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第35章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关键时刻!

书名: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6

三伏天:这40天,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机

盛夏时节,空气中弥漫着热浪的气息。每年此时,总有一些人顶着酷暑,在烈日下散步,或前往医院接受艾灸、贴敷治疗,人们称此为\"冬病夏治\"。三伏天,这段被民间称为\"黄金40天\"的日子,确实蕴含着中医养生智慧的精髓——那些在冬日里反复纠缠的旧疾,往往能在此时得到最有效的缓解与治疗。

一、冬病夏治:古老智慧与现代验证所谓\"冬病\",指的是那些在寒冷季节容易发作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常见的如反复发作的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遇冷则痛的关节酸痛、老寒腿;容易腹泻的脾胃虚寒;还有过敏性鼻炎、痛经、怕冷乏力等。这些病症多与体内阳气不足、寒气内伏有关。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的核心原理,就在于利用自然界\"天人相应\"的规律。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段。此时人体气血充盈,毛孔大开,新陈代谢旺盛。借助这股强大的\"天力\",通过特定的方法扶助体内阳气,就能最有效地驱散深藏于脏腑、经络、关节中的寒湿之邪,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或防止冬季旧病的复发。

现代研究也为这一古老智慧提供了支持。高温环境下,人体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药物或外治手段更容易渗透吸收。同时,高温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有利于改善慢性炎症状态,调节免疫平衡。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科学规范的三伏贴、三伏灸等疗法,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病等的远期疗效确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

二、三伏天的独特养生价值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鲜明:高温、高湿、闷热。中医称之为\"暑湿当令\"。此时人体阳气浮于体表,内脏相对空虚,加之大量出汗,气随津泄,容易形成\"外热内寒\"或\"阳气外浮,内里虚弱\"的状态。

这个时节,身体正经历着多重考验:

暑热耗气伤津:高温迫使身体大量出汗以散热,这无形中消耗着宝贵的\"气\"与\"津液\",人容易感到疲倦、口干舌燥、心慌气短。

湿邪困阻脾胃: 潮湿的空气如同无形的屏障,阻碍着身体气机的流通。湿气最易侵犯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粘滞不爽、身体沉重、头昏脑胀等\"苦夏\"症状。

毛孔大开,寒邪易入:为了散热,人体腠理(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若过度贪凉,如猛吹空调、狂吃冷饮、洗冷水澡,寒邪便会长驱直入,直中脏腑。这正是许多人夏天受凉反而引发咳嗽、腹痛、关节痛,甚至为秋冬埋下病根的原因。

心火易旺,情绪波动:中医认为\"夏气通于心\"。暑热容易扰动心神,使人烦躁不安、失眠多梦、情绪波动大。

三、三伏天养生核心策略:扶阳、祛湿、防寒

针对三伏天的特点,养生需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展开:

1. 扶助阳气:内外兼修

适度\"天灸\"——晒太阳: 阳光是自然界最强大的阳气来源。选择清晨或傍晚阳光较柔和时段(上午9点前,下午4点后),特别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晒晒背部(督脉和膀胱经所在,是阳气的\"高速公路\")。时间15-30分钟,以感觉温暖舒适、微微汗出为度,避免中暑晒伤。晒背能振奋督脉阳气,驱散体内深伏的寒气,对怕冷、关节痛、呼吸系统问题尤为有益。

艾灸温补:艾草是纯阳之草。三伏灸是冬病夏治的经典外治法。常用穴位如:大椎(振奋全身阳气)、命门(补肾壮阳)、神阙(肚脐,温补元阳)、关元(补益元气)、足三里(健脾胃、补气血)、肺俞、脾俞、肾俞(调理相应脏腑虚寒)。可选择隔姜灸、温和灸或借助艾灸盒。若在家操作,务必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穴,注意防火防烫伤。

饮食温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解表发汗、温肺止咳。晨起喝一杯温热的姜枣茶(生姜几片+红枣几颗煮水),振奋脾胃阳气,驱散一夜空调带来的寒气。适量食用羊肉(炖煮为佳)、鸡肉、鳝鱼等温性食物。避免过度依赖寒凉水果(如西瓜、火龙果)解暑,尤其脾胃虚寒者。

2. 健脾祛湿:重中之重

饮食清淡易消化: 是减轻脾胃负担的关键。多吃冬瓜、丝瓜、黄瓜、苦瓜、荷叶、绿豆、薏米(炒过更温和)、赤小豆、茯苓、山药、莲子、芡实等利湿、健脾的食物。烹饪以清蒸、炖煮、快炒为主,避免油炸、烧烤、过于肥甘厚腻。

芳香化湿醒脾: 利用天然香料的芳香之气唤醒被湿气困住的脾胃。做菜可适量加入陈皮、藿香、紫苏叶、薄荷、豆蔻、砂仁等。喝些荷叶茶、藿香正气水(液)(注意看成分和适用症)也有助化解暑湿。

运动微汗排湿: \"动能升阳\",也能化湿。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慢跑、游泳等,达到微微汗出即可。切忌大汗淋漓,否则反而伤津耗气。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湿衣,避免湿气回侵。

环境防湿: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的地下室或淋雨后不及时更换衣物。适度使用空调除湿功能,但温度不宜过低。

3. 严防\"人造寒邪\":关键防线

空调使用有度:这是夏季防寒的重中之重!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28°c,避免冷风直吹身体(尤其是头颈、背部、腹部、膝盖)。在空调房内,可备一件薄外套或披肩护住肩颈、腰腹。睡觉时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

冷饮冰品需节制:过食寒凉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水湿功能下降,反而内生湿浊。解渴首选温开水、常温茶水(如淡绿茶、菊花枸杞茶、陈皮普洱茶)。实在想吃冷饮,宜小口慢咽,让其在口中稍作温热再咽下,避免空腹食用。

慎用冷水冲凉: 出汗后毛孔大开,此时用冷水洗澡,寒气极易侵入经络、关节。应用温水(接近或略低于体温)洗澡。同理,也应避免大汗后立即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

4. 顾护心神,起居有常

保证充足睡眠: \"热天无病三分虚\",睡眠是养阴、恢复体力的基础。尽量早睡(不晚于23点)早起,顺应阳气生发。中午小憩(\"子午觉\")15-30分钟,有助于养心、缓解疲劳。避免熬夜加重阴虚火旺。

调畅情志,静心养神: 心静自然凉。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阅读、静坐冥想等方式让心安定下来。避免在烈日下或情绪激动时进行剧烈活动。

及时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淡茶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出汗多时,可适量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自制的柠檬蜂蜜淡盐水),或通过喝汤(如冬瓜薏米排骨汤)来补充。

四、经典冬病夏治方法详解

1. 三伏贴(穴位敷贴):

原理:将温经散寒、化痰平喘、通络止痛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生姜汁等)研末调糊,敷贴于特定穴位。利用药物刺激和节气阳气,激发经气,调整脏腑功能。

适用人群: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虚寒性胃痛、腹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颈肩腰腿痛;怕冷、体虚易感冒者。

时间: 通常在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一次(有时中伏加强一次),每次贴敷时间根据药物刺激性和个人皮肤耐受度而定(成人一般2-6小时,儿童时间更短)。需连续贴敷3年效果更巩固。

注意事项:贴敷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海鲜发物;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出汗;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有灼热疼痛难忍或起大水泡,及时取下。皮肤有破损、感染、过敏、发热、孕妇及特殊疾病者慎用或禁用。务必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

2. 三伏灸(艾灸):

原理:点燃艾条产生的温热刺激和药力,通过经络腧穴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常用灸法: 隔姜灸(温中散寒力强)、温和灸(最常用)、督脉灸(铺灸,温补督脉阳气效果显着)。

适用人群: 与三伏贴类似,尤其适用于阳虚怕冷、寒湿痹痛、宫寒痛经、慢性腹泻、免疫力低下者。

注意事项:防止烫伤;阴虚火旺、实热证、皮肤敏感者需谨慎;空腹、过饱、极度疲劳时不宜;需专业人士操作或指导。

3.三伏补(内服调理):

时机: 适用于体质明显偏颇(如严重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单纯外治力量不足者。需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辨证论治后开具个体化膏方或汤剂。

原则:以\"清补\"为主,即在祛暑湿的同时,温而不燥地补益。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精、山药、莲子、芡实、陈皮等配伍组合。切忌盲目进补大温大热或滋腻碍胃之品。

五、不同人群的三伏养生要点

1. 办公室空调族:

主要问题: 长时间低温环境,寒邪直中;久坐不动,气血不畅,湿气内生。

对策:

空调温度调高,备好披肩、外套护住颈肩腰腹。

定时起身活动(每小时5-10分钟),做做伸展。

午后可冲泡姜枣茶或陈皮普洱茶驱寒暖胃。

下班后适度运动出微汗排湿。

睡前温水泡脚(可加艾叶、生姜)。

2. 户外工作者\/体力劳动者:

主要问题: 暑热耗气伤津严重;出汗多易电解质紊乱;烈日曝晒易中暑。

对策:

避开正午高温时段作业,利用早晚凉爽时间。

及时、足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淡盐水、运动饮料稀释喝)。

戴遮阳帽,穿宽松透气浅色衣物。

随身携带人丹、十滴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

饮食保证能量和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矿物质。

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

3. 老年人:

主要问题:阳气本虚,调节能力差;易受暑湿侵袭,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脾胃功能弱,苦夏明显。

对策:

防暑降温是首位,但更要严防空调冷风、冷饮。

饮食务必清淡、软烂、易消化,少食多餐。

晨练宜选凉爽时段,动作舒缓(如太极拳、散步)。

保证饮水,即使不渴也要少量多次喝。

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

三伏贴\/灸是很好的选择,但需医生评估体质。

4. 儿童:

主要问题: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易生积食、腹泻;肺常不足,易感外邪(空调病、呼吸道感染)。

对策:

严格控制冷饮、冰激凌,水果适量常温吃。

空调温度宜高(27-28°c),避免直吹,睡觉盖好肚子。

饮食清淡营养,避免过饱伤脾。

保证充足睡眠,作息规律。

可选择小儿推拿(如捏脊、摩腹)保健。 三伏贴需选择儿童专用配方,时间短,密切观察皮肤反应。

六、三伏养生的常见误区与提醒

1. 误区一:三伏天就要拼命出汗排毒?

正解:适度出汗有利排湿散热,但\"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会导致气阴两伤,反而虚脱。运动应选温和方式,时间避开烈日,微汗即停,及时补充水液。

2. 误区二:冬病夏治就是贴三伏贴,贴了就万事大吉?

正解:三伏贴是重要手段,但养生是系统工程。贴敷期间及整个夏季,必须严格配合忌食生冷、防寒保暖、规律作息等要求,才能保证疗效。否则效果大打折扣。

3. 误区三:趁三伏天大补特补?

正解:三伏天脾胃功能受湿困影响,消化能力相对较弱。盲目进补滋腻厚重或大温大热之品(如大量人参、鹿茸、阿胶、羊肉汤),极易导致\"虚不受补\",引发上火、腹胀、便秘、口疮等问题。进补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以清补、平补为主。

4. 误区四:过度依赖空调,温度越低越好?

正解:空调温度过低、时间过长,是夏季\"人造寒邪\"的主要来源,违背\"春夏养阳\"原则,是许多\"冬病\"在夏季就埋下的祸根。合理使用空调,温度适宜(26-28°c),避免直吹是关键。

5. 重要提醒:个体化原则

中医养生最重辨证。本文所述方法为普遍原则。个人体质千差万别(如阳虚、阴虚、湿热、痰湿等),具体到采用何种方法、如何饮食,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后,给予个体化指导。尤其有基础疾病者,更不可盲目跟风。

三伏天,这四十个日夜,是自然赐予我们驱散陈寒、固护元阳的黄金时机。在暑气蒸腾的日子里,我们不是与炎热对抗,而是借天时之力,疏通经络,唤醒身体内在的修复潜能。当秋风渐起,那些曾经在冬日里折磨你的旧疾,或许已在悄然中减轻了分量。

冬病夏治的本质,是提醒我们尊重身体与自然的对话节奏——在阳气最盛的时节积蓄能量,在严寒到来之前筑起健康的堤坝。那些每日坚持的温热茶饮、适度晒背的片刻时光,都是对生命最温柔的守护。

当你放下手中那杯冰饮,选择温热茶汤的瞬间;当你调高空调温度,披上薄衫的时刻;当你在清晨微光中舒展筋骨,感受汗珠微沁的舒畅——这些细微选择,正是健康最坚实的基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769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