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青春甜的要命

作者:良渚酋长 | 分类:都市 | 字数:101.7万字

第2章 巢州大伯

书名:青春甜的要命 作者:良渚酋长 字数:5.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0

次日,张海山来到老贾小院时,已是午饭时分,小院在国道的路北。一幢两层楼的房子,门口的水泥地面干净的一尘不染,沿墙角摆了几盆月季花。一对从乡下收来的石臼窝子灌满了水,上面飘着几片圆润的小荷叶。看得出老贾的日子过得滋润,他想这一趟是来对了,于是一进门就大声喊:“贾老三,贾石头!”

屋里应声伸出一个光头来,一只手摘下老花镜,盯着海山看。但海山立马认出老贾来,继续打趣道:“你个贾石头变成贾光头了?”

这让老贾一下子想起,二十多年前,他在浮槎镇收蜂产品时,帮过大庙乡一户建房的农家弄过几车石头,并由此得了个“贾石头”的称号,而眼前的来人正是大庙乡的张海山了。

老贾笑眯眯地问:“你真稀客呀,怎么就想起我来了?”

递烟,泡茶,老贾猛地想起了饭来,便问有没有吃。张海山摇摇头,笑说“没饭吃了”。

“走,今天带你去吃国道鱼。”老贾拉着张海山出来,门也不关,只朝楼上喊一声:“小杨,我们出去吃了。”楼上有女人的声音应着知道了。

“还是小嫂子好啊!”出了门,海山忍不住调侃一下老贾。老贾会心一笑,说好多年了。

两人在路边的“国道鱼”馆里坐下来时,感慨时光飞逝,十多年未见,把各自的变化说了一通。

关于孩子毕业分配的事,老贾却一言不发。那餐饭,张海山吃的心神不宁,觉得老贾像是胸有成竹,又觉得不可能如此简单。让老张的心一会天上一会地下。终于吃完饭,老贾才告诉老张,他从“二轻局”下来之后,有一批同事就转到“企业办”,也就是后来的“乡企局”。所以,那里人和他都很熟悉。

“比在原单位还熟,你就放心吧。”

这句话让张海山一直悬着的心软着陆,一切安稳祥和。

吃完饭回到老贾小院里,张海山看花看草都格外顺眼。老贾留他多坐一会,他也不肯,迫不及待的要乘车回去,望望头顶上的蓝天白云,是很久没有过的爽快呢!

临走时,他没忘跟小杨打一声招呼,还自荐道:“我是老张,大庙的养蜂专业户”。楼上响起小杨恍然的盛情挽留。海山连忙摇手,说回去还有很多事要忙,然后逃跑一样地跳出小院,坐上公交,直奔车站。

回到家,大秀看到海山得意洋洋,便低眉顺眼地服侍着海山,心想那个老贾真有两下子吗?却不敢问结果的话。

直到张海山也憋不住感慨,多亏跑了这趟,然后如此这般一一道来。

直到深夜,老张两口子还在盘算着把今年刚收上来的新花生米加工成五香味的,乡下人只能用一些土特产来托人找关系了。

最肥的老母鸡,最大的花生米,最香的菜籽,都是用来铺一条进城的路啊!

第二天,海山在家里分拣花生米,把那些邹皮的小粒花生米挑下来,半天塞一颗进嘴里。海山心情很好,那些拣好的花生米看起来大小均匀,仿佛是儿子的作业成绩,老师肯定能看上眼的。

他正陶醉在得意洋洋的幻想里。突然,小卖部跛脚的老妇人隔着院门大声喊:“海山,你家来电话了。”张海山一下子站起来,他昨天才把小卖部的号码给了老贾,这电话一定是他打来的。海山三步并做两步赶过去,一把抓起话筒,里面没人说话,只有一阵脚步声。他连忙“喂喂”喊了两声,仿佛要把远去的脚步拽住。电话那头果然响起老贾熟悉的声音:“老张啊……”

老贾告诉他,这一批学生的手续都压在“乡企局”里,原则上是统一分配。但是因为不同地区经济条件不同,单位好坏更有差别。考虑到每个人想法不同,现在“乡企局”实行推荐制。把学生推荐给合适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考察学生的能力,双向选择。

张海山听到“推荐制”,“双向选择”,便一句也听不下去,仿佛是落水的人耳边咕咕噜噜什么也听不清。但他还是很清醒地问“那孩子的事怎么弄呢?”

老贾告诉海山说如果不着急,就先等等,着急的话,他明天或者后天去趟“乡企局”找老张。老张,原来也是浮槎镇财政所的老会计,因为业务能力强调到市局里来了,现在是“乡企局”的会计师,以前他和张会计关系好到伙穿过一条裤子。

海山听得很激动,连声说:“现在就很着急呀。”仿佛这就要取一条裤子来,看他们伙穿才放心。然后又恳请老贾跑一趟才千恩万谢地挂了电话。

晚上,海山两口子商量着,托老贾找关系,礼品必须要双份的了,老贾找的张会计,张会计有,老贾也要有一份。

至于冬天留一点自己喝酒,海山说送出去给别人喝,比自己喝还痛快。为了孩子他恨不能割下身上的肉呢,吓得大秀赶紧把刀藏起来。

国庆节过后的一天上午,大庙乡通往莲花村的砂石路上,行驶着一辆黑色的桑塔纳小汽车。桑塔纳中规中矩、板板正正的车型,在那个年代是富贵和权力的象征。

小车里坐着一个身材发胖的老者,所剩无几的头发一律梳向背后,一丝不乱,他正慢条斯理地对着后排的老贾说着话。窗外是大片的农田和屋舍,透过黄叶挂满枝头的树梢,可以看到农家院子里,妇人趁着晴好的天气晾晒山芋片。那是刚刚收获的红薯,切成一片片块状,晾在门口小院空地上和矮小的锅屋顶上,一只大公鸡不分早晚随意地喔喔喔叫着。

“老贾,这山芋片煮粥好哎!”

前排老者看着窗外对老贾说。老贾忙忙称是,“那是,张老。那年我在大庙这一带收王浆,一天早上去了一户人家。正赶上山芋片粥,我一下就干了三大碗,好香啊!”

说得前排老者微微笑起来,他仿佛看到老贾稀里哗啦贪吃的模样。

坐在前排副驾驶上的,正是“乡企局”的张会计师。会计师稀疏白发,年届退休了。今天他去大庙财政所,带上老贾过来看一看张志平。即便是受人之托,谨慎的老会计也要先目测一下孩子。

他们坐着黑色的桑塔纳到了莲花村路口时,已是家家户户吃午饭时分。村里大人小孩都很好奇,一年难得见一次车辆的砂石路上,今天居然停了一辆崭新呈亮,可以照见人影的小汽车呢!

从车里下来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村里男男女女的眼光像是在看一块超大的口香糖,然后目光被口香糖黏住,拉的好远。

“口香糖”们终于进了村,去了张海山的家。

干部开车去志平家的轰动,跟上次志平考取大专一样,虽然过去了五年,一直保温,顷刻成为“沸点”话题。五年前志平上大学报到时,那是天快亮的时候,张家人放着鞭炮,让志平走过村前的小桥,上了大路,从此路就越走越亮堂。

这次,是全村人在午饭时分,都伸头看见一辆发亮的小轿车带着干部来到张海山家了,立马有人断言,那是领导来请张志平去上班呢,仿佛自己是领导秘书。

张海山是昨天晚上听老贾说的,今天张会计来大庙镇,到时候他会跟着一道过来看看志平,张海山便激动而忙乱地准备起来。

他天没亮就挑着担子上街买菜,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必须按照高规格、严要求来办好这次接待。到中午时,早已装盘的烧鸡,水煮鱼担心凉了,就用炉子烧一锅热水来保温。炒菜需要等客人来,再用大铁锅现炒现吃。

志平看到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等着,脸上带着期盼又幸福的神情,都不说话,只微笑地互相望着,志平仿佛进了一个蜡像馆。

家族里主事的老爹在计算着人数,席位的就坐顺序,空气中有种说不出来的紧张,大家都在猜测会来一个什么样的重要人物。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是关于志平工作分配的事,犹如五年前那次填志愿,张家唯一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工作,谁也不敢造次。生怕说错一句话,引起整个败局。

志平见没什么事,就跟小叔去了村头路口迎接客人。志平学着大人的模样,拿着一包烟,抽出一支来递给小叔。

小叔接过来,告诉志平,敬烟分几种方式,对尊贵的客人要用双手,熟人用单手,朋友之间可以远远抛过去。

“以后你去单位上班了,我去找你,你可不能这样抛烟啊。”小叔开玩笑地说着。

志平也嘻嘻哈哈地说,“你放心,你来了我肯定抛。”小叔笑着摇摇头,他看着远远的马路上,别说小汽车,连个人影也没有,便让志平回家去帮忙。

志平回到院里,老爹坐在板凳上,见志平回来,便看了看志平,没说话,但眼神在问客人到了没有。志平摊开手,老爹明白,再次检查一遍菜肴。

大家一次次看炉子上保温的菜冷了没有,这时,站在村口望风的小叔一头冲进院子里,张大嘴巴直喘气,断断续续地说:“来了,来了,三三拉小车子……”。

大家虽然没听明白,但都知道是客人到村口了。于是各自忙碌起来,响声大作,仿佛蜡像馆开了门迎客,都是来来往往的人了。硬菜一盘一盘的端上来,在桌上整齐地摆好,大锅菜也开始滋滋啦啦地炒起来了。

老贾在前带路,张会计跟在后面,两人一前一后走进院子。站在门口的张海山一见到老贾,便猜到后面的老者是张会计了,立马迎上去。不等老贾介绍,就激动地说“张老好,劳您大驾了!”明白准确,一点不错。

张会计微笑着点头,慢慢走进客厅,面对一大桌子菜和满屋子的人,挥挥手,示意大家都坐下来。他眼光在屋子里扫一遍,让人感觉到他用心地跟每一个人都打了招呼。落座之时,老爹不容分说,让张会计上座,老爹只是满脸笑容地对三位客人点头致谢,几乎没什么话好讲。

倒是海山和老贾,像是前几天见了面的话还没说够。十几年没见面,两人的话像是老井里的水,昨天抽干了,今天又满了。

直到志平母亲过来,她提醒父亲今天办正事,父亲才跟老贾停下来。老贾轻松地笑笑,悄声说:“没事的,弟妹去准备一些山芋片,这是他早上来特意点到的好东西。”

志平母亲听了转身去准备一口袋山芋片。

这时,张海山给张会计敬酒,他端着酒杯连声说着张老请。然后自己一饮而尽,浓浓的诚意超过所有的下酒菜。

一会海山便满脸通红起来,只是还在劝张会计多吃点,多喝点,并且自谦:“农村人的土菜烧的不像样子了。”

然而张会计非常平静,慢条斯理的端起酒杯抿一口就放下,一边挑着几根疏菜,一边慢慢地说自己也是大庙镇张家岗人。

志平伯父,父亲和小叔都不约而同地“哦”了一声,又纷纷夸到张家岗文风好,然后就说出人才呢。话题不引到这个老会计身上,仿佛那句夸张家岗文风好就是风向错了。张会计满足地抿了一小口酒,快乐满足的下酒菜都不用了。

接着,张会计看着志平父亲,缓缓地说:“今天呢,先来浮槎财政所办了点事。再者呢,也来看看你们。但是看你们是主要的,财政所的事就那样,早一天晚一天无所谓。”

“是的呢,劳驾劳驾”。张海山一边热情地感谢着,一边双手恭恭敬敬地给张会计敬烟。

张会计没再把话题引到分配事情上来,他说了一些大庙镇和张家岗村,那些走出农村到城市里的人以及他们的励志故事,整个午餐气氛极其融洽。

饭后,张会计说想看看志平的书房,志平心生忐忑,猜不到老会计为什么还要看书房。父亲便在前面引路,老贾端着茶杯,陪着张会计进了二楼志平的书房。

书房也是个卧室。靠南窗户有两排书架,都是志平大学时候购买的专业书,靠东一面墙就是文史类的书籍了。

志平妈端着瓜子盘上来,将茶杯续满,笑眯眯地打了个招呼就退出去了。张会计慢慢说道:“早先就知道老家这边有个小张会计今年毕业,但一直没机会过来,正巧老贾问过来,竟然跟你是多年的交情,于是顺理成章就过来看看。”

张会计的话说的得体,也平静自然。但就这几句话,让张海山感恩不尽,他忍不住要跟张会计认祖归宗起来。

一笔写不出两个张嘛!转了一圈,两人原来还是平辈的兄弟辈分。张海山自认是弟弟,便又以茶代酒敬了张会计这个老哥哥,也让志平之后改口叫“巢州大伯”了。

志平无比诧异,他想着楼下坐着的那个朴实慈爱的老汉,才是自己的大伯呢。空降的职位容易接受,空降一个大伯像是吃饭噎住了,志平好不容易吞下去,难受的眼泪汪汪,父亲像是一个导演,拍拍儿子的肩膀,让他别激动,以后大伯是你靠山呢。

父亲让志平尽量声情并茂地喊张会计为“巢州大伯”,仿佛大伯前面的巢州两个字是在澄清真假美猴王。

临走的时候,张会计在一堆会计书里抽出一本葛家澍的《工业成本会计》,并大声对志平说:“这本书我家也有。”

志平顿觉紧张起来,心想老会计到底要考试咯。而成本会计是工业会计里最繁杂的一门学科。他考试才巴巴及格60分过了关,在心里直打鼓,甚至阿弥陀佛起来。老会计千万别考他成本啊!好在老会计没再继续问什么,只是大概地看了看书架上的书就下楼了。

等到“巢州大伯”回去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了,志平和父亲恭恭敬敬地送客人进了车里。该带的香油、花生米都是双份的,一切由老贾来分配,最后还特地带了一口袋山芋干。

志平父亲一边往车后备箱塞东西,一边说都是自家田里长的,不稀罕。

父子俩站在路边,看着干干净净黑色发亮的小汽车,在无声地掉头,然后转弯上路。

秋日下午的阳光,照在村口的树荫下一片金光,映红了车里张会计和老贾红彤彤的脸庞,也照映着张海山甜蜜醉态的模样,他觉得现在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他看着锃光发亮的小汽车,就是小兄弟说的“三三拉”的小车,悄无声息地从身边开走。他自信地认为,虽然志平现在还没单位,但志平以后一定要有一辆这样的车子。仿佛志平的单位是个汽车厂,每个员工发一辆代步车。

直到半个多月后的一个星期六,张海山又一次从巢州回来,他兴致勃勃地告诉志平,下周一去湖滨镇的环湖建材厂上班,虽然不在市区,但离家不算远,周六周日想回来看看,半天就到了。海山然后又转头对赵大秀说,这个厂效益好,比市区国营单位工资还高,另外还有年终奖。

赵大秀满意的脸上像开了一朵花。儿子虽然没能分到市里的单位,但工资福利都比市里单位好,她又满心期待,到底是个怎样的好单位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