析得如此透彻!

在《治国策》的“人治篇”中,她看到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乃至阴阳家……各家思想似乎都融汇其中。

这才是真正的博通百家!

“咚咚咚!”

轻微的敲门声打断了东君,她不悦地从竹简上抬起头。

高景也停下了笔,笑着看她。

东君有些羞愧,强压怒火问道:“什么事?我不是说过不要人打扰吗?”

外面传来犹豫的声音:“东君大人,相国昌平君来了。”

东君一怔:“他来做什么?”

高景轻叹一声,放下笔,将面前的竹简卷起。

“4.8 昌平君是来拜访高景先生的。”门外回答。

高景起身,摇头道:“我还以为躲进阴阳家就能避开这些事,没想到……”

东君顿时更加羞愧。

昌平君居然能让阴阳家的人违背她的命令来打扰高景

而且还是在阴阳家的地盘

还有这个高景,竟然从一开始就利用阴阳家

东君突然觉得阴阳家成了他们手中的工具,被人利用却毫无察觉。

东君语气冰冷如冬日:“昌平君给了你什么好处……”

“算了,我去见见他吧。”

高景摆摆手说:“我就不掺和你们阴阳家的事了。”

在楼下,高景见到了如今的秦国丞相——昌平君芈启。

芈姓,熊氏,名启,楚考烈王之子,楚国最后一位楚王……这么说好像不太准确,西楚霸王也是楚王。

如今身为秦国丞相,昌平君自有一股贵气,站在那里就让人肃然起敬。

但对高景来说毫无作用。

打量了几眼,高景上前行礼道:“儒家高景,见过昌平君。”

芈启也在观察高景,虽然早有耳闻,但亲眼所见,仍为他的年幼感到惊讶,也为他的气质感到赞叹:“芈启见过高景先生,听闻先生入秦,我心痒难耐,冒昧来访,还请见谅。”

“昌平君说笑了,请!”

“请!”

两人隔案对坐,有阴阳家之人前来奉茶。

与所有贵族一样,双方先闲谈,再论学问,随后将话题“无意”间引向正题。

“先生入秦,一路而来,觉得我秦国如何?”芈启问道。

高景正色道:“秦人简朴进取,无靡靡之音,衣着整洁,无奇装异服,敬畏法度,不违禁令。”

同样的话,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为何“无”,因秦法所禁!

芈启得意地笑道:“既然如此,先生可愿留秦?我愿向大王举荐您。”

高景眯眼,假装心动:“哦?不知是何职位?”

芈启笑道:“以先生的声望与才学,可任上卿之职!”

高景饮茶,未作回应。

芈启又道:“自甘罗之后,秦国再无如先生这般年纪的上卿了,先生觉得如何?”

高景笑了笑:“孟子曾说,若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芈启脸色一沉:“难道先生志在秦国相位?这位置,岂是人人可坐?”

高景好奇道:“昌平君是在吓我吗?”

芈启语气冷淡:“那又如何?”

高景忍不住笑出声。

芈启问:“先生为何发笑?”

高景摆手:“昌平君莫怪,我只是想起一则典故,故而发笑。”

芈启疑惑:“是什么典故?”

高景笑道:“当年惠施在梁国为相,庄子想见他。有人告诉惠子,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他的相位。

惠子惶恐,派人搜查三日三夜。

结果庄子第三天来了,说:南方有鸟,名鹓雏,您听过吗?它从南海飞往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一只猫头鹰正在吃腐鼠,恰逢鹓雏飞过,它便护住腐鼠,仰头叫嚣。

如今昌平君也在吓我……”

芈启脸色骤变,盯着高景:“在先生眼中,秦国相位难道就是‘腐鼠’?”

“因人而异罢了!”

高景摇头:“昌平君放心,如今秦国的相位,我不奢求。”

芈启盯着高景看了许久,才道:“那我就当先生说的是真的了。”

“自然!”高景肯定地点头。

见高景语气坚定,芈启的脸色这才缓和下来。

两人之间的交谈再次变得融洽。

就在高景在楼下与昌平君交谈时,楼上,东君仍在翻阅高景写下的竹简。

微风轻轻吹过。

东君猛然回神,看见一个全身被华丽罩袍包裹的身影,无声无息地出现在案几旁。

那人手中也拿着高景所写的三卷竹简之一。

东君立刻起身:“见过东皇太一阁下。”

语气中带着惊讶。

她从未见过东皇太一离开东皇宫。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东皇太一看着手中的竹简,声音仿佛从远方传来:“星象已变,这便是源头!”

东君一震,随即又觉得理所当然:“这三卷竹简,确实能改变天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东皇太一便在这似歌非歌的声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东君沉默片刻后,道:“是,东皇阁下。”

楼下的两人也听到了这似歌非歌的声音。

芈启疑惑地问:“先生,这是?”

高景看向他,道:“昌平君是楚人,难道不知道这是屈原所作《九歌》中的‘山鬼’?”

知道才怪!

芈启心中暗想,却被高景的学识所震撼,道:“启虽是楚人,却生于秦国,长于秦国,早已将自己当作秦人。”

高景感叹道:“是啊,食于秦,禄于秦,若背叛秦,恐怕世上再无容身之地。”

芈启一惊,盯着高景看了许久,却看不出端倪。

是无意吗?

他压下疑虑,道:“先生说得对。”

聊了几句后,芈启起身告辞。

高景依礼送他到门口,目送他登上马车离去。

回到楼顶,见到东君,高景问:“刚才那是东皇太一吗?”

东君点头:“是东皇阁下。”

高景好奇地问:“他让你 我?”

“啪嗒!”

东君手中的竹简跌落地面,整个人愣住了。

“你……你……”

东君语塞,说不出话来。

反倒是高景神色平静,说道:“他临走前说的那些话,不是明明白白吗?山鬼居于巫山,兴云雨……这不就是巫山云雨吗?”

东君脸色瞬间涨红,慌忙起身,只留下一句:“我去向秦王引荐。”

见东君离开,高景摸着下巴,自言自语道:“这阴阳家,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算了,不想了。

高景摇摇头,重新坐回案前,提笔继续书写。

想要治理统一后的中原,并非随便套用未来两千年某个王朝的制度便可。

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而且秦灭六国,内部矛盾复杂,若不能理清,所谓的“制度”不过是空谈。

不过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制度,仍可作为参考。

汉朝建立后,虽沿袭秦制,但治国理念一直在尝试调整。

起初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结果国家贫困,全国找不到六匹同色的马,白登山之围被匈奴逼迫送女人和亲。

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虽然击溃匈奴至狼居胥山,但也耗尽了国力。

因此,单纯依靠道家不行,单纯依靠儒家也不行。

好在有两千年的经验积累,再加上现代知识,高景也能有所借鉴。

写完最后一笔,高景才注意到天色已经微亮。

竟然一夜未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45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