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第5章 夏天多吃冰冻食品的后果

书名: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26

夏日炎炎,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大汗淋漓冲回家,迫不及待拉开冰箱门,抓起一瓶冰水“咕咚咕咚”灌下去,那瞬间的冰凉直冲头顶,仿佛整个人都活过来了。又或者,午饭后酷热难当,忍不住买了一大杯冰沙,一口接一口,冰凉甜腻滑过喉咙,痛快得让人眯起眼睛。

这场景,是不是熟悉得像每天上演的夏日小剧场?冰可乐、冰淇淋、冰奶茶…这些“夏日救星”简直成了我们对抗高温的“神器”。但你知道吗?这一时爽快的背后,可能藏着身体无声的抗议。老祖宗那句“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绝非空穴来风。

一、冰镇饮料的“温柔陷阱”:寒气入侵,脾胃告急

中医里有个核心概念叫“阳气”,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身体里的小太阳,维持着我们的体温、活力和免疫力。夏天本是天地间阳气最旺的时候,人体毛孔大开,阳气外散。此时若猛灌冰饮,犹如在熊熊燃烧的火炉上突然浇下一盆冰水——刺骨的寒气顺着张开的毛孔、温热的食道,长驱直入,直捣脏腑核心!

后果是什么?首当其冲的就是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想象一下,你的脾胃就像兢兢业业工作的消化工厂,适宜在温暖环境中运转。一杯冰水下肚,工厂瞬间遭遇“寒流停工”——血管剧烈收缩,血流速度骤减,消化酶活性大打折扣。结果就是腹胀、没胃口、拉肚子,甚至隐隐作痛。现代医学也证实,过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血管急剧收缩,导致平滑肌痉挛,引发腹痛、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那些夏天动不动就“吃坏肚子”的人,很可能就是冰饮惹的祸。

二、冰爽背后暗藏的“冷箭”:伤身无形,后患无穷

你以为冰冻食品的危害仅限于肠胃?那可就小看它了。它射出的“冷箭”,往往伤人于无形:

1. 寒气凝滞,疼痛找上门:*关节、肌肉、甚至女性的子宫(中医称为“胞宫”),都怕寒气侵袭。寒主收引凝滞,一旦入侵,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夏天本是关节病相对缓解的季节,若贪凉过度,膝盖酸痛、腰背僵硬、痛经加剧等问题可能不请自来,如影随形。

2. 湿气困脾,越吃越“困”:冰冻食品不仅带来寒,还容易助长“湿”。夏天本身外界湿气就重,再遇内生之寒湿,脾胃这个“运化水湿”的主力军更加疲于奔命。湿气困在体内,人会觉得头昏脑涨、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舌苔厚腻,仿佛穿了一件湿衣服,怎么也甩不掉那黏糊糊的疲惫感。

3. 汗孔骤闭,热毒内郁:大汗淋漓时猛吃冰食,身体感受到“极寒”信号,会立刻命令毛孔紧急关闭!想象一下,正在全力散热的身体突然被“捂”住,该散的热散不出去,全憋在体内。这极易导致“外寒内热”的尴尬局面——表面可能怕冷起鸡皮疙瘩,内里却烦躁、口干、嗓子疼,甚至诱发或加重暑热感冒、风热感冒。

4. 心脑血管的“冰火考验”:对于心血管调节能力较弱的人群(如中老年人),大量饮用冰水如同给心血管系统下达“急冻”命令。寒冷刺激可能引发血管痉挛,血压瞬间波动,心脏负担陡增。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刺激,是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脑血管意外的潜在风险因素。

三、科学消暑有妙招,健康度夏更舒心

难道炎炎夏日就只能“望冰兴叹”?当然不是!拒绝“伤身冰”,不等于拒绝清凉。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温和地给身体降温散热,顺应自然之道:

1. 以“温”克“暑”,首选常温饮品: 温热的茶水(如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淡竹叶茶)才是夏季消暑的“黄金搭档”。喝温热的茶,能微微发汗,打开毛孔,让体内的郁热顺畅散发出来。这好比给身体开了一扇“散热窗”,比用冰水“暴力镇压”要智慧得多。实在觉得白水寡淡,可以喝点常温的绿豆汤、酸梅汤(别冰镇!)。

2. “吃”出清凉,瓜果蔬菜是主力: 大自然在夏天赐予我们丰富的“天然空调”——瓜果蔬菜。西瓜、黄瓜、丝瓜、冬瓜、苦瓜、番茄、梨、猕猴桃等,水分足、性质多偏凉(非寒),能有效生津止渴、清热利湿。比如一碗常温的绿豆百合汤,清热解暑又安神;凉拌黄瓜加点蒜泥醋,爽口开胃不伤脾。它们带来的清凉感是温和而持久的。

3. “热”着吃,反而更解暑: 你没看错!三伏天喝一碗热腾腾的番茄汤、丝瓜汤,或者一碗热汤面,吃完出一身畅快的“毛毛汗”,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全消。这是因为热食帮助身体打开毛孔,通过汗液有效带走多余热量,更符合夏季“使气得泄”的养生原则。广东、福建等地盛行的“三伏天吃羊肉”进补,也是利用羊肉温热之性,助人体在阳气最旺时驱散陈寒。

4. 循序渐进,给身体适应时间:如果实在难抵冰品诱惑,请务必做到:不空腹吃、不大汗时立刻吃、不大量吃。 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或水果,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等“寒气”散掉一些再入口。小口慢饮,让口腔和食道有个缓冲适应的过程。避免在剧烈运动后或正午最热时“突袭”你的肠胃。

四、真实案例:贪凉一时爽,调理路漫长

王女士,32岁,办公室白领,是典型的“冰淇淋控”。去年夏天几乎每天下午茶必点一大份冰淇淋。起初只是偶尔胃胀,没太在意。入秋后问题爆发:食欲极差,吃点东西就腹胀如鼓,经常腹泻,面色萎黄,人特别怕冷,大夏天在空调房还得披外套。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调理了整整一个秋冬,严格忌口生冷,配合温中健脾的中药和艾灸,才慢慢好转。用她自己的话说:“几口冰淇淋带来的快乐,要用几个月的痛苦和调理来偿还,太不值了!”

养生智慧:顺应天时,养护生机

夏季养生的核心要义,并非与炎热对抗,而是智慧地顺应天时。《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这里的“养阳”,不是鼓励大家去暴晒,而是要保护体内宝贵的阳气不受无谓的戕害。少吃冰冻食品,正是保护脾胃阳气、防止寒邪直中的重要举措。

夏天是生长的季节,是万物华实的季节。我们的身体也如同自然界的植物,需要温暖的阳光、充足的水分(津液)和流通的空气(气机),才能茁壮成长,焕发生机。让身体温和地适应环境,给它最恰当的呵护,它必将在每一个季节回报你以活力和健康。

这个夏天,不妨放下那杯“透心凉”的冰饮,端起一杯温润的清茶,感受毛孔微微张开、汗水自然排出、体内热气徐徐消散的那种通透与舒泰。这份顺应天时的清凉,才是真正滋养身心的“夏日甘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727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