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青春甜的要命

作者:良渚酋长 | 分类:都市 | 字数:101.7万字

第49章 哪里有熟练工人?

书名:青春甜的要命 作者:良渚酋长 字数:4.3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0

第 49章 哪里有熟练工人?

第二天,志平和姐夫去机电城买搅拌机,走了几家比较过价格,才去了姐夫战友店里。

战友姓钱,门店就叫“老钱电机”。当他们站在店门口时,钱老板热情的招呼:“哎呀,老徐!”

姐夫就满面笑容,又很激动地拉着老钱的手,拉拉杂杂地说了会话。

等会老钱问姐夫:“你不是一直在粮食部门吗?怎么又要做瓦?”

姐夫没说自己下来入股的事,只说帮着内弟来找个搅拌机,想到你在这里做,所以就来了。

钱老板便推荐了几款功率大小不同的电动机,至于品牌倒不一定很重要。质量还是一分钱一分货的区别,同样的价位都一样。至于质保钱老板说从这里卖出去的,他都承诺质保两年。

姐夫又问搅拌机,钱老板说搅拌机就看钢板厚度了,本来搅拌机没什么技术含量,主要是电动机。姐夫心里明白,想到跟刚才看过的几家价格相差都不大,于是两人决定就在这里买了,选好电动机又去配搅拌机。

战友问:“搅拌机跟搅拌泥沙浆比较起来,哪个负荷大?”

“那比泥沙浆小多了。就跟水泥瓦做的泥浆差不多稀。”姐夫想到水泥瓦,就拿它打比方了。

钱老板仿佛记起来,“市面上是有一种替代水泥瓦的产品,只有巢州那边有,看来就是这种了。”

姐夫很兴奋地说:“就是就是,你都听说过了。”

“听说过。”钱老板说完,他从徐晓峰兴奋的神态中明白,老战友应该是下来做这行了,只是他不说,但神态不会撒谎。

中午钱老板请老战友吃了顿饭,又叫了辆货车把一套设备送到巢州,派一个技术员过去安装好,这一切都只有老战友才会享受的待遇吧?

隔天大石桥的火车皮也到了,设备,材料全部到位。选了一个吉利带八字的双日子,志平和大爷,姐夫都万分期待的试生产开始了。

工人也陆续报到,加上自己人可以支起五个操作台了。大家都换上新抹刀,新工作服,一切有模有样,当搅拌机缓重的铁叶片在锅里搅动浆料时,那熟悉的吧嗒吧嗒声,让志平觉得这声音真好听,心里便莫名的激动。

工人们在晓月手把手的教导下,虽然手忙脚乱,但也终于把瓦做成型。大爷再去搅拌机那里盛下一锅浆料时,他惊讶地说道:“这浆料干的这么快呀?”

志平赶忙跑过去一看。浆料已开始凝固,这时他才发觉工人们都是新手,搅拌机只有在瓦厂全部是熟手的情况才好用,那们今天第一天上班,全部生手。

犹如一辆拖拉机,装上了宝马发动机,一下子就把拖拉机肢解了。

志平让大爷赶快把水放进去,趁那些浆料还没有完全凝固,先清洗掉吧!大爷便一边清洗一边咕噜着:“哎,这不是浪费吗?”

志平虽然心疼,但也没办法,等清理好后准备再搅拌时,姐夫说:“没必要了,做了还是浪费,不如上午就这样。问问瓦厂李厂长再说吧?”

志平想想也只好这样了,拨通瓦厂电话,听到李厂长接电话时,志平才小声的告诉了第一锅酱料用不完就干掉了的情况。

李厂长说:“那确实不行,你就用大铁桶半袋半袋的搅拌吧,用电锤,就是装修工人搅拌腻子粉涂料的那种。”

姐夫在一边听了就想笑,他觉得小舅子的准备真是太欠缺调查了,他明白地叹口气说:“就是嘛,用电锤还差不多。”

志平挂了电话,跟大爷说下午去镇上买电锤,铁桶,让工人先干其他活。

说干就干,志平和姐夫立骑着摩托车就直奔镇上涂料店而去。

大家都没埋怨一句,心里都知道志平太莽撞了,但谁都没责怪一句志平,这就是家族企业的包容吧?

下午用上电锤搅拌,大伙在车间里做瓦,要顺利多了。到晚上下班的时候,每个操作台竟然像模像样的做出20多张瓦了。

志平看着这一摞架上去的瓦台,心里五味杂陈,酸甜苦辣都有了,他差不多要流泪了。

姐夫和大爷对搅拌机的意外没再说话,看到志平愣在车间半天没出来,都很不在乎的说:“这没啥,以后多用几个铁皮桶慢慢干就是了呗!”

志平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就这么干,办法总比困难多。”

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生产的很慢,但工人的手艺都慢慢变得熟练起来。每一张瓦做成型,再晾干脱模,工人慢慢的适应了手工做菱镁瓦了。

新买的搅拌机和电动机,姐夫一直用塑料薄膜包扎好,等着工人们都熟练以后再用。

然而,工人们的短期内一直熟悉不起来,志平倒觉得用铁桶来来回回的倒换着,感觉比用搅拌机更方便。只有大爷脸上露出遗憾的神情,说那个新买的电动机是“废吊没用。”

姐夫就偷偷的笑一笑,低着头用电锤呜呜呜的搅拌。

缺少熟手工人是件让人头疼的问题,晓月并不能很快教会工人,不仅因为她不善于教会别人,或者她也只是看的多,做的少,对做瓦的很多细节也一知半解。

晚上志平又给李厂长打了电话,说到当下没有熟练工人,新工人进步缓慢的难题。李厂长便说那也没有好办法,只能慢慢培养起来。志平就说在瓦厂时私下跟工人说过帮他们带新手的事,李厂长愣了半天,说你们自己再过来跟瓦厂的老员工谈一谈,有没有可能去你那里的?哪怕是教一段时间,带出新人也好,并且说了几个以前在瓦厂做的优秀工人。

姐夫和张峰他们也感觉晓月教的莫名其妙,工人也学的一知半解,完全像是自学成才了。也就一致同意志平去瓦厂找熟练工人,晓月更是信心满满,她甚至说自己以前就跟工人说过,只要给她们钱,会有人回来的。

姐夫他们听起来也觉得心里七上八下。晓月却觉得就是通知工人来上班了,一副势在必得的自负。

当天晚上,晓月和志平骑车去了湖滨那边,工人住的村庄,他们只知道庄户名称,却从没去过工人家里。

月亮地里,他们骑着车,判断着村庄的方向,一路问过去。

终于敲开春花家的门,春花很惊讶,等听明白时,要请熟手工人过去干活时,便恍然记得自己曾开过这个玩笑,没想到这么长时间,玩笑发芽长出来。

她听到房间里的孩子在问“妈妈谁来了?”

春花像是正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孩子真是天选好理由啊,于是一脸万般为难的表情,她说孩子爸爸出门前,一再强调孩子不能不管,不挣钱他能养活一家,但不管孩子他们全家就没指望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晓月还想央求,但终于没说出口,只好黯然离开。

又继续往下一家赶去,这家连门都没让进,只隔着窗户着说自己生病了,病毒感冒传染,不方便不方便,建议再去别人家看看吧!

这让晓月简直气愤不已,发着牢骚:“怎么都成这副样子,以前都是好好的呢?”

志平都觉得没信心了,硬着头皮又去了两家,无一例外都去不成,那几个工人像是凑在一起商量好了似的,牵强的理由,坚决地出去。

志平和晓月灰心丧气的地往村口大路上走去。月亮很亮,乡下的夜色那么苍白,像是他们此时心里人走茶凉的感觉。两人没说话,只想着为什么在厂里一个说法,现在又是一个说法?

志平只认为这是晓月传递给他的错误信息,工人本来就没同意过来帮他们做,但晓月却信誓旦旦,只叹息自己那时整天跟李厂长在商讨其他事,而每一件事情李厂长都承诺帮助,唯有熟手工人李厂长解决不了。

两人在深夜时分,骑车一路飞驰着回到厂里。姐夫竟然没睡,他听到志平摩托车声,便进来问情况如何?晓月很沮丧地摇摇头说都不行。

姐夫跟志平两人坐下来问具体原因。志平也很困惑,说了去那几个工人家里的详细情况。

最后姐夫沉默很久才说:“第一因为你太兴奋,也忽视困难了。二是工人在附近上班是有原因的,他们要么照顾老人,孩子,要么觉得稳当。第三,你是离开瓦厂单干,他们还在瓦厂上班,如果私下跟你合作是一件很担风险的事,所以这样的风险她们不愿承担。”

果然是做会计的姐夫,分析的头头是道。最后姐夫说:“慢慢来吧,如果没有熟手来支援,那我们自己就晚上多加班,多研究质量问题出在哪里?努力克服困难。”

姐夫充满鼓励的话,让志平心动不已,他忽然觉得晓月挺没用的,对于工人不仅看不透,出了问题都糊里糊涂只会抱怨。

很快就到了菱镁瓦的保养期,库存也有3000块了,然而志平用环湖的检测方法检测自己做的瓦,就吓了一跳。原来自己做的张几乎没有合格的,更可怕的是竟然有透光的漏洞,而这些毛病在没有完成养护期,是不容易被看出来的。

貌似工人没有熟手的问题,然而工人的问题还没解决,瓦的质量问题又来了,可仔细想想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因为工人是生手,所以做出来的瓦质量不达标。

这又让制品犯难起来,难道做瓦就这么难吗?他再一次想到李厂长,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解决。李厂长的答复是,改用玻璃纤维布,虽然成本高一点,但对于生手来说,用玻纤布降低亮瓦的效果明显。

并且告诉志平现在环湖瓦厂女工用玻纤丝,那是因为工人们早已熟悉透了,能把丝铺的十分均匀。一开始做瓦还是用玻纤布做出的瓦比较好,志平恍然明白,最后又因为工人叹气,李厂长便给他加油。

他告诉志平,现在遇到的所有问题,他们瓦厂那个时候一个都没少过,因为筹建初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几乎都是一样的。志平来的时候都通过他们摸索解决掉了,但不等于起初没有问题。

这让志平听完后,稍稍安心一些,他因为从没遇到过这些问题啊,都怀疑自己方向错了。

因为缺少工人做瓦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姐夫都尽量委婉地哄着工人,而工人们请假的理由几乎是不用脑子想,随便一个理由就说不来了,气得志平骂娘!

志平深感被动,甚至想如此屈辱的创业到底有何意义?姐夫算了一下每天的材料和产出,计算出至少还要三个月才能做完这批原料。然而到了明年,原料就可能会失效。工人们来来走走的状态十分让人不安。

晚上工人下班的时候,志平就转到看门老程那里,老程貌似很热情的介绍了这个厂的历史,说当初征用他们村土地的时候,如何承诺优先安排他们村人,到最后厂里倒闭也不了了之。

老程叹息地说,不管什么事情,承诺的都不算数。志平想到在转租这几个车间做瓦厂时,大爷也跟转租的说过,以后瓦厂有效益了每个月给点补助给老头。然而现在他连合格的瓦都做不出来,心里像是着了火,人在外面乱转。

老程跟志平说了一会话,像是在安慰志平坚持住,又像是对志平所有的生产动态都了如指掌。

铸造厂的大部分车间是几个炼废柴油的阜阳人在用,他们看到志平如此辛苦的撑着这个瓦厂,有时也过来送几个大馒头跟晓月说说话。那个炼油的胖子仿佛记起了什么,说他们老家现在冬麦种过了,有两三个月的闲暇时光,如果志平他们做瓦要求不高, 他可以在老家给志平找几个能干的工人,反正工人都住这里,吃饭就是买两袋面,他们自己做馒头。工人住这里白天只做瓦,晚上加班整理做瓦材料。

这一下子让姐夫很动心,他很认可北方乡下夫人能吃苦,虽然都是生手,但现在他们做瓦也超过两个月了,每个人都可以带一两个新手链。于是便让阜阳的胖子打电话回家跟她们说清楚,20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包吃包住,晚饭后没事就在车间里做些准备工作,第二天也好出产量的。

那边果然很动心,说很快就能组织七八个工人,都是庄稼人,做体力活不在话下。这让志平为做瓦工人困扰太久,突然有个意外的收获了!

以至晓月都说“志平你处处都有贵人帮你呢。”

晓月也就经常去阜阳人那里跟炼油的胖子老婆拉闲话。

当志平在合肥火车站接到这一批北方的乡下妇人时,看到她们穿着黄军大衣,拎着个蛇皮口袋,里面是塞着卷成筒状的被子。那一刻,志平仿佛看到了希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