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帝国一六一六

作者:凌小蛰2025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01章 大将李又熙

书名:大明帝国一六一六 作者:凌小蛰2025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3

柴子进见到李又熙的第一句话说的是‘你比成都维和那会儿更瘦了。’

这让李又熙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未和大长老有过近距离接触。柴主席从没见过我,怎知我体态胖瘦?或许是他人的描述,或许是画像。他随即想到了军情处的存在,心中不免有些发毛,可见这个军情处不止对外,少不了还执行对内监视任务。他脑子转飞快,猜测是被军情处偷摄了自己的…对,照片。

他不敢在大首长跟前过多流露出诧异和质疑,索性大胆发问:“主席见过我?”

回答证实了他的猜测,“呵呵,之前没见过你李军长本尊却见过你副本。军委决定让你组建西方面军,此重大任命要经过严格考察,我看过你的完整档案,里头有两张你指挥作战的战场照片。”

原来如此。李又熙担心照片上自己的形象不要太过潦草,因为这个时候不由想起了老团长赵果敢和他的帅哥照。

插一句,以李又熙的体态证明:减肥真的不难。不吃饭少吃饭,脏活累活抢着干,老天一定赐予你想要的精瘦。

潇洒没话找话的一句无心开场白却被过度解读了,李又熙判定‘你比成都维和那会儿更瘦了’既是对自己的肯定更是种鞭策和敲打,首长是在警告自己要做到‘蜡炬成灰泪始干’。“报告首长,我认为一支部队的战士如果都是胖子,这支部队可就完了。”

“呵呵,说的好啊!”

插一句,李又熙档案里的照片是在遵义海龙屯拍的。激战之时,他本人高度紧张,注意力集中在战斗上,故并不知情。

因能者多劳,打完娄山关后才休整了3天,在未得到兵员补充情况下,李又熙和他的一连又被调去打播州杨氏的附逆残兵。行军路途并不远,新战场就在距离娄山关20里地的海龙屯。

海龙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征播州’最后一战的战场,播州苗疆土司杨应龙老巢。后世的海龙屯不为广大驴友所知,但价值巨大。这个集军事屯堡、衙署、行宫为一体的土司遗存是贵州境内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后世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同湖南永顺老司城、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7年前,明总兵刘珽刘大刀攻陷海龙屯,杨应龙烧毁屯中行宫自焚,杨氏灭,屯堡弃。27年后,海龙屯里昔日描龙画凤的木质宫殿荡然无存,石砌关隘虽有残破但坚固如故。建有九关,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屯上屯下海拔高差400米。有趣的是,27年前的杨应龙亦是在娄山关失守后退守海龙屯。27年前刘珽强攻不克,调来被俘的倭寇炮兵用大炮轰开了海龙屯九重关门。27年后同样的戏码重演一遍。杨氏800附逆见娄山关不克遂回归当年巢穴,借屯堡之险峻凭九重关楼求死不求生,欲与梁山军做最后的周旋。

劝降。

有了上一次劝降的成功经验,李又熙这次的劝降依样画葫芦地有诚意。他不光带来了团部诚挚的问候和理解,还请了对口支援的说客。

话说当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后代领导的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大陆无敌手,然而在攻打南宋时却对区区五千播州军团望而生畏,大汗蒙哥感叹:贵州的播州军团比我蒙古人还野蛮!

野蛮人遇到野蛮人,就看谁更野蛮。要了解这段历史得先了解一下播州军团。

播州也就是后世的遵义地区。当时统治播州的是杨氏第14代土司杨价,此人大义,誓死效忠宋朝。杨氏土司经过十几代人的发展拥有一支五千人的军事力量,武器装备略显落后但自有优势,那就是善于制造毒药,无论箭簇还是刀枪都用剧毒浸泡,如伤及皮肤立即见血封喉。更可怕的是,播州军团打仗不畏生死,对阵时哇哇乱叫,听了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根据零星的历史资料记载,播州军团和蒙古军有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较有影响的有三次较量。第一次较量在蒙古开始全面攻打南宋时。南宋节节败退,主力部队败退到陕、蜀交界的咽喉要地青野原(今陕西略阳一带)被蒙古铁骑包围。南宋朝廷搬播州军出兵援助,接到命令后杨价亲自带着五千播州兵团星夜驰援,到达战场已是夜晚,蒙军已卸甲。播州兵团从天而降,趁夜对蒙古人一阵冲杀,和南宋兵马里应外合将蒙古人打得大败,杨价遂被宋理宗赐封为御前威武军。后南宋向蒙古俯首称臣,战事稍息,播州军团回到遵义。到了1248年蒙军再次出兵,从川西南下试图绕道攻宋。此时的播州土司是杨价之子杨文,作为播州第15代土司的他继承父亲遗志誓死抗蒙保宋,被南宋朝廷封为播州安抚使。杨文率军到四川阻击蒙军,创下三战三捷战绩。1255年大理归顺蒙古后,蒙军大规模进攻四川,杨文奉朝廷命发兵增援钓鱼城。当时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四万蒙古主力号称几十万大军对钓鱼城发动猛攻。南宋官兵殊死抵抗,数次打败蒙古人进攻。播州军团经常夜袭蒙古人营地,如蒙军全面出动则逃之夭夭,一旦放松警惕,播州军团又如鬼魅出现。蒙哥有十分怒火却又无计可施,唯有感叹贵州播州军团太野蛮。

正是这种野蛮让播州甚至整个贵州都避免了蒙古人的屠杀。南宋灭亡后,蒙元对播州乃至整个贵州不敢采取有仇必报的屠杀政策,而是加以招抚,因为蒙古人知道,贵州山高林密,又有播州军团这样能打的武装力量,没法硬来,招安才是明智之举。从这也可以看出播州军团确实能与蒙古铁骑抗衡,但可惜兵力太少,否则南宋的灭亡可能要往后推迟的。

说客不止一人,是一支团队,一支针对性很强的劝降团、游说团。团队成员来自附近二百年间一向与海龙囤交好的天龙屯、云山屯。

天龙屯、云山屯等,这些屯堡在后世是个小众的猎奇旅游地---遵义屯堡群。广告词是‘六百年活化石’,源于保留了元末明初江淮地区服饰和文化。直到进入21世纪,生活在那里数个屯堡的人们依然穿着明初南京地区的服装,逢年过节依然会唱傩戏。因为那里的人都是明初奉朱元璋之命从江淮地区尤其是南京入黔实施军屯的明军后裔。

六百年是历史,二百年也是历史。李又熙初见这些人时亦充满好奇与惊喜。毕竟大明朝服饰流行元素经过了二百年演变,这些人头上的宽边头帕、身上的淡蓝衣裳、靛蓝围裙显得相当土气,社会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在李又熙看来,他们没有享受到大明经济发展的红利,过着相对与世隔绝的贫困的生活。

支边的汉人英雄们辛苦了!

游说劝降团基本由妇女组成,她们冒险进入海龙囤与叛军家属进行了长时间但无效的沟通。看来彝族妇女地位不高,无法对她们的儿子、丈夫们的决策施加到影响。好心好意换来的是一句‘朝廷走狗’

尽管确实身为朝廷的走狗,可我们的战士们最不爱听的就是这个词儿。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只能打了!

海龙屯依山势而建,被刘珽付之一炬的司城座落山巅,上下建有九关,屯前六关、屯后三关。四面凌绝,左右环溪,仅仄径一线可以攀登,俯瞰好似长城一般。攻打此等堡垒体系玩不出啥花样,27年前刘珽的战法是最佳样板,仍是用大炮开路。

李又熙以大部屯前实攻,小分队屯后佯攻以分散敌兵力。刘豫材迫炮先行,步兵跟上。前后两部轻松连克5关,与飞虎关前顺利会合。来到飞虎关,遭遇到此战最凶险点。

飞虎关前三十一阶步,极为陡峭之所在,号称天梯,是为海龙屯最险要的一道防线。三十一步天梯以巨大条石砌筑,两侧条石护墙,总斜长50余米、坡度达30度,每级石阶宽约3米高约0.5米步跨1.5米,极难攀爬。你想:台阶高半米几乎和膝盖平,台阶面宽3米导致爬梯时步垮达到1.5米,那是逼着你玩50米跨栏跑呢,同时还得克服30度的坡度。好,现在请你停下来活动活动手腕脚踝,喝口水,好好压下弓步最好来个一字开,好生把腿部韧带拉开、把胯部打开。准备工作结束,开始爬楼梯。什么?光用腿上不去?那就用手撑一把,膝盖顶着往上爬。手、脚、膝盖并用才叫做爬行么。你还得跟飞虎关上的朋友打招呼:光爬这楼梯就很费老鼻子劲了,反贼朋友们,你们的擂石滚木标枪弓弩千万收好别往下砸哦!

这飞虎关三十一步的建筑设计师是谁,尼玛别这么阴损好吗!你敢站出来,我李又熙敢枪毙你一百次!

梁山之外没有工程师、建筑师的称谓,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叫堪舆。堪舆必须懂易经会风水,据说杨应龙那厮在修海龙屯的时候请了很多堪舆。其中有人建言把海龙屯建成水泊梁山,取三十一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整个海龙屯顶部平地铺设三十一道大街七十二条小巷。而在修飞虎关的时候,在关下山脊上修了三十一步巨大的石梯子,意思是请来梁山的三十一天罡星帮忙守卫飞虎关。

杨氏残兵全部聚守飞虎关,他们想看看梁山军如何自残!

李又熙打仗与后世的那位林军神颇有相似之处,战前亲自勘查战场地形是必做的功课。不光如此,他还非常注意汲取前辈成功与失败的经验。27年前刘珽就在飞虎关三十一步受阻,是从后山开出小路绕行到屯,后避开飞虎关和飞龙关,再开小路攻下朝天关后直扑杨应龙贼窝。刘珽此战法的精髓在于打不过你我躲得起你。因为首要目标是贼首杨应龙,贼首死,贼寇散。前辈当年的这个战术今天却不能为今人照抄照搬,一连此战任务是要将敌人全歼而非击溃。李又熙有新命令:“上枪榴弹。目标,飞虎关。”

“轰--”

李连长还没下令开打呢,一发枪榴弹就贴着飞虎关关门爆炸了。那位误射的战士忙不迭正要准备解释些什么,忽然瞥见一杆白旗从箭剁里伸出来,“连长你看,匪二代投降了!”--“都知道投降要升白旗了,这帮兔崽子学得倒挺快。”

飞虎关城头上探出个人来:“对面可是战娄山关的李又熙部?”

“我就是李又熙。”

“大军仁义,我等愿降。”

两边一碰一交流,李又熙方知如一开始就亮出自家名号,海龙囤便望风而降了。在遵义地区,李又熙三个字比梁山军好使。随着误会的解除,奢安之乱彻底平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858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