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大明帝国一六一六

作者:凌小蛰2025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34章 全军覆没

书名:大明帝国一六一六 作者:凌小蛰2025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3

廖腾龙用入口即化的蜜瓜把喉咙里的肉干润滑进肚子,重复方才的回话:“前天准噶尔部派人冒死送进来军委命令,说大本营派不出援军,让我们退守哈密卫。这就是你说的重大事。”

宋从龙托着腮帮想,左想右想,记起来了。他跑去火堆边轻轻翻开李又熙的棉袍子,从里面的军装胸口袋中摸出一封书信交给廖腾龙:“重大事就在里头。是不是最能打的徒堂团带着大炮说话就到?我识字不多,你念我听。”

李又熙醒了,查了一圈防务后闲得没事,“两条龙,走,逛街去。”

两条龙就是宋从龙和廖腾龙,他们在背地里‘高丽棒子’喊个不停,当面可不敢忤逆首长,虽然对逛街压根没兴趣,也只得跟着来到城西一处残存着包砖和佛像的高大土丘边。

这是个佛塔,顶部已坍塌,遗存部分仍旧十分高大。四周一圈走下来毛估估周长有三四十米,四面塑有坐佛,有的佛像身上还留有些许青色彩绘。佛塔边是几处没有了顶的房舍,墙壁上有涂涂画画。

“那不是画,是字,唐代高昌国回鹘文字。”

“军长你咋啥都懂啊,佩服佩服!”

“叫你们多读点书,现在知道自己落后了吧。这北庭城,唐代叫做庭州,乃是大唐北庭都护府府治所在。想当年大唐北庭和安西一万孤军抵抗吐蕃60万大军整整42年,守军从少年变白发老人,坚守42年方才城破覆没。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说的便是此事。让人感…”

跟文盲讲历史会很没趣,李又熙刚想大发一通感慨,却被宋从龙打断,只见他指着一堆叠压零乱的尸骸,“看,这层层叠叠的红色,像石头又像板结的硝土的东西,应是板结的人血,多半是这些尸骸的血板结而成。”

李又熙听宋从龙这么一说,便蹲下来查验那堆尸骸,尸骸里有很多枯烂的书籍。这具尸骸颈骨处有一把回教弯刀,胸肋里有本较为完整的黑封面古籍,倒不曾被血板结住,抽出来一看,是汉文写成的《一切经论目序》。

“死者皆佛家弟子,死于回子刀下。这本书是佛经的经书目录。”

“各位大和尚,我宋从龙向你们合什行礼。当年杀你们的回子现如今要杀我们,你们在天有灵务必奏请佛祖保佑我军反败为胜。”

李又熙把经书塞进口袋,“两条龙,让同志们都起身,好好打扫下城址,尸骨入土安葬,古籍物品找个地方藏起来。那些可都是文物!”

打不过,绝对打不过。跑不掉,尚不至于绝对跑不掉。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不能放过。还没有做好全军突围的准备前,今日仍须依仗这夯土城池死守!

敌军射来的箭镞扎进城墙马面的夯土里,没过多久便跌落墙根下。李又熙抹了抹下巴,“草泥马,一千年了,箭矢仍不能入。大唐出品就是他娘的赞!”

宋从龙急矮身躲过呼啸而过的箭矢,大声求学问:“军长,这哪儿跟哪儿,回鹘人的城子如何说是大唐出品?”

可见昨天的历史讲座上宋同学压根就在开小差。李又熙讲的没错,北庭城最早是高昌国地盘,后来大唐将西域纳入版图,便是大唐北庭都护府治所所在。北庭其实败落于元末明初,废弃后很长一段时间还相当完整。清朝人纪昀,就是那个纪晓岚,在他的《乌鲁木齐杂记》中写道:济木萨东北二十里有故城,周二十余里,街市谯楼及城外敌楼15处,制度皆如中国,城中一寺亦极雄阔,石佛半没土中尚高数尺。瓦径尺余尚有完者。

现在正打仗呢,没那闲工夫和纪晓岚对质。“通信员。命令下去,子弹全部集中给到各单位枪法最好的,每人只许放一枪,分开打,不要打排枪。”

城下的叶尔羌军队隔着老远放箭放枪,李又熙凭直觉判断敌人没打算攻城,这次进攻似乎有火力侦察的意图。敌人忌惮我军步枪火力,如果能把敌人吓退,部队就能多活一天,自己也多一天时间好好盘算如何突围。

“廖腾龙,还有子弹吗?”

“还有2发。”

李又熙把望远镜递给廖腾龙,“看见三角旗下面黑包头黑袍子那个了吗?”

“看到了。”

“有没有把握干掉他?”

廖腾龙的瞄准镜早已损坏,习惯了使用狙击瞄准镜后,再要重拾往日表尺瞄准的本事有些信心不足。他没有回答,目测距离约300多米,廖腾龙连开两次弹仓把子弹退出,拿衣服角把子弹上浮尘擦掉,鼓足腮帮子把弹仓吹干净,再填弹入仓,吐口唾沫在指尖上估算风向风力,拉开表尺瞄准击发。戈壁上旋风扬起沙尘,遮住了视线,看不到是否击中目标。

好一会儿,李又熙放下望远镜,“没打中,再打。”

廖腾龙站起身,拉栓退壳,推栓上弹,脚踩城垛,举枪便射。

“好,打中了!”

打中的真是个大人物!不多时,叶尔羌军中牛角声大作,全军停止进攻。

又多活了一天。

第二天9时许,天色已亮。巴图扬起手中马弓,运气丹田大声吼:“准噶尔的勇士们,冲出去!”

李又熙用袖子擦掉马刀上沾着血污的泥巴,向着麾下蓬头垢面的战士们喊道:“绝对不能散开,任何情况下尽一切可能集中在一起实施突围,只有这样,我们中才有可能有人活下来,为咱西方面军保留下种子。我们手里的刀已经钝了卷了,砍不死人也要听个声响。西方面军,听我命令…”李又熙停了一停,环顾手下的600号弟兄,“出城迎战!”

原一连的老战士经娄山关一役战至80余人,海龙屯一仗无伤亡。战后,一些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被调去了别的部队,比如炮排的刘豫材等。从毕节出发时老一连原班人马58人,转战西域至今还剩11人。这11个人在娄山关经历过战至上刺刀的最后关头,那次很幸运。但今天不会再有刘豫材神兵天降,今天,为梁山为大明尽忠的时刻到了。

此时此刻,每个老兵的脑子里浮出四个字来:尽忠报国!这四个字就藏在了脑子里藏在了心里,不必喊出声。

相对准噶尔骑兵以马蹄撞击地面的排山倒海的气势为己助威,600梁山军壮士则沉默不语。这是一支沉默的军队,一支赴死的沉默的军队。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只会用自己的身体来抵挡迎面撞来的西域大马,他们只会用最后的力气把断刀插进敌人的脖腔。

城外,叶尔羌5万大军列数个方阵严阵以待,无数的马刀和骑枪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刺眼的亮光。李又熙把袍子脱下来,亮出梁山军军装本色。身上还有片缕军装的战士有样学样,没有了军装的战士折下袍子袒露上身。

城下,准噶尔骑兵在两翼,中军留给了梁山军。

李又熙眉开眼笑,“哈哈,好久不曾结阵厮杀。痛快!”

廖腾龙舔了舔干燥的嘴唇道:“跟着你打仗真是我老廖家祖坟冒黑烟,老连长,记住,打到拼刀子这已经是第二次啦!”

李又熙亦伸出舌头润了下皲裂的嘴唇:“放心,你看看这情形,本军长向你保证不会再有第三次啦!”举起手中叶尔羌弯刀,笑着问战士们:“都准备好战死了吗?”

“死战!”。

即便是突围,巴图的准噶尔骑兵玩的仍是几百年不带变的曼古歹战术,绕着敌军射箭---大哥,咱能推陈出新不?你这不是突围!啥叫突围,瞅准敌人各部结合部猛冲,打开薄弱环节玩命跑路,那才叫做突围!你咋不按预定战术执行呢!?

巴图率准噶尔骑兵未按照昨晚商议好的战术来打。这哪是巴图不懂得跑路,那是人家舍命迟滞叶尔羌骑兵的冲击速度,冲散敌阵密度,好让你西方面军短腿步兵有机会跑路。

“好兄弟!你的好意我李又熙心领了!”准噶尔兄弟把生的希望送给梁山军,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份仗义,西方面军几辈子才能还清。可是,两条腿的人怎跑得过四条腿的马!巴图兄弟,你们腿脚麻利赶紧跑。我们跑不动也跑不了,留下给你打掩护。

李又熙率西方面军一头扎进叶尔羌军重围之中。

仗打到这份上双方皆无秘密可言。梁山军携往日余威,叶尔羌军首回合尚有畏惧之心。但他们没有看到枪口的硝烟,没有听到熟悉的枪声,没有等来无法格挡的子弹。军官整队时告诉他的士兵们:梁山军没有药子了,无惧,放心去打,尽情发挥。

磨叽吧,仗义吧,互相成全吧!结果是没个好,一个没跑了。

剑壶已空,巴图挂好心爱的弓,抽出马刀指挥部下冲进敌阵。战斗激烈而短暂,因为没有追逐,只有迎头撞击和面对面的冲杀。每一回合都有数不清的人倒下,6轮对砍之后,准噶尔骑兵能站立者不到百人。对阵双方几万匹失去主人的战马似乎不愿闻那冲天血腥,四散奔跑而去。

巴图下半身被战死的坐骑压住无法抽身,他半撑着身体朗读到了战场的信息:还不错,我们打没了,叶尔羌也几乎打没了。

李又熙说对了,廖腾龙不会再有第三次拼刀子的机会,这名优秀的狙击手战死了,尸体被无数的战马一遍遍踩踏已是面目全非,能把他辨认出来,靠的是他尸身下面那把完整无损的、枪托上划满了正字的步枪。临死之时他用自己的身体死死护住了伴随左右形影不离的老战友---他的16式步枪。

李又熙和宋从龙还活着,但已经站不起来了,他们背靠战马尸体,晃晃悠悠着,从容面对走上前来的叶尔羌兵,握紧手里的刀把子,准备做最后的殊死抵抗。

敌军翻身下马,把骑枪挂在马上,走近几步,操一口汉语:“你是李又熙军长?我们认识。我,热孜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984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