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第1章 什么叫食疗养生?

书名: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6

推开厨房的门,一股浓郁的草药香与食材的鲜甜交织扑鼻而来。张奶奶正小心搅动着砂锅里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乳白的汤汁翻滚着,散发出温暖的气息。“立冬了,喝这个最养人。”她轻声说道。这寻常的厨房景象,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的智慧结晶——食疗养生。它不只是饮食方式,更是根植于生活日常的东方健康哲学。

一、何谓食疗养生?厨房里的“大药房”

食疗养生,简言之,即是以食物为药物,借饮食调养身心,达到预防疾病、强健体魄、延年益寿目的的系统方法。其精髓在于“寓医于食”,将食物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和调理功能融入日常三餐,使吃饭这一生存必需的行为,升华为滋养生命的艺术。

核心思想根基:药食同源。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早已明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许多看似平常的食物,如生姜、红枣、山药、薏米、绿豆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同样具备明确的“药性”。厨房,就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大药房”。

与普通饮食的区别: 普通饮食以满足基本营养需求和饱腹感为目标;食疗养生则是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个性化地运用食物的性味归经特性,针对性地调节身体状态,平衡阴阳气血。它强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包括烹饪方式、搭配、进食时间等)。

与药物治疗的区别: 药物(尤其西药)通常作用猛烈,针对性强,用于快速纠正明显的病理状态,但往往伴随一定副作用。食疗养生作用温和、缓慢而持久,重在调养和预防,通过改善体质的内环境,增强自身正气(免疫力),扶正祛邪,将健康问题消弭于萌芽,或作为疾病康复期的有力支撑。所谓“上工治未病”,食疗正是这“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二、穿越千年的智慧:食疗养生的历史长河

食疗养生的思想与实践,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步生长。

上古萌芽:先民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积累了“哪些可食”、“食之有何效”的宝贵经验。伊尹作为商汤的贤相,不仅精于治国,更擅长烹饪与调和五味,被后世尊为“厨圣”,其思想中已蕴含药食调和的理念。

理论奠基:《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系统阐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等核心原则,为食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专着问世:《神农本草经》虽为药物学专着,但其中记载了大量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品种(上品多可久服养生)。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特设“食治”专篇,强调“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将食疗置于药物之前。其弟子孟诜更着成我国第一部食疗专着《食疗本草》。

发展高峰: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着的《饮膳正要》,集宫廷食疗之大成,不仅讲求食物搭配、性味功效,还非常注重饮食卫生与健康生活方式,是里程碑式的着作。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包罗万象,对大量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尽考释。

民间传承:千百年来,“药补不如食补”、“冬吃萝卜夏吃姜”、“男不离韭,女不离藕”等谚语在民间广泛流传,各种地域性的食疗方和饮食习惯(如广东的煲汤文化、江浙的膏方进补)代代相传,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点滴。这份积淀在烟火气里的智慧,是任何书本都无法替代的宝藏。

三、食疗养生的核心原则:调和阴阳,天人相应

食疗养生的实践并非随意为之,它建立在深厚的哲学与医学根基之上,遵循着清晰的法则:

1. 辨体施食:个体化的精准调养

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燥、湿等不同偏颇。食疗的核心在于**认清自己的体质**,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食物。

寒者热之:体质虚寒(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喜热饮、便溏)者,宜食温性、热性食物,如生姜、羊肉、桂圆、核桃、韭菜、葱蒜、糯米等。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枣茶或当归生姜羊肉汤,能如冬日暖阳驱散体内寒气。

热者寒之:体质偏热(怕热喜冷、口干舌燥、面红目赤、便秘尿黄、易生痤疮)者,宜食凉性、寒性食物,如绿豆、苦瓜、西瓜、梨、莲藕、芹菜、绿茶等。一碗冰糖炖雪梨或绿豆百合粥,能如清泉熄灭燥热之火。

虚者补之:气虚(乏力懒言、易出汗)者宜食山药、莲子、粳米、大枣、牛肉;血虚(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经少色淡)者宜食红枣、桂圆、猪肝、菠菜、黑芝麻;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者宜食银耳、百合、鸭肉、桑葚、黑豆;阳虚(同寒性体质表现更甚)者宜食羊肉、虾、韭菜、核桃、肉桂。老母鸡炖汤时加入几片黄芪,便是给气虚之人最温和的“加油”。

实者泻之: 体内有实邪(如食积、痰湿、瘀血)者,需适当选用具有消导、祛湿、活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消肉食积滞,薏米、赤小豆利水渗湿,黑木耳、红糖活血化瘀。聚餐油腻后的一杯山楂麦芽茶,便是肠胃的“清道夫”。

2. 顺应天时:四时流转中的饮食之道

春生: 万物生发,肝气旺盛。饮食宜**疏肝理气、清淡养阳。多吃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香椿、豆芽)、芽苗菜、性味甘平的食物(如山药、百合)。少食酸涩收敛(如大量醋、乌梅),以防阻滞肝气升发。适当辛温发散(如葱、姜、蒜、香菜)以助阳气生发。

夏长:暑热湿盛,心火当令。饮食宜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多吃瓜类(西瓜、冬瓜、丝瓜、黄瓜)、绿豆、荷叶、苦瓜、莲子、薏米。口味宜清淡,适当增“苦”味(清心火)和“酸”味(生津止渴、固护体表)。避免过度贪凉饮冷伤脾胃。一碗冰镇绿豆汤,是酷暑最贴心的抚慰。

秋收: 气候干燥,肺气当旺。饮食宜**滋阴润燥、生津养肺**。多吃白色食物(银耳、百合、梨、莲藕、山药、杏仁)、芝麻、蜂蜜。多喝温润的汤水粥羹。少食辛辣燥热(如辣椒、花椒、姜)以免加重秋燥。清晨的一碗冰糖银耳羹,能温柔地润泽干燥的喉咙。

冬藏:天寒地冻,肾气闭藏。饮食宜温补助阳、补肾填精。多吃温性食物(羊肉、牛肉、鸡肉、桂圆、核桃、板栗、黑芝麻、黑豆)、根茎类蔬菜(红薯、土豆)。可适当进补,但需结合体质,避免滋腻碍胃。一碗当归生姜羊肉汤,能温暖整个寒冬。

3. 调和五味:平衡的饮食美学

食物的味道(酸、苦、甘、辛、咸)对应着不同的脏腑(肝、心、脾、肺、肾)和生理作用。

酸味(入肝):收敛固涩(如乌梅、山楂、醋),过食则筋急。

苦味(入心):清热泻火、燥湿坚阴(如苦瓜、莲子心、绿茶),过食则伤胃气。

甘味(入脾):补益和中、缓急止痛(如大枣、山药、蜂蜜、谷物),过食则壅滞碍脾生湿(如肥胖、痰多)。

辛味(入肺):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如生姜、葱、蒜、花椒、薄荷),过食则耗气伤津。

咸味(入肾):软坚散结、泻下(如海带、紫菜、盐),过食则伤血脉、升高血压。

食疗强调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内经》言:“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日常饮食应均衡搭配,使各味各归其经,协同作用。

4. 注重脾胃:后天之本的养护

中医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任何食疗方案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强健的脾胃功能。

食疗养生特别强调: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饥饱适度,避免暴饮暴食。

烹饪得法:多采用蒸、煮、炖、焖等温和方式,少用煎炸、烧烤等易生燥热的烹饪法。粥、汤、羹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者。

顾护胃气: 避免过度食用生冷寒凉(伤脾阳)、粘腻难化(增加负担)、辛辣刺激(灼伤胃阴)的食物。即使在食用寒凉食物清热时,也可佐以少量姜片或选择温性烹饪方式(如绿豆汤加陈皮)来保护脾胃。

四、走进生活:食疗养生的日常实践画卷

理论需落地生根。以下场景展现了食疗如何融入日常:

办公室的温润守护: 面对电脑屏幕,眼干涩疲劳?一杯枸杞菊花茶(枸杞滋肝肾明目,菊花清肝火散风热)是温和的慰藉。加班熬夜后感到虚火上炎、口舌干燥?一碗银耳莲子百合羹(滋阴润肺安神)是绝佳的夜宵选择。脾胃不适,食欲不佳?一杯陈皮普洱茶(陈皮理气健脾燥湿,普洱消食解腻)能唤醒味蕾。

厨房里的四季物语:

春:香椿炒鸡蛋(疏肝气),荠菜豆腐羹(清肝热利湿),绿豆芽拌菠菜(清热生津)。

夏:冬瓜薏米老鸭汤(清热解暑利湿),苦瓜酿肉(清心火又不伤脾胃),荷叶粥(清暑化湿升阳)。

秋:雪梨川贝炖冰糖(润肺化痰止咳),莲藕排骨汤(健脾益胃滋阴),芝麻糊(润燥补肾乌发)。

冬:萝卜炖牛腩(消食化痰温补),山药羊肉汤(温补脾肾),黑芝麻核桃粥(补肾益精健脑)。

特殊时期的温柔呵护:

女性经期:经前可饮玫瑰红糖茶(疏肝解郁活血),经期后喝当归红枣鸡蛋汤(补血养血)。

产后调养:生化汤(遵医嘱)、小米粥、酒酿蛋等温补气血、促进恢复。

病后初愈: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如山药小米粥(健脾养胃),党参黄芪炖鸡汤(温和补气)。

五、拨开迷雾:警惕食疗养生的常见误区

食疗虽好,但认知偏差易导致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1. 误区一:食疗万能,替代医药。 这是最危险的认识!食疗**重在养生、预防和辅助康复。对于急症、重症、明确诊断的疾病(如严重感染、糖尿病、高血压危象、肿瘤等),必须遵医嘱进行规范药物治疗,食疗仅可作为辅助手段。切不可延误病情。

2. 误区二:盲目进补,多多益善。 认为“补品”就是好的,人参、鹿茸、阿胶等不分体质、不辨虚实地大量食用。结果导致“虚不受补”(脾胃无法运化吸收,反生痰湿)或“火上浇油”(热性体质进补温燥之物)。进补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辨清体质后进行。

3. 误区三:机械照搬,忽视个体。 看到别人吃某种食物有效,就盲目跟风。例如,绿豆清热解毒是好,但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长期大量食用,会加重寒象,导致腹泻、腹痛。必须坚持“辨体施食”的核心原则。

4. 误区四:追求奇效,迷信偏方。 轻信未经科学验证的“神奇偏方”、“祖传秘方”,可能导致健康风险或延误治疗。

5. 误区五:忽视整体,只重一物。 健康是生活方式、情绪、运动、睡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仅靠单一食物或食疗方,而忽略其他方面(如熬夜、压力大、不运动),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六、生生不息:食疗养生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慢性病高发,亚健康状态普遍,食疗养生的价值愈发凸显:

预防为先的主动健康观:契合现代医学“预防大于治疗”的理念。通过日常饮食调整体质,增强抵抗力,将疾病风险降至最低。

温和安全的健康管理方式: 相较于药物,食物作用更温和,副作用极小,适合长期坚持,作为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

整体观念下的身心调适:食疗不仅关注生理层面,也蕴含情志调养的智慧(如玫瑰花疏肝解郁)。它引导人们关注食物与身心的连接,培养更健康、更自然的生活方式。

文化自信与传统智慧的回归: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疗养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学习和实践食疗,是对先人智慧的传承与发扬。

七、真实回响:来自生活的见证

案例一:李大爷,70岁,退休教师。长期视力模糊、迎风流泪。西医诊断为轻度白内障和干眼症。中医辨为肝肾阴虚。在医生建议下,他坚持每日食用一小把枸杞(嚼服或泡水),并常喝黑豆核桃粥(黑豆、核桃仁、粳米)。半年后,自觉视物较前清晰,干涩流泪症状明显减轻。他感慨:“以前总觉得吃药才治病,没想到这黑豆、核桃、枸杞子,天天吃,真把眼睛吃亮了!”

案例二:王女士,35岁,白领。长期痛经严重,经期小腹冷痛坠胀,得热则舒,经血暗黑有块。中医辨为寒凝血瘀。她听从建议,在经前一周开始每日午餐喝一小碗生姜红糖水,平时炒菜多放些生姜,冬季常吃当归生姜羊肉汤(经期量多时不喝)。坚持一年后,痛经程度显着减轻,经血颜色也转红。她笑着说:“厨房里的生姜红糖,比止痛药更让我安心。”

食疗养生,绝非遥不可及的玄学,亦非刻板教条的规则。它深植于一日三餐的烟火气中,是流淌在华夏血脉里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健康之道,始于对自然的敬畏、对身体的觉察、对食物的理解与善用。

当我们懂得根据季节更迭挑选食材,学会体察自身状态调整饮食,明白“五谷为养”的真谛,我们便掌握了一把开启健康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不在昂贵的保健品里,不在冰冷的药片中,而就在我们每日出入的厨房,在我们细心打理的餐桌之上。

愿你我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在食物的天然力量中,汲取生生不息的滋养,让食疗养生这门古老而鲜活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毕竟,最珍贵的药方,往往就藏在妈妈炖的那一锅汤里,在奶奶熬的那一碗粥中,在每一个用心对待食物的平凡日子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7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