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第34章 夏季如何养生整年都不会生病

书名: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6

夏季养生:顺时调摄,为全年健康筑基

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生机最旺的季节。《黄帝内经》有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古老的智慧揭示了夏季养生与全年健康的深层关联——夏季养护得当,不仅能安然度夏,更能为秋冬收藏打下坚实基础,避免来年疾病缠身。本文将从起居、饮食、运动、情志、防病五个维度,系统阐述夏季养生的科学方法,助您顺时养阳,为全年健康保驾护航。

一、起居有常:顺时应势,调和阴阳

夏季养生的核心在于“顺阳”,即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旺盛的规律调整作息。此时日照时间长,阳气昼行于外,夜行于内,人的起居需与之同步,才能使气血畅通、阴阳平衡。

(一)夜卧早起,把握“子午觉”

《黄帝内经》提出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这是顺应夏季阳气特点的起居准则。现代研究也证实,夏季日出早、日落晚,人体生物钟会随光照变化自然调整,此时适当晚睡早起,能更好地利用阳气滋养身体。

- 入睡与起床时间: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耗伤阳气),早晨5-6点起床(随日出而作,助阳气升发)。夏季白昼较长,可适当缩短夜间睡眠时间,但需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 午时小憩,养阴护心:午时(11:00-13:00)是一天中阳气最盛、阴气初生之时,此时小憩15-30分钟,能帮助心脏恢复机能,缓解上午疲劳,同时顺应“阴气内敛”的规律,为下午储备能量。需要注意的是,午睡不宜过久,否则会扰乱生物钟,导致夜间失眠;也不宜伏案而睡,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

(二)防暑避湿,营造适宜环境

夏季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若长时间处于湿热环境,易导致暑湿入侵,引发身体不适。因此,调节居住环境的温湿度至关重要。

- 合理使用空调: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c左右,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以不超过5-7c为宜),防止“空调病”。夜间开空调时,需盖好腹部和关节,避免冷风直吹。

- 保持通风祛湿:早晨和傍晚气温较低时,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流通;潮湿地区可使用除湿机或干燥剂,降低室内湿度(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减少霉菌滋生。

- 注意衣物选择:穿宽松、透气、吸汗的棉麻类衣物,便于汗液蒸发;出汗后及时更换湿衣,避免湿气侵入肌肤。

(三)重视午休后的养护

午时小憩后,不宜立即起身投入工作,可先喝一杯温水,活动四肢,让身体从休息状态逐渐过渡到活动状态。此外,夏季午后气温较高,外出时需做好防晒,戴帽子、打遮阳伞,避免阳光直射头部(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过度暴晒易致阳气过盛,引发头晕、头痛)。

二、饮食有节:清补养阴,祛湿护脾

夏季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加之高温易使食欲下降,饮食调养需遵循“清补、祛湿、养阴”的原则,既要补充营养,又要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一)清热解暑,兼顾养阴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易受“暑邪”侵袭,出现口渴、心烦、多汗等症状,此时需适当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但不可过度寒凉,以免损伤阳气。

- 清热解暑食物:绿豆汤(绿豆性凉,可清热利湿,但脾胃虚寒者需加少量姜丝)、西瓜(性寒味甘,能解暑生津,但不可过量,以免腹泻)、荷叶粥(荷叶有清暑利湿的功效,搭配粳米煮粥,健脾又解暑)、苦瓜(味苦性寒,可清热解毒,适合夏季食用,但需煮熟避免生食伤胃)。

- 养阴生津食材:夏季出汗多,易损耗津液,需适当补充养阴食材,如百合(润肺养阴)、银耳(滋阴润燥)、梨(生津止渴)、麦冬(养阴生津,可泡水饮用)。

(二)健脾祛湿,防范“湿邪”

夏季雨水多,环境潮湿,人体易受“湿邪”困扰,出现乏力、舌苔厚腻、大便黏滞等症状。中医认为“湿邪困脾”,因此祛湿需先健脾。

- 健脾祛湿食物:

- 红豆薏米粥(红豆健脾利湿,薏米利水消肿,二者搭配煮粥,是祛湿佳品,但薏米性凉,可炒后使用以减轻寒性);

- 茯苓(性平,能健脾渗湿,可加入汤粥中,或打成粉冲服);

- 冬瓜(性凉味甘,能清热利水,适合夏季煮汤或清炒);

- 生姜(性温,能温脾化湿,炒菜时加少量生姜,可中和寒性食物的影响)。

- 避免助湿食物:少吃油腻、甜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蛋糕),这类食物易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气积聚;少喝冰镇饮料,以免寒湿侵袭脾胃。

(三)补充盐分,平衡电解质

夏季出汗多,不仅丢失水分,还会流失钠、钾、钙等电解质,若不及时补充,可能出现乏力、肌肉痉挛等症状。

- 适量补盐: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增加盐分(每天不超过5克),或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避免高糖饮料);

- 补充钾元素:香蕉、橙子、菠菜、土豆等食物富含钾,可适当多吃,预防低钾血症。

(四)饮食规律,保护脾胃

夏季气温高,易出现食欲下降(“苦夏”),此时更需注意饮食规律,保护脾胃功能。

- 定时定量进餐:即使食欲不佳,也应按时吃饭,避免暴饮暴食或节食;

- 清淡为主,少食辛辣:辛辣食物易助阳生热,夏季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上火(如口腔溃疡、便秘),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 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夏季食物易变质,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隔夜食物,预防急性胃肠炎。

三、适度运动:养阳疏泄,避免耗伤

夏季运动的关键是“适度”——既要顺应阳气升发的特点,通过运动疏泄气机,又要避免在高温时段剧烈运动,以免耗伤阳气和津液。

(一)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 最佳运动时间:早晨(日出后)或傍晚(日落前),此时气温较低,避免在正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运动;

- 适宜运动地点: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如公园、树荫下,避免在阳光下暴晒或封闭环境中运动。

(二)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

夏季运动应以“轻缓”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高强度健身),以免大量出汗导致阳气外泄。

- 推荐运动:

- 散步:每天散步30-60分钟,可促进气血循环,缓解压力;

- 太极拳、八段锦:这类运动动作柔和,能调节呼吸,增强脾胃功能,符合夏季养阳的原则;

- 游泳:水中温度较低,可避免过热,同时全身运动能增强体质,但需注意水温不宜过低(避免寒湿入侵),游泳时间不宜过长(每次30分钟左右)。

(三)运动后的注意事项

- 及时补水:运动后不宜立即大量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

- 避免贪凉:运动后出汗较多,不可立即吹空调、洗冷水澡,以免寒湿侵袭;应先擦干汗水,休息15-30分钟后再洗澡,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

- 补充能量:运动后可适当食用清淡食物(如粥、水果),补充消耗的能量,避免空腹。

四、调畅情志:静心养神,顺应“夏长”

夏季阳气旺盛,人的情绪也易随阳气升发而变得急躁,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夏季情志不调易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导致秋季发病。因此,调畅情志是夏季养生的重要环节。

(一)静心安神,避免急躁

夏季应保持心情平和,避免大喜大悲、暴怒急躁。可通过以下方式静心:

- 冥想或深呼吸:每天早晚各抽出10分钟,静坐冥想,专注于呼吸,缓解焦虑情绪;

- 培养兴趣爱好:如养花、下棋、读书等,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态平和;

- 听舒缓音乐:选择轻柔的音乐,帮助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二)顺应“喜”志,疏泄气机

中医认为,夏季对应“心”,而“心在志为喜”,适度的喜悦能促进心气流通,但过度兴奋则会耗伤心气。因此,夏季可适当参与愉悦的活动(如与朋友聚会、外出游玩),但需避免过度激动。

(三)保证充足睡眠,调节情绪

夏季睡眠质量易受高温影响,而睡眠不足会加重情绪波动(如易怒、焦虑)。因此,需通过改善睡眠环境(如使用蚊帐、保持通风)、规律作息等方式,保证充足睡眠,为情绪稳定打下基础。

五、预防疾病:未病先防,安然度夏

夏季高温高湿,是多种疾病的高发季节,需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因暑致病”,影响全年健康。

(一)预防中暑(热射病)

夏季最需警惕的是中暑,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体弱者及户外工作者。

- 预防措施:

- 减少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做好防晒(戴帽子、涂防晒霜);

- 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

- 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

- 一旦出现头晕、口渴、多汗、乏力等中暑先兆,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二)预防胃肠道疾病

夏季细菌繁殖快,易引发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

- 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物分开存放,餐具定期消毒;

- 不吃变质、生冷食物,剩菜需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 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夏季高温易使人体血管扩张、血压波动,加之出汗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梗死)风险升高,尤其是中老年人。

- 预防措施:

-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服药;

-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保持情绪稳定;

- 多喝水,避免血液黏稠度过高;

- 饮食清淡,减少盐分摄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四)预防“空调病”

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易出现头痛、关节痛、咳嗽等“空调病”症状,这是由于寒湿侵袭、空气不流通所致。

- 预防措施:

-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冷风直吹身体;

- 在空调房内穿长袖衣物,保护颈肩、膝关节;

- 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减少细菌、霉菌滋生。

结语:顺时养生,全年安康

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此时的养生不仅关乎当下的舒适,更影响着秋冬的收藏与来年的健康。正如《黄帝内经》所强调的“春夏养阳”,夏季养生的核心在于顺应阳气升发的规律,通过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适度运动、调畅情志、预防疾病,实现“养长”的目标。

从清晨的一杯温水到傍晚的散步,从一碗绿豆汤到午时的小憩,夏季养生融入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不必追求复杂的方法,只需遵循自然规律,让身体与季节同步,便能在炎炎夏日中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

让我们共同期待着能够紧紧抓住夏季养生的黄金时期,顺应时节的变化来调整和摄养身体,为一整年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夏季养得好,整年少生病”这一美好目标。

记得夏季养生要用对方法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394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