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隆庆中兴

作者:休息的云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491章 纵横捭阖征伐急(三)

书名:隆庆中兴 作者:休息的云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按照朱载坖和参赞军务大臣们的商量,在复套之后,整个延绥镇和部分榆林镇都将前出,山西镇也将向北推移,这样的话,整个大明的北部防线就将再次回到洪武初年的格局,是对成祖的北部边防设计的重大修正。

和太祖比起来,成祖虽然也是军事天才,五征漠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堪称马背天子,但是成祖更加擅长的是临阵决断,在谋篇布局这方向,确实是不如太祖的,成祖时弃守大宁和东胜,虽然有削弱藩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想法,但是从战略上看,对于东胜和大宁的弃守,绝对是重大的战略失误。

弃守东胜和大宁,使北边防线出现了两个大缺口,一是在辽东与开平之间,一是在大同与宁夏、甘肃之间,由此而使开平卫势孤援绝,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而开平卫是大明北方的重要防御支撑点。

东胜、大宁的弃守,对于开平来说是极为要命的,开平东面的大宁都司内撤了,开平西面的兴和又因残破而内迁,开平就成了孤立地深入蒙古高原的一座孤岛,三面受敌,后方补给非常困难,于是不得不在宣德五年撤至独石。

从此之后,陕西就用内地变成了沿边,延安、绥德、榆林就成为沿边一线,这次朱载坖恢复东胜卫,重新控制河套之后,延绥镇就不再是沿边军镇了,所以原属延绥镇的官军,将会北上调入河套,同时将东胜五卫调入东胜到偏关、老营堡的黄河两岸,使得东胜和山西镇连接起来,而在河套地区,则是要将宁夏诸卫、陕西行都司的部分卫所的军余子弟调入河套,屯垦戍边。

但是首辅李春芳和户部尚书鄢懋卿则对此表示有些担忧,因为朝廷之前才大规模的修筑过边墙,现在首辅河套之后,还要大规模的修筑沿边堡垒和边墙,同时还要安置军户和卫所,使得他们能够屯垦戍边,所需要的钱粮肯定是非常巨大的,朝廷财政的压力很大。

同时李春芳还认为,现在河套存在很多沙漠,并不利于农耕,朝廷要想将河套利用起来,不仅仅是要修筑大型的水利工程,还要治理沙漠,投资甚大,而且成效有多大,尚未可知,朝廷大笔的钱粮投下去,是否能够有相应的回报,这确实是李春芳这个首辅要考虑清楚的事情。

今年张居正就要守制结束起复了,也就是说复套是李春芳首辅生涯中的最后一件大事了,要是做的不好留下遗憾,李春芳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对于李春芳来说是要格外谨慎的,他不愿自己政治生涯的最后一件大事成为自己的污点,所以李春芳必须要谨慎对待,鄢懋卿则是单纯的抠,银子进了太仓,这位大司农恨不得全抱自己怀里,对于动支这么多银两,鄢懋卿是很心疼的。

不过朱载坖认为这个问题不必过于紧张,作为塞上江南,河套发展农业还是有天然的优势,朱载坖之前就命令翰林院查找了很多的资料,尤其是关于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的资料,河套的气候确实是比较寒冷,根据洪武、永乐时期的奏疏来看,河套只能一年一熟,能够种植的作物也比较有限。

根据当年的奏疏,河套地区立春之后,东风解冻,农事方动,清明节前草木生长,甫种豆麦, 谷雨节后可种油麦胡麻;立夏节后方和暖,坚冰始消,小满节后即种荞麦, 夏至以后,虽三伏甚暑早晚不离棉衣;秋,立秋节后天以深凉,处暑节后夏田方熟,白露节前三后四日,严霜即将,草木渐凋,油荞尽收,野无田禾。

但是现在朱载坖有了更多的新作物,玉米、土豆等应该都可以在河套种植,而且河套土地肥沃,灌溉方便,这点在北方是很少见的。之前的奏疏中说道:“河套平原土肥腴,由粘土、软土二种凝和而成。遇晒则坚如石子,遇雨则疏落如鸡粪。”

朱载坖将这些奏疏都给在坐的重臣们传阅,不仅有当年的奏疏,还有前代在河套地区屯垦的实例,北魏时期,后燕慕容宝统兵八万攻五原,要把魏在五原大约3万余家屯田所收获的粮食百万多斛运走。可见当时河套地区的农业其实是非常之发达的。

到了唐代,河套的农业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为了巩固边防,在河套地区兴修水利,修建了三条大的灌渠,根据唐代史料的记载:“咸应、永清、陵阳三渠灌田数百顷至四千八百顷之多,岁收谷十四万斛, 边防永赖,士马饱腾,自来经营塞北,未能与之竞也。”

一旦大明在河套的屯垦能够成功,可以极大的缓解大明经略西北的军粮供应问题,不仅甘肃等镇的官军军储和粮秣能够得到保证,大明日后经略西域的军粮,陕西、甘肃出现灾荒赈济的粮食,有有了保证,对于大明来说河套的屯垦可以极大的节省朝廷在西北用兵的成本,同时对于西北的稳定也有极大的好处。

见朱载坖准备的如此之充分,李春芳、鄢懋卿等人也就不说什么了,现在就是各种物资的调运了,除了已经提前调发的粮秣、弹药、军器军械等物之外,现在要在河套兴修边堡,也要囤积大量的水泥等建材,朝廷必须提前调发,虽然朝廷在西安等地也有水泥工场,但是显然不能够满足大规模兴修边堡的需要。

朱载坖命令内官监和工部准备调运水泥,遵化等地的水泥工场,必须优先保证陕西三边的水泥供应,这是最紧要的事情,同时命令宣大、陕西沿边各镇的夜不收加强对于草原情报的搜集,有异动立即向京师奏报,宣大、陕西等镇官军要进入临战状态,等候朝廷的命令。

解决完了此事,最重要的就是此战的将帅选择了,除了宣大、陕西本地的将领之外,朝廷肯定是要派遣大将前往总揽军务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5686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