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青春甜的要命

作者:良渚酋长 | 分类:都市 | 字数:85.2万字

第18章 陈家的晓月

书名:青春甜的要命 作者:良渚酋长 字数:5.2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0

大家客客气气地坐下来,客厅摆设简单,一张油亮的方桌上面摆着烧好的几盆菜,客厅的下檐是一个连廊的厨房,开一扇窗就能看到天井的上空,白胖的吕婶一刻不停地在厨房忙活。

陈家虎听到客厅里来人的喧闹,便从房里出来,笑嘻嘻地拎着一玻璃瓶自己泡制的桑葚酒,紫红透亮的果酒色泽诱人,瓶底下是厚厚的一层黑色的桑葚。陈师傅一开心,忍不住说了一口苏北话:“我的乖乖嘞,有这个酒嚯就是给个皇字也不换呐。”

吕婶在厨房也用苏北话夸赞:“你不晓得这个酒多好嚯!”

这时陈师傅的二女儿和小儿子也从后院走进来,见到李厂长喊了一声“大伯”。小儿子是第一次见到张志平,并不知道称呼什么,笑一笑就钻进房间去了。

女儿倒是大大方方朝志平一笑,露出一颗尖尖的小虎牙,拿着一把洗干净的韭菜送给在厨房里做饭的妈妈。

李厂长关切地问:“晓月也帮妈妈烧菜了?”

里面吕婶听到后夸赞地说;“是的呀,那个鱼就是晓月烧的,比饭店烧的还好哎,不知用的什么料子?”

志平觉得吕婶很夸张,在一个并不熟悉的男孩面前夸自己的女儿,像是有什么事要发生似的。还有他刚进村时,村里人端着饭碗停住筷子看过来,那奇怪的眼神里面内容丰富,真是莫名其妙啊!

吃饭的时候,李厂长带着张会计坐在上方,然后依次是方老爹,罗师傅。陈师傅吕婶带小女儿在下方。

志平从没喝过那红亮的桑葚酒,尝了一口微微有点甜,也不那么火辣的刺激嗓子了,有种喝饮料的感觉。然而这酒很快就来劲了,志平感到脸发烫,大家喝的起劲,纷纷说陈师傅儿子读书的用功和二女儿的懂事乖巧。

吕婶喝了酒后,声音更加放开起来,听到别人夸赞儿子女儿,便来者不拒地接纳了这些溢美之词,笑眯眯的看着你夸完。

那道红烧鲫鱼果然味道鲜美,细嫩的鱼肉吃进嘴里嚼两下就没了,志平不明白如何把鱼烧成这么透彻,这是第一道清盘的菜肴。

看着菜盘子一点点都光了,大家还是高谈阔论,吕婶又进厨房倒出一大盘油光发亮的花生米。花生米一上没有一点点焦糊的斑点,乍一看还以为是生的。吕婶笑嘻嘻地说:“这花生米我们用开水烫过后再下油锅炒的,中途要停一次火,炒出来才这么好看呢!”

大家早已对吕婶端出来的每一道菜都赞不绝口,犹如称赞她儿子学习成绩好,大女儿有本领,小女儿乖巧。

然而,这次吕婶听到李厂长他们的夸赞,想到搬迁来的那几年来所受的种种苦楚,忍不住落下泪来。她从六年前搬来的家庭矛盾说起,说是人心难测,当初过来时说的那些话,一句也兑现不了。

回来的第一年,虽说是亲生父母,做的事也让人寒心。他们从苏北带来的被子衣服,因为没固定住所,放在父母那边的衣服被子都让兄弟们占去了。也真是穷家穷到老底子里了,兄弟们就没有正儿八经成个家的。

陈师傅一家本来勤勤恳恳在大圩种了几亩地,没想到收成还抵不过化肥农药,更别说那些积累下来的农业税了,被迫无奈放弃种地。一家人跟在方伯伯后面上轮窑厂出苦力,却被老不死的满嘴喷粪,要不是两个小的在这里读书,吕婶说一气之下她就回苏北了,永不再回来。

吕婶从受苦的过去说到儿女们的当下,感觉轻松多了。她在诉苦时,陈师傅只静静的听,那些亲历的时光,在记忆里在醉意朦胧里消失。

那天晚上喝光了桑葚酒,又开了一瓶李主任带来的古井贡酒,所有的菜都光盘只用花生米下酒,志平和李主任出门时方爹爹踉踉跄跄里要骑车回轮窑厂,陈师傅不让,说歇一夜明天一早回去。

看到两人拉扯,李厂长连招呼都没打,拉着志平,顺着深秋冷月照亮的乡村小路匆匆往瓦厂走去,等李厂长走出村口时,他说吕萍真是能讲能喝的一把好手。志平听了想笑,感觉李厂长在说吕婶就是不能劳动。

“不过话又说回来,也只有像她这种豁出去的性格,才能在乱石澥扎下根来。你不晓得这小小乱石澥关系复杂哦,我们瓦厂这么多年来,经我手里办的事,见过的货色,鬼比人还多。”

李厂长像是醉了似的,指点瓦厂的江山,评述了村里的风流人物,但志平却觉得李厂长的感慨句句都有所指呢。那些听来的话只有自己日后慢慢想吧,至少此时在心里,他第一次认同这个有点吉普赛人风格的家庭只是他们日子太紧吧,除了吃的像样,其他也就没有像样的了!

以后的日子里,陈师傅和吕婶对张会计格外热情起来,热情的让志平感到蠢蠢欲动的不安分。

志平隐约记得那天晚上有人问过他的年龄,还不经意跟陈晓月比较了一下,吕婶就嗤嗤的笑,然后志平就脸红迷糊的厉害,记不得其他事了。

现在志平统计工资时会小心很多,生怕漏掉陈家虎和吕萍的计件数量,他除了格外关注陈师傅和吕萍的工分有没有记错?他还很想知道陈晓月的事情,哪怕一点半点消息,他也很满足。但奇怪的是,李厂长以前经常说到晓月,说她除了读书不多,其他真没话说,模样出众,家务活也拿得出手。可是自从他们去陈师傅家吃过饭后,李厂长很少提到晓月了,志平像是陷入好奇的怪圈,他格外关注晓月的事。

又是一天下班了,吕婶出门时坐在办公室里,对一个人静静看书的志平说:“张会计今晚来我家吃晚饭呗!”

那种邀请像是恳求赏光而不忍推辞,吕婶又加了一句:“还有晓月烧得鲫鱼哦。”

志平望着吕婶笑一笑,并没说一句话。但吕婶立马点头说:“我再买点菜,你等会跟陈师傅一起来哦。”

吕婶说完就轻手轻脚的走了。

晚上志平值班到七点多才一个人悄悄的去了乱石澥,熟门熟路,他像是上次喝酒忘了一件东西,这次去取回来。

他熟悉的连水果都不用买,一个会计去一个员工家吃顿晚饭的事,还用得着带东西吗?志平这样一想就放开多了。

初冬的乡村已经很安静了,志平穿过那条巷道,推开虚掩的大门,天井上吊着一盏昏黄的门灯。吕婶听见门响,便开心地说:“平子来啦,坐啊坐啊!”

吕婶响亮的笑声可以穿过墙壁,像是告诉邻居和村里人,瓦厂的张会计来我家吃晚饭了。

晓月在厨房里滋滋啦啦的炒菜,吕婶和陈师傅早已坐在客厅的方桌上开始对饮了,志平不胜酒力,只倒了小半杯。

吕婶还是如上次那样说了许多他们搬过来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家里的亲戚几乎没有了一个好人。然而村长会计也没一个好的,为了逼他们交农业税都不让他们换新户口本,他们家一直是那本蓝皮的老户口本,村干部说农业税不交就不让你家孩子参加高考呢,这帮坏透了的小鳖怂。

晓月坐下来喝酒时,吕婶立即停止诉苦,而是开心地夸张会计比以前的老杨会计好了一万倍。杨会计是有私心的,厂里那几个和他同村的女工,就多几个工分,他们外地人就受欺负。

陈家虎在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说:“那以后小张来了,我们不就公平了吗?干多少是多少!”

吕婶也端着杯子跟张会计碰了一下说:“你喝呀,喝呀!”

那愉快的声音仿佛未来的日子如同美酒一般醉人。

陈师傅很少说话,但他对苏北回来后,在窑厂拉了一年板车攒钱买老宅子的事,却津津乐道。

他很骄傲的说起自己在窑厂的工作,受到厂长表扬,那份满足得意之情,借着酒意又重来一次。

“唉,小张哎,在窑厂,车间主任有时都听我话,他每天早上来第一件事就问我,哪些窑口能出多少砖,只有我心里清楚。车间主任一有空就请我们夫妻俩喝酒,嘿嘿嘿。”陈师傅甜蜜地回忆着在窑厂的时光。

他再一次享受到别人对他的尊重,那时别人都不叫他老侉小四子,而是改口叫陈四爷了。只是到了乱石澥,别人才叫他侉子。

后来晓月也起身陪张会计喝酒,吕婶就觉得笑得抬不起头来,说两人真般配呢。

志平只装作自己喝多了,脸红的说不出话来。陈师傅则眯着眼,微微的笑。那一刻,志平在微醺的状态下更加沉醉了。

他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他认同这个勤劳吃苦,及时享乐的家庭。

一直到很晚的时候,志平要回去了,陈师傅让晓月送送张会计。他拉住志平的手说要公平,要公平对待他们夫妻啊!

志平觉得陈师傅真是喝多了,哪里不公平了吗?志平觉得自己不拉帮结派工,正常开展自己工作就行了。他忽然想到,今晚也算是正常的会计拜访工作呢。

志平和晓月两人,走在通往瓦厂的小路上,志平对晓月说:“你爸喝多了。”

“他们就那样,每天都喝的烂醉,两个人都馋酒。”小月说的决绝,仿佛那不是她的父母。

“那你劝劝他们啦,少喝一点呗。”

“怎么劝,会听小孩子的吗?我现在就想白天上班,晚上回来,躲起来不看他们一眼才好。小弟周末才回来,我天天晚上躲在房里不出来的。”

志平叹息地哦了一声,他觉得这样的家庭对孩子还是不负责任了。他想拉一下晓月的手,又不敢贸然,便端端地说了一些劝慰的话。一会就到了瓦厂门口,月亮隐到云层里去了,大地朦朦胧胧。志平想说几句知心的话,又无从说出来,晓月也只站在那里,并不走开,仿佛在等一句话,等一个动作。终于两人还是什么都没说,什么也没做,最后志平志平最后只说:“谢谢你送我,你回吧。”

小月点点头,步履轻快地消失在村道上。

第二天,李厂长问志平昨晚值班到几点。志平愣了一下,说正常时间啊,李厂长仿佛明白,只是志平不想说自己昨晚去了哪里。

小会计跟陈家虎二女儿谈恋爱的事情,首先从女工之间传开。直言侠义的四丫,着急的直接问志平:“你在跟乱石澥的现在谈吗?”

志平被问得很惊讶,连忙否认,却又老实的说只去过她家吃过两顿晚饭,别听人瞎讲了。

四丫仿佛明白,其实也真不明白,到底有没有谈。她第一次听到这话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年轻,有知识的小会计怎么会找那么破烂,名声不好的家庭呢?

所以连忙过来问怎么回事,但从小会计忙不迭的否认中,她至少看出小会计不是在认真谈这事,也许只是处于不知情的懵逼状态呢?

四丫又坦诚地告诉志平,陈家名声不好,外来户,挣的钱都吃光了,不可靠呢!

说完,她又加了道保险:“如果你想找女朋友,我们村有个师范毕业生,分配在镇上小学,有稳定工作,人长的又好看,什么时候你过来我介绍给你。”

志平感觉像是被机关枪扫射过一样,他无一点反抗的余地也没有,只有在心里感慨为什么要生病呢?否则即使下到车间也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女孩呢?

四丫走后,志平心里像是一壶烧开的水,怎么也静不下来。对于陈晓月,他只是觉得生在这个名声不好的家庭里,并不是她的错。晓月还小,以后完全可以改变,而这个家庭,志平又忽然觉得他们本来都没有错,只是因为交不起农业税遭到村干部的否定,而挣钱买房子时又被亲生父母误解,放大了的婆媳的矛盾关系。

除此之外,又找不出这个家庭到底错在哪里?

然而,当他再次走进这个整天吃喝,弄得家徒四壁,女儿早早退学的家庭。志平心中又心生恨意了,他在心中狠狠的画了一个叉叉。

李厂长这几天观察了志平的动态,他甚至都清楚志平去过陈家后的心里想法,那是不甘心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吧?然而,李厂长比志平更理智地认为,年轻人得了这种糖尿病也是个凶猛的老虎,会骇跑无数女孩呢?

这几天志平再去陈师傅家时,他呆的时间很短,只是看一下陈晓月在不在家,或者看看他都在看什么书?听什么歌?他想详细了解陈晓月离一个有理想的女孩到底有多远?

晓月的房间里,除了一些小学教科书和弟弟的初中课本外,并没有什么文学书籍。志平看到书堆里实在乏善可陈。问:“你除了看这些书,还看什么书呢?”

陈晓月侧过脸去,昏黄的灯光打在她白皙的脸上,看起来很温暖。半天陈晓月才说:“还看《红楼梦》呀!”

这是让志平意外的,他不料一个小学生会看《红楼梦》,而自己则刚刚看过周汝昌索隐的《红楼梦》考证,于是便精神满满地笑着问陈晓月,喜欢红楼梦的哪些人物呢?

又是一阵沉默,陈晓月仿佛很为难的样子,半天才说“贾宝玉林黛玉咯”。

宝黛当然是故事里的一二号人物,形象丰满,是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所有的恋情都有林黛玉式的淡淡的酸味。

志平于是笑笑,心里想,《红楼梦》里本来就是一段关于大家族的故事,那么生动形象,全景式展示了一个封建王朝生活画面,又岂是一两个人物能说得清的?

志平在感慨康雍乾王朝的人物命运,晓月则为自己没多少知识,却点了《红楼梦》的大名而尴尬,两人都久久没说话。

志平却有些痛苦了,他看过陈晓月所有的书籍,只能说她学历太低,但所幸有些悟性,不会太难沟通。

可志平想到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才能爬到半山腰,这样的高度小月又要多少年?或许她永远爬不到这样的高度吧?

那天晚上,志平回到瓦厂时,是小弟和晓月一起送他回到那条大路上,三人都没怎么说话。志平在心里想着,这或许是最后一次来了。陈师傅家的故事也只是很普通的人间故事,那些没读过多少书,谈不上有知识的家庭大都拼着一副体力挣几个辛苦钱罢了,他们自己也有喜怒哀乐,但只是灿烂星空里的一颗小小的星星罢了。志平这样想着回到瓦厂,将沉重的大铁门咣当一声锁,好像是割断了自己所有的烦恼。

然而,志平躺下来时,却怎么也忘不掉小月那白皙的脸庞和多情多水的眼睛,甚至连她的大鼻孔都觉得无比的俏皮。这种强烈的喜欢,是陈师傅和吕婶心知肚明的默许。

接下来的日子里,志平对乱石澥村那么陌生,他只有一条熟悉的路好走了。有时志平刚刚踏进天井的大门,吕婶就伸头出来喊:“张会计,晓月刚刚出去,来屋里坐一会吧?”

仿佛志平就是为晓月而来的。志平忙回答:“没事,我就是来转转的”。

志平的否定和吕婶的告知,正是相映成趣呢。吕婶则仰头哈哈一笑,那是对年轻人害羞心理的认同,仿佛在说谁还没年轻过呢。我们都是从年轻时候走过来的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