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第90章 饮食养生:开启健康生活的密钥

书名: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6

饮食养生:开启健康生活的密钥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中医养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而饮食养生,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丰富的实践,承载着古人对生命健康的深刻认知与智慧探索。从《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经典论述,到民间代代相传的饮食习俗,无不彰显着饮食养生在维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方面的卓越价值。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门融合了自然科学、医学和哲学的综合艺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饮食有节:健康饮食的基石

饮食有节,是中医饮食养生的核心原则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刻,涵盖了进食的时间、量以及食物的选择等多个维度。《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明确指出了饮食不节制对身体的危害。定时定量进食,就如同为身体设定了一个精准的生物钟,使肠胃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消化、吸收和排泄工作。当我们遵循规律进食时,肠胃会在固定的时间做好准备,分泌相应的消化液,高效地处理食物,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定时进食的重要性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人常常忽视定时进食的重要性,随意打乱饮食规律。早餐不吃、午餐凑合、晚餐暴饮暴食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这种不规律的饮食方式会对身体造成诸多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早餐会导致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浓缩,增加胆结石的发病风险;同时,还会使上午的血糖水平不稳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而晚餐过量进食,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质量,长期下来还可能引发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应尽量养成定时进食的好习惯。一般来说,早餐宜在7 - 9点之间,此时人体的阳气开始上升,肠胃功能也逐渐活跃,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能够为新的一天提供充足的能量。午餐可安排在11 - 13点,此时人体的消化功能最为旺盛,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蔬菜的食物,能够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晚餐则应在17 - 19点之间,且不宜吃得过饱、过晚,以免影响消化和睡眠。

定量进食的科学依据

每餐七八分饱为宜,这一理念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科学道理。七八分饱意味着在进食过程中,当感觉自己还没有完全吃饱,但已经不再饥饿,食欲明显下降时,就应该停止进食。这样既能保证身体摄入足够的营养,又不会给肠胃造成过重的负担。从生理角度来看,当我们进食时,食物进入胃中,胃会逐渐膨胀。当胃内食物达到一定量时,胃壁上的感受器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告诉我们已经吃饱。然而,这个信号的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我们在进食时速度过快,等到大脑接收到吃饱的信号时,可能已经摄入了过多的食物。长期如此,就容易导致肥胖、消化不良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把握进食量,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吃饭时放慢速度,细嚼慢咽,这样不仅有助于消化吸收,还能让大脑及时接收到吃饱的信号。此外,还可以使用较小的餐具,从视觉上减少食物的摄入量,避免因餐具过大而不自觉地多吃。

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原则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均衡的饮食结构框架。五谷,即稻、黍、稷、麦、菽,是我们日常饮食的基础,它们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能够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五果,包括枣、李、杏、栗、桃等各类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五畜,指牛、羊、猪、鸡、犬等肉类,是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2、铁、锌等营养素的重要来源,适量食用能够为身体补充必要的营养。五菜,涵盖了各种蔬菜,如白菜、芹菜、菠菜、胡萝卜等,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具有清热解毒、通利肠胃、降低血脂等功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遵循这一原则,合理搭配食物,确保各类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例如,在主食的选择上,除了常见的大米、白面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粗粮,如玉米、燕麦、糙米、红薯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在肉类的摄入上,应尽量选择瘦肉,如鸡肉、鱼肉、牛肉等,减少肥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量,以降低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同时,要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一般来说,蔬菜的摄入量应不少于500克,水果的摄入量应在200 - 350克之间。

吃应季食物: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会受到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饮食养生也应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食物,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春季:多吃韭菜、豆芽等助阳气生发

春季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开始逐渐向外发散。此时,应多吃一些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以助阳气生发。韭菜,作为春季的时令蔬菜,性温,味辛,具有温中开胃、行气活血、补肾助阳的功效。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K、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免疫力,预防春季常见的感冒、流感等疾病。豆芽,无论是绿豆芽还是黄豆芽,都具有清热利湿、消肿除痹的作用。它们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能够帮助人体排出冬季积累在体内的寒湿之邪,促进新陈代谢。

在春季,我们可以将韭菜和豆芽搭配食用,如制作韭菜炒豆芽。这道菜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能够起到很好的养生效果。此外,还可以多吃一些春笋、菠菜、香椿等春季时令蔬菜,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养生功效。

夏季:吃苦瓜、西瓜等清热解暑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容易受到暑热之邪的侵袭,出现口渴、多汗、心烦、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时,应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明目、降血糖的功效。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1、苦瓜皂苷等营养成分,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热毒,缓解暑热症状。西瓜,性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的作用。它富含水分、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营养物质,是夏季消暑解渴的佳品。

在夏季,我们可以将苦瓜凉拌或清炒,既能保留其营养成分,又能充分发挥其清热泻火的功效。西瓜则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制作成西瓜汁、西瓜冰沙等饮品,以增加食欲,缓解暑热。此外,还可以多吃一些绿豆、冬瓜、荷叶等清热解暑的食物,它们都能帮助人体抵御暑热之邪的侵袭。

秋季:吃梨、百合等滋阴润燥

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的湿度降低,人体容易出现口干、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症状。此时,应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润肺生津作用的食物。梨,性凉,味甘、微酸,具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降火的功效。它富含水分、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能够有效地缓解秋季干燥引起的各种症状。百合,性微寒,味甘,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它富含蛋白质、多糖、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能够滋养肺阴,缓解咳嗽、失眠等症状。

在秋季,我们可以将梨和百合搭配食用,如制作梨炖百合。这道甜品不仅口感清甜,而且具有很好的滋阴润燥功效。此外,还可以多吃一些银耳、柿子、石榴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它们都能帮助人体补充水分,缓解秋季干燥。

冬季:吃羊肉、核桃等补肾温阳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的阳气也开始逐渐收敛潜藏。此时,应多吃一些具有补肾温阳、散寒保暖作用的食物。羊肉,性温,味甘,具有补肾壮阳、温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2、铁、锌等营养物质,能够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抵御寒冷。核桃,性温,味甘,具有补肾固精、润肠通便、健脑益智的作用。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E、锌等营养成分,能够滋养肾脏,增强体质。

在冬季,我们可以将羊肉炖煮成汤,如羊肉萝卜汤,既能保暖又能滋补身体。核桃则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制作成核桃粥、核桃糊等食品,以充分发挥其养生功效。此外,还可以多吃一些栗子、桂圆、红枣等补肾温阳的食物,它们都能帮助人体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适当食用药膳:药食同源的养生瑰宝

药膳,作为中医饮食养生的独特形式,将药物与食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具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具有食物的营养美味。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和季节,选用相应的药物和食物,通过烹饪加工制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目的。

黄芪、当归炖鸡汤:补气养血的经典药膳

黄芪,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它富含黄芪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等营养成分,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血糖、血压,保护心血管系统。当归,性温,味甘、辛,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它富含挥发油、阿魏酸、多糖等营养成分,能够促进造血功能,调节月经,缓解痛经。鸡肉,性温,味甘,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的作用。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族、铁、锌等营养物质,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将黄芪、当归与鸡肉一起炖煮,制成黄芪当归炖鸡汤,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月经不调等人群。制作方法如下:准备黄芪15克、当归10克、鸡肉200克、姜片、葱段、料酒、盐适量。将鸡肉洗净切块,焯水备用;黄芪、当归洗净备用。将所有食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1 - 2小时,至鸡肉熟烂,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枸杞、山药煮粥:健脾补肾的养生佳品

枸杞,性平,味甘,具有滋补肝肾、明目、润肺的功效。它富含枸杞多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锌等营养成分,能够抗氧化、调节免疫、保护肝脏。山药,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胃、补肾涩精、润肺止咳的作用。它富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黏液蛋白、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能够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脾胃功能,滋补肾阴。

将枸杞和山药与大米一起煮粥,制成枸杞山药粥,具有健脾补肾、益精明目、润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肾虚腰痛、视力减退等人群。制作方法如下:准备枸杞10克、山药100克、大米50克、冰糖适量。将山药去皮洗净切块,大米洗净备用;枸杞洗净备用。将大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至半熟,加入山药块继续煮至大米和山药熟烂,加入枸杞和冰糖,搅拌均匀,再煮5 - 10分钟即可。

药膳的制作与食用注意事项

制作药膳时,首先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药物和食物。例如,体质虚寒者可选用温热性的药物和食物,如人参、黄芪、羊肉等;体质燥热者则应选用寒凉性的药物和食物,如百合、绿豆、苦瓜等。其次,要注意药物和食物的用量和比例,避免药物用量过大或食物搭配不当,影响药膳的效果和口感。此外,还要掌握正确的烹饪方法,以保留药物和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功效。

在食用药膳时,要注意适量,不宜过量食用。因为药膳毕竟含有药物成分,过量食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要注意食用的时间和频率,一般来说,药膳可作为日常饮食的补充,每周食用2 - 3次即可。此外,对于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在食用药膳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以免影响病情。

饮食养生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丰富的实践,为我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遵循饮食有节、吃应季食物、适当食用药膳等原则,我们能够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充分发挥食物的养生功效,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更应重视饮食养生,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健康与我们相伴一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019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