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第113章 食补不如睡补,为什么这样说?

书名: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字数:4.9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26

第113章 食补不如睡补,为什么这样说?

食补不如睡补:探寻睡眠的养生奥秘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人们常常热衷于寻找各种滋补的方法,食补便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种。丰富多样的食材,精心烹制的药膳,似乎能为身体注入无尽的活力。然而,一句古老的养生谚语“食补不如睡补”,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健康认知的新方向。正如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养成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深刻地道出了睡眠在养生中的关键地位。那么,为何说食补不如睡补?睡眠又在养生中扮演着怎样至关重要的角色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睡眠养生的奥秘。

一、睡眠是身体修复的黄金时段

当夜幕降临,我们进入梦乡,身体却并未停止工作,而是开启了一场自我修复的奇妙旅程。在睡眠期间,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调整和修复。

从细胞层面来看,睡眠是细胞修复和再生的关键时期。白天,身体在各种活动中,细胞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细胞的分裂和修复,帮助受损的组织和器官恢复活力。就如同一个城市在夜晚进行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缮,第二天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天。正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所言:“睡眠像是清凉的浪花,会把你头脑中的一切污浊荡涤干净。” 它让疲惫的细胞在睡眠中重焕生机,使我们醒来后神清气爽。例如,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皮肤往往会变得粗糙、黯淡无光,出现皱纹和色斑,这是因为皮肤细胞无法在睡眠中得到充分修复,新陈代谢减缓,老化的角质层堆积,影响了皮肤的健康和美观。

睡眠对于免疫系统的恢复和强化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产生一种名为细胞因子的蛋白质,它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帮助身体抵御各种病原体的入侵。当我们睡眠充足时,免疫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能够及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的病菌,让我们远离疾病的困扰。着名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睡眠和微笑。” 充足的睡眠无疑是缓解身体疲劳、增强免疫力的良方。相反,长期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感冒、流感等疾病的侵袭,患病后恢复的时间也会更长。据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人感染感冒病毒的几率是睡眠充足者的3倍,且感冒症状会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此外,睡眠还能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在睡眠中,心脏的负担减轻,血压下降,心率减缓,这有助于心脏的休息和恢复。同时,睡眠还能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保持血管的弹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说过:“在进餐、睡眠和运动等时间里能宽心无虑,满怀高兴,这是长寿的妙理之一。” 安稳的睡眠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失常,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几率。

二、睡眠与脏腑功能的深度关联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与睡眠有着密切的联系,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而脏腑功能的平衡也反过来影响着睡眠的质量。《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就蕴含着诸多关于睡眠与脏腑关系的智慧。“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人的作息应顺应自然规律,白天阳气旺盛时活动,夜晚阴气盛时休息,这样才能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

肝主藏血,在睡眠时,血液回流至肝脏,得到肝脏的净化和滋养。若夜晚不能按时入睡,血无法正常回流至肝,会导致肝脏的解毒功能受损,气血运行不畅。长期如此,容易出现肝火上炎的症状,如目赤肿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等。而且,肝的疏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情绪抑郁、烦躁易怒。比如,有些人在熬夜后会明显感觉眼睛干涩、胀痛,脾气也变得暴躁,这就是肝脏在发出抗议。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 熬夜刷手机、看屏幕,不仅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还会使气血消耗殆尽,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失眠和精神不振。

心主神明,睡眠的过程也是心神安宁的过程。良好的睡眠能让心神得到滋养,保持清醒和敏锐。若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心神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的功能失调还会影响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问题。“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一旦心神受到扰动,就如同国家的君主失去了威严,整个身体的秩序都会被打乱。熬夜时心神紊乱,思虑纷扰,直接影响睡眠质量。要改善失眠,首先要护养心神,保持情绪平稳、减少压力,让心神安定,才能拥有宁静的睡眠。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睡眠不足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若晚餐吃得过饱或过于油腻,导致脾胃负担过重,也会影响睡眠质量,出现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情况。长期睡眠不足与脾胃功能失调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身体气血亏虚,免疫力下降。老百姓常说:“能吃能睡,长命百岁。” 只有脾胃功能正常,能吃能睡,身体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保持健康和活力。

肺主气司呼吸,睡眠时呼吸平稳、深沉,有助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睡眠不足会导致肺气虚弱,出现气短、咳嗽、气喘等症状。而且,肺朝百脉,与全身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肺功能受损会影响全身的气血供应,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滋养。《黄帝内经》提倡“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晚上适时入睡,清晨早起,到户外走动,舒展身体,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调整生物钟,使肺气得以舒展,同时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肺的功能。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养肾固精,若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损耗肾精,导致肾虚。肾虚的人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等症状,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对于青少年来说,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和智力发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只有阴阳调和、平衡,精神才能安定。熬夜会扰乱阴阳平衡,阳气过度消耗,阴气无法滋养身体,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三、睡眠对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睡眠不仅关乎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往往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说:“上帝为了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给了我们希望和睡眠。” 然而,当睡眠缺失时,烦恼可能会接踵而至。

长期睡眠不足会使人的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这是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这些神经递质对于调节情绪起着关键作用。血清素能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多巴胺则与奖励机制和动力相关。当睡眠不足导致这些神经递质分泌减少时,人就会陷入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的状态。村上春树在《1q84》中说:“拖拖拉拉地熬夜不睡觉,根本没一点好处。天一黑就赶快钻进被窝,早上跟着太阳一起醒来,这样再好不过。” 良好的睡眠能帮助我们维持情绪的稳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研究表明,失眠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同时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而改善睡眠质量后,这些心理症状也会得到明显缓解。

睡眠不足还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在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对白天学习和经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巩固,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若睡眠不足,大脑的这种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一个在奋斗途径上努力的人,要是不把步骤分清楚,等于旅行一个地方不先规定睡眠和行程一般,分清步骤十分重要,而良好的睡眠就是高效奋斗的基础。比如,学生在考试前熬夜复习,看似增加了学习时间,但第二天考试时却可能因为睡眠不足而头脑昏沉,无法集中精力答题,最终成绩反而不理想。

此外,睡眠不足还会使人的反应速度变慢,判断力下降,增加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驾驶员在疲劳驾驶(睡眠不足导致)的情况下,反应能力会大幅下降,对路况的判断出现偏差,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在工作中,睡眠不足的人也更容易出错,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工作失误。

四、睡眠养生的实用方法

既然睡眠对养生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睡眠质量,让睡眠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睡眠养生方法。

(一)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

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和节假日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异。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而保持规律作息就是获取优质睡眠的基础。一般来说,晚上10点至11点上床睡觉,早上6点至7点起床较为合适,这样能保证每天有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长期坚持规律的作息,能帮助身体建立稳定的生物钟,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适应这个节律,更容易入睡和醒来,提高睡眠质量。就像火车按照固定的时刻表运行,才能保证准时到达各个站点,身体也需要遵循规律的作息,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周易》有言:“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意思是,人应遵循作息规律,天晚时则入室休息,这与现代科学强调的规律作息不谋而合。

(二)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一个安静、黑暗、凉爽且舒适的睡眠环境对于提高睡眠质量至关重要。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说:“舒服的睡眠才是自然给予人的温柔的令人想念的看护。” 卧室要保持安静,可使用耳塞或安装隔音设备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使用遮光窗帘,避免光线对睡眠的影响,因为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一种诱导自然睡眠的体内激素,其分泌量的下降会影响睡眠;调节室内温度在22 - 24c之间,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当的湿度,让身体感觉舒适。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能为身体提供良好的支撑,缓解肌肉压力,有助于放松身心,进入梦乡。

(三)养成良好的睡前习惯

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进食,以免身体兴奋或肠胃负担过重影响睡眠。晚餐要适量,避免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蔬菜汤等。“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暴饮暴食、饮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会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导致难以入睡。睡前1 - 2小时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可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拉伸等,帮助身体放松。此外,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手机、电脑、平板等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入睡。可在睡前半小时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泡热水澡、阅读一本轻松的书籍、听轻柔的音乐等,帮助身心进入放松状态,为入睡做好准备。

(四)适当的午睡

午睡是对夜间睡眠的有益补充,能帮助我们恢复精力,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应抱着对明天的欢乐期望而入睡。同时,也应以愉快的心情早起,这是长寿的秘诀。” 而适当的午睡能让我们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期待明天。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 - 30分钟即可,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以免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后感觉头晕脑胀,影响晚上的睡眠。午睡的时间也很关键,最好在下午1点至3点之间进行,这个时间段是人体自然的困倦期,此时午睡更容易入睡,且能达到较好的休息效果。

(五)睡前放松身心

睡前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放松身心,缓解一天的压力和疲劳。“睡眠是对醒着时的苦恼的最佳治疗。” 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这句话道出了睡眠与放松身心的紧密联系。冥想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让内心平静下来;深呼吸能增加氧气摄入,调节身体的生理状态,使身体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通过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帮助我们感受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差异,从而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比如,在睡前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进行10 - 15分钟的冥想,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当杂念出现时,不要刻意去驱赶它们,而是轻轻地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能让身心逐渐平静,进入放松的睡眠状态。

食补虽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但睡眠在养生中的地位却无可替代。它是身体修复的黄金时段,与脏腑功能紧密相连,对心理健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众多名人名言也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通过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睡前习惯、适当午睡以及睡前放松身心等方法,我们能够提高睡眠质量,让睡眠这一“天然补药”充分发挥作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让我们重视睡眠养生,从每晚的优质睡眠开始,开启健康生活的新篇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47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