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 分类:游戏 | 字数:0

第30章 夏天如何预防热射病?

书名:日常养生常识 作者:山农珍姨 字数:4.7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26

盛夏七月,烈日当头,蝉鸣阵阵。小区里的张大爷像往常一样,清晨六点就拎着他的小马扎出门了。这位七十八岁的退休教师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上午在小区花园的梧桐树下与几位老友下象棋。那天天气预报显示最高气温将达到39c,但张大爷不以为然:\"我们小时候哪有空调,不也这么过来了?\"

中午十一点半,张大爷的女儿打电话提醒父亲回家吃饭,却发现老人说话含糊不清,棋友说他已经连续输了三盘,这在他这个\"小区棋王\"身上极为罕见。女儿匆忙下楼,发现父亲面色潮红却不出汗,神志恍惚,立即拨打了120。送医后确诊为\"热射病\",在IcU住了三天才脱离危险。

这个真实案例并非孤例。每年夏季,像张大爷这样的例子在全国各地医院急诊科屡见不鲜。热射病这个听起来有些专业的医学名词,实际上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频发的今天。

一、热射病:盛夏时节的\"隐形杀手\"

热射病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由于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核心体温迅速升高(通常超过40c),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中暑现象。如果把普通中暑比作身体的\"高温警告\",那么热射病就是\"系统崩溃\"的危急状态。

从医学角度看,热射病可分为两种类型:经典型和劳力型。经典型热射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对高温适应能力较差的人群中,通常是由于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而逐渐发展;而劳力型热射病则多见于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的年轻人,如军训的学生、户外作业的工人等。

热射病的危险在于它的隐蔽性和快速恶化性。初期症状可能与普通中暑相似——头晕、恶心、乏力,但很快就会进展为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更可怕的是,它能在短时间内对大脑、心脏、肾脏等多个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空调普及的今天,热射病反而成为公共卫生问题?这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长期在空调环境中生活工作的人群,对高温的耐受能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许多老年人受\"耐热养生\"等错误观念影响,刻意不用空调电扇,导致悲剧发生。

二、热射病的前兆与识别: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热射病并非突然降临,在发展到危险阶段前,我们的身体会发出一系列求救信号。了解这些前兆症状,就相当于掌握了拯救生命的黄金时间。

初期阶段,患者可能出现大量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心跳加快但弱、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这时体温可能已经升高,但还未达到危险水平。张大爷当天连续输棋,正是大脑功能受影响的早期表现。

随着病情发展,更危险的信号会出现:皮肤变得干燥发热(这是因为汗腺已经衰竭停止工作)、意识状态改变(如烦躁不安、言语不清、定向力障碍)、抽搐甚至昏迷。这时患者体温往往已超过40c,必须立即送医。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老年人和儿童的热射病症状可能不典型。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和基础疾病影响,可能没有明显口渴或不适感;儿童则可能表现为异常安静或烦躁哭闹。我曾接诊过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人发现他\"今天特别安静\"送来医院,一测体温已达41c,所幸抢救及时。

体温计是识别热射病的重要工具,但要注意测量方法。普通腋下体温可能无法反映真实的核心体温,在怀疑热射病时,应尽量测量耳温或肛温。如果腋温已达39c,实际核心温度可能更高。

三、预防热射病:构建三道防护网

预防热射病需要构建三道防护网:环境调节、个体防护和社区互助。只有三管齐下,才能有效抵御这个\"隐形杀手\"的侵袭。

第一道网:打造清凉生活环境

居家环境调节是基础。许多老年人为了\"省电\"或\"耐热锻炼\"而不用空调,这是极其危险的做法。建议在高温天气保持室内温度在26-28c之间,不一定需要全天开空调,可在早晚通风,中午至下午高温时段使用。若实在不愿用空调,至少要保持电扇运转和空气流通。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如低于24c),这样不仅浪费能源,还会增加进出房间时的温差冲击。我的邻居李教授就有一套\"梯度降温法\":室外38c时,空调先设29c,半小时后调至28c,再半小时至27c,让身体平缓适应。

对于必须外出的人群,要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若必须外出,应选择阴凉路线,佩戴遮阳帽和太阳镜,穿着宽松、浅色、透气的棉麻衣物。记得2018年那个外卖小哥的热射病案例吗?他就是因为在午后最热时段连续工作5小时未休息而倒下的。

第二道网:科学补水与营养

水是天然的\"解热药\",但喝水有讲究。高温天气下,成年人每天应饮水2000-3000ml,不要等到口渴才喝,而要定时定量补充。推荐每小时喝100-200ml,选择温水或常温白开水最佳。

大量出汗时,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500ml水加1g盐)、运动饮料(稀释后饮用)或自制糖盐水(500ml水+1g盐+15g糖)。但要注意,有高血压或肾脏疾病的人应咨询医生关于补盐的建议。

饮食方面,夏季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蔬果,如黄瓜、西瓜、西红柿等含水量高的食物。传统中医推荐的绿豆汤、荷叶粥、苦瓜等也有不错的清热解暑效果。但要避免高脂、高糖、辛辣食物,这些会增加代谢产热。

特别提醒爱喝茶的老人,茶水利尿,不能完全替代白开水。我见过一位老茶客每天喝大量浓茶却很少喝白水,结果在高温天因隐性脱水导致热衰竭。

第三道网:特殊人群的重点防护

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和户外工作者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需要特别防护措施。

对于老年人,家人应每天至少两次确认其状况,包括精神状态、饮水量和居室温度。建议为老人准备带有大按钮的简易电话或呼叫器,方便他们随时求助。张大爷出院后,女儿给他买了一个智能手环,可以监测心率和体温,还能一键呼叫。

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要将婴儿单独留在密闭车内(即使开窗也很危险);推婴儿车外出时,避免用毯子完全遮盖车体阻碍散热;随时检查孩子后颈是否出汗,及时补充水分。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在高温天气更易出现并发症。这类人群应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如利尿剂可能需要减量),并加强血压、血糖监测。我的一位糖尿病患者病友就养成了夏季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糖的习惯。

户外工作者应实行\"工作-休息轮换制\",每工作5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10分钟。单位应提供含盐饮料和防暑药品,并组织员工学习热射病预防知识。2019年某建筑工地实施的\"三避开\"制度(避开高温时段、避开阳光直射、避开单独作业)就显着降低了中暑发生率。

四、紧急自救与互救:生死时速的黄金30分钟

当发现有人出现热射病症状时,最初的30分钟抢救至关重要。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就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第一步:迅速脱离热源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最好是空调房间。若在户外,可用遮阳伞或衣物搭建临时阴凉区。记得去年新闻报道的那个智慧外卖小哥吗?他发现同行倒地后,立即用多个外卖箱拼成一个\"遮阳棚\",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第二步:快速降温

解开患者衣物,用任何可用的方法为其降温:

- 冷水擦拭或喷洒皮肤,特别是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 用湿冷毛巾或冰袋(包裹薄布)敷于上述部位

- 扇风促进蒸发散热

- 如有条件,可将患者置于冷水浴中(但需注意保持头部高于水面)

注意不要用酒精擦拭,尤其是老年人皮肤脆弱,可能造成损伤。降温目标是使体温降至38.5c以下,但要避免降温过度。

第三步:正确补液

如果患者清醒并能吞咽,可给予含少量盐的凉水或运动饮料。但若患者已意识模糊,切勿强行灌水,以免呛入气管。我曾见过一位热心大妈给昏迷的中暑者灌水,差点造成窒息。

第四步:及时送医

即使症状看似缓解,也必须送医院检查,因为热射病可能导致延迟出现的器官损伤。搬运患者时应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若等待救护车,应持续监测呼吸和意识状态。

特别提醒:不要给患者服用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这些药物对热射病无效且可能加重肝脏损伤。也不要用掐人中等刺激方法,这只会增加耗氧量。

五、康复与调理:走出热射病的阴影

热射病患者即使脱离生命危险,也可能面临长期的恢复过程。正确的康复调理能最大程度减少后遗症。

急性期后的1-2周内,患者应保持充分休息,避免再次暴露于高温环境。饮食上宜选择易消化的半流质,如粥、面条、蒸蛋等,少量多餐。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帮助组织修复,但避免油腻。

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可能需要数月才能完全恢复。这时可进行适当的认知训练,如拼图、简单计算、回忆往事等,但不要过度疲劳。张大爷出院后,女儿每天陪他下15分钟象棋,逐渐延长时间,三个月后他的棋艺才基本恢复到病前水平。

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是常见后遗症,表现为对温度变化敏感、易出汗或无汗。这时要注意根据感觉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冷过热刺激。一位康复患者分享的经验是随身携带轻便外套和折叠扇,\"冷了披上,热了扇风\"。

心理调适同样重要。经历热射病后,一些人会出现焦虑情绪,特别是对高温天气产生恐惧。家人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建立科学的防护意识而非过度恐惧。渐进式暴露法可能有效——从短时间接触温热环境开始,逐步适应。

中医调理在康复阶段有独特优势。适当服用清热生津的食疗方如沙参玉竹汤、百合银耳羹等,或进行温和的穴位按摩(如内关、足三里),都有助于恢复元气。但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师,避免自行用药。

六、走出误区:热射病防治的常见迷思

在热射病防治方面,民间流传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这些误区可能成为潜在的健康威胁。

误区一:\"耐热锻炼\"有益健康。 有些人刻意不用空调电扇,认为能增强耐热能力。事实上,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有限,极端高温下强行\"锻炼\"只会增加热射病风险。适度的热适应训练应在专业指导下,从温和环境开始循序渐进。

误区二:\"不出汗说明身体好\"。恰恰相反,高温环境下不出汗可能是汗腺衰竭的危险信号。正常出汗是人体最重要的散热机制之一,老年人如果突然在高温天停止出汗,要高度警惕。

误区三:\"喝冰水能快速降温\"。过量饮用冰水会导致胃肠血管收缩,反而影响散热。而且骤冷刺激可能引发反射性头痛甚至心律失常。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水或温水(15-25c)才是正确选择。

误区四:\"年轻人不会得热射病\"。 虽然老年人风险更高,但年轻人在高强度运动或劳动后同样可能发病。每年军训期间的学生热射病案例就是明证。年轻人往往因自恃体力好而忽视防护,反而更危险。

误区五:\"中暑刮痧就好\"。 刮痧对轻症中暑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对热射病患者,任何延误专业救治的行为都可能是致命的。热射病必须首先进行快速物理降温和医疗干预。

热射病的防治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需要全社会形成科学防暑的文化氛围。社区可组织夏季健康讲座,普及防暑知识;公共场所应设立更多避暑休息区;媒体应及时发布高温预警和健康提示。

在日本,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酷暑对策\"体系:便利店设置免费饮水点,社区工作人员定期探访独居老人,企业调整工作时间避开高温时段。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回到张大爷的故事。出院后,他成了小区里的\"防暑宣传员\",经常提醒老伙伴们:\"热了别硬撑,开空调不丢人,我这老命差点就交代在'耐热'上了。\"是啊,在极端天气日益频繁的今天,放弃那些过时的\"耐热\"观念,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才是对自己和家人真正的负责。

这个夏天,让我们从正确认识热射病开始,构筑起个人、家庭、社区三道防线,让清凉与健康常伴。记住,对抗高温不是意志力的较量,而是智慧的体现。您今天检查家中的防暑准备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072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