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第11章 气血不足怎么办?

书名: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字数:4.7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26

气血不足的调养之道: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综合应对策略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功能,血则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当气血不足时,人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不到充分的濡养和温煦,便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气血不足的成因、表现、危害以及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综合调理方法,旨在为深受气血不足困扰的人群提供全面的调养指南。

一、气血不足的成因

(一)饮食因素

饮食不规律,如长期节食、暴饮暴食或过度偏食,均可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过度节食使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脾胃缺乏水谷精微的滋养,无法正常运化气血。暴饮暴食则易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食物不能有效转化为气血。此外,长期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

(二)生活习惯

现代人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气血不足的重要原因。夜间是人体气血调养和脏腑修复的重要时段,长期熬夜会耗伤人体的气血,影响肝脏的藏血功能和脾胃的运化功能。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会使人体气血消耗过度,而缺乏运动则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生成不足。

(三)情志因素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志状态下,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和脏腑功能。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不畅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气血生成受阻。此外,不良情志还会耗伤人体的正气,导致气血不足。

(四)年龄与性别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气血生成逐渐减少。尤其是女性,在月经、怀孕、分娩、哺乳等特殊生理时期,会消耗大量的气血,如果不注意调养,极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例如,月经失血过多、孕期营养需求增加、产后气血亏损等,都可能导致女性气血不足。

(五)疾病因素

久病不愈或慢性疾病,如慢性贫血、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会不断损耗人体的气血。慢性贫血使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含量减少,直接导致气血不足。消化系统疾病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使气血生化无源。内分泌系统疾病则可能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气血生成和调节失常。

二、气血不足的表现与危害

(一)表现

1. 面色与皮肤:气血不足者常面色苍白或萎黄,缺乏光泽,皮肤干燥、粗糙,弹性减退,易出现皱纹、色斑等。这是因为气血不能充分濡养肌肤所致。

2. 毛发:头发干枯、易分叉、易脱落,甚至出现白发。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毛发失于滋养。

3. 眼睛: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眼白混浊,缺乏神采。肝开窍于目,气血不足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影响眼睛的正常功能。

4. 口唇:口唇淡白,无血色,甚至干裂、起皮。脾开窍于口,气血不足导致脾胃功能失常,反映在口唇上则出现相应症状。

5. 四肢:四肢末梢冰凉,尤其是冬季更为明显,且常伴有麻木、乏力等症状。气血不能温煦四肢,导致四肢气血运行不畅。

6. 精神状态:精神萎靡,疲倦乏力,嗜睡或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晕耳鸣等。气血不足影响大脑的气血供应,导致精神和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7. 月经与生殖系统:女性月经量少、月经周期紊乱、闭经、不孕等。气血不足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月经失调和生育能力下降。

(二)危害

气血不足若不及时调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长期气血不足可导致脏腑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可引起心慌、心悸、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发展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在消化系统方面,可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痛、胃胀等,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进一步加重气血不足。在生殖系统方面,女性可出现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等,男性可出现性功能障碍等问题。此外,气血不足还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进程,降低生活质量,缩短寿命。

三、中医调理气血不足的方法

(一)饮食调养

1. 多吃补气血食物:

- 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可直接食用,或与桂圆、莲子、糯米等煮粥食用,如红枣桂圆粥。

- 桂圆: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可与红枣、银耳炖汤,或直接食用桂圆干。

- 黑芝麻:补肝肾、益精血。可炒熟后研末,加入粥、汤或糕点中食用,如黑芝麻糊。

- 猪肝:富含铁等营养物质,有补肝明目、养血的作用。可与菠菜炒食,或做成猪肝汤。

- 乌鸡:能滋阴清热、补肝益肾、健脾止泻。可炖食,如乌鸡汤,加入黄芪、党参等药材,补气血效果更佳。

- 当归:是常用的补血中药,可与羊肉一起炖煮,制成当归羊肉汤,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2. 合理搭配食物: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例如,主食可选择糙米、全麦面包等粗粮,搭配各种豆类、薯类;蔬菜应多吃菠菜、胡萝卜、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品种;水果可选择苹果、橙子、草莓等;肉类可适量摄入瘦肉、鱼肉、鸡肉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寒热搭配,避免过食生冷或燥热食物。

(二)中药调理

1. 常用中药方剂:

- 八珍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等。

- 归脾汤: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组成,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常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表现为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便血、皮下紫癜等。

- 十全大补汤: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加用黄芪、肉桂而成,其温补气血的作用更强,适用于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2. 中药茶饮与药膳:

- 黄芪红枣茶:将黄芪 10 克、红枣 5 颗洗净,用开水冲泡,焖 10 - 15 分钟后饮用,可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

- 枸杞桂圆茶:取枸杞 10 克、桂圆肉 5 颗,用开水泡服,能滋补肝肾、养血安神。

- 党参炖鸡:将党参 15 克、母鸡 1 只(约 1000 克)处理干净后,与党参一起放入炖盅内,加适量水,隔水炖 2 - 3 小时,加盐调味后食用,可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三)经络穴位按摩

1. 按摩血海穴: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 2 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用拇指指腹按揉血海穴,每次 3 - 5 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血海穴是人体气血汇聚之处,按摩此穴可促进气血生成,调节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贫血等症状。

2. 揉按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足三里穴,每日 2 - 3 次,每次 3 - 5 分钟。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提高人体免疫力。

3. 敲打胆经:胆经位于人体的侧面,从头部的瞳子髎穴开始,沿颈部、肩部、侧身、下肢外侧一直到足部的足窍阴穴。用手握空拳,从臀部开始,沿着胆经的循行路线,自上而下依次敲打,每次敲打 10 - 15 分钟,每天 1 - 2 次。敲打胆经可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吸收,调节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足导致的头晕、失眠、乏力等症状。

(四)运动养生

1. 太极拳: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动静结合,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呼吸的调节,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心肺功能,调节脾胃功能,改善人体的气血状态。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姿势正确、动作连贯、呼吸自然,每天坚持练习 30 - 60 分钟。

2. 八段锦:八段锦由八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其动作舒展优美,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可提举阳气,“左右开弓似射雕”可调节肺气,“调理脾胃须单举”可增强脾胃功能等。经常练习八段锦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缓解气血不足引起的各种不适。

3. 瑜伽:某些瑜伽体式,如树式、三角式、战士一式等,可通过身体的伸展、扭转和平衡练习,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调节呼吸,改善气血不足。练习瑜伽时要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体式和难度级别,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

(五)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对于气血不足的调理至关重要。中医认为,情志过激会损伤脏腑气血,而平和的心态则有利于气血的调和。可通过以下方法调节情志:

1. 冥想与放松训练:每天抽出 15 - 30 分钟进行冥想或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坐或躺下来,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使身心得到深度放松,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促进气血的平稳运行。

2. 培养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园艺等兴趣爱好,投入其中,转移注意力,丰富生活内容,使心情愉悦,有助于调节气血。例如,书法绘画可修身养性,音乐舞蹈可抒发情感,园艺劳作可亲近自然,这些都对气血不足的调理有积极作用。

3. 社交与交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获得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氛围能减轻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促进气血的调和。

四、现代医学对气血不足的认识与干预

(一)营养补充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气血不足可能与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补充营养物质对于改善气血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1. 补充铁剂:对于缺铁性贫血导致的气血不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同时,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以促进铁的吸收。

2. 补充维生素:维生素 c、维生素 b12、叶酸等维生素对于红细胞的生成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可通过食用新鲜水果、蔬菜、肉类、蛋类、奶制品等食物来补充维生素,必要时可服用维生素制剂。

3. 补充蛋白质: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造血功能。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二)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由慢性疾病引起的气血不足,如慢性贫血、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对于慢性贫血,要明确贫血的类型和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补充铁剂、维生素 b12、叶酸,治疗失血原因等;对于消化系统疾病,要进行规范的治疗,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对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要补充甲状腺激素,调节内分泌功能,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三)生活方式调整

现代医学同样强调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改善气血不足的重要性。

1.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气血的调养。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 适度运动: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以及力量训练、瑜伽等运动。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足。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戒烟可减少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损害,限酒可避免酒精对肝脏等器官的损伤,有利于气血的调养。

气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对人体的身心健康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通过中医的饮食调养、中药调理、经络穴位按摩、运动养生、情志调节以及现代医学的营养补充、基础疾病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提高人体的气血水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在调理气血不足的过程中,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调养方案,并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872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