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隆庆中兴

作者:休息的云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516章 中书独坐宰臣心(二)

书名:隆庆中兴 作者:休息的云 字数:2.0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47

不过从老家赶回京师的张居正雷厉风行,第二天就到内阁视事,并且请求召对,朱载坖于是在文华殿召见了张居正,对于张居正的请求召见朱载坖很清楚他的来意。

朱载坖笑着对张居正说道:“张师傅风采更胜往昔啊!”

张居正赶紧逊谢,对于朱载坖此次的召见,张居正也是很重视了,朱载坖也没有啰嗦,直接询问张居正他对于现在朝政的看法。

张居正认为,经过朝廷十多年来的改革,现在朝廷的财政已经相对比较充裕了,之前朝廷所推行的政策也已经见到了成效,所以张居正再次提出全面改革大明的赋役制度,和之前张居正提出的一条鞭法不同,这次张居正提出了一个庞大而完备赋役改革计划。

张居正的核心思想还是赋役折银化,张居正认为,现在大明的银钱和之前已经基本在国内推广使用了,具备了将赋役全面折银的条件了。

张居正主张全面建立白银财政,除了必要的物资之外,将朝廷的的赋税、杂役全部折色缴纳,省并科则,将朝廷的收入和支出都统一用银钱和制钱,同时为了防止谷贱伤农和士绅、商人操纵粮价,张居正认为在粮食收获的季节,由司农寺出面在各产粮区收储粮食,规定最低价格,商人收购粮食的价格不得低于司农寺收储粮食的价格,以此保障百姓的利益,防止他们被盘剥。

除漕粮、军储之外,朝廷对所有的田赋予以折色,而对于各种杂泛差役,张居正认为也要采取折色,由朝廷雇佣人来为朝廷从事各种工作,改征发为募役,对于朝廷的大型工程,虽然也要征发百姓,但是要支付工钱和粮食作为报酬,同时改革优免措施,将官员的优免则例予以修改,严防优免的冒滥。

张居正的主要施政方略就是要在大明建立起一套完整、明晰的财政体制,将原本庞杂的各种收入全部予以省并,以折色代替各种本色收入,方便朝廷的收入和支出,同时防止优免,打击土地兼并,保证朝廷的赋税收入,对于张居正改革的方向,朱载坖当然是赞同的,折色肯定是日后大明的主要赋税缴纳方式,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之前朱载坖不同意折色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担心朝廷在折色之后使得百姓遭受士绅和商人们的盘剥。

现在朝廷建立了完善的货币制度和仓储制度,有了足够的能力推动大明的赋役制度改革,所以对于张居正的这个想法,朱载坖表示了支持,而张居正要求的重阁权、省议论,朱载坖认为也是可行的,科道作为监察机构,主要是在朝廷的施政过程和结果中予以监察,而非参与朝廷的决策过程。

而且现在的内阁已经被剥夺了军事职能,专注于行政,应该给与内阁足够的权力,以推行改革,这点朱载坖是很清楚的,现在朝廷要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一个强势的首辅是必要的,对于朱载坖来说,现在需要张居正这么一个强势的首辅来帮助朱载坖压制群臣,推动改革。

而张居正要求朱载坖两三年之内不要用兵,也确实是符合朱载坖的想法,经过这一轮的打击,不管是北虏还是倭国,现在都被大明打服了,大明也需要时间消化吃下去的土地,将其变成对大明有利的领土,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动作,所以朱载坖同意了张居正的请求,决心以赋役制度为改革对象,变革大明的各项制度。

张居正到任之后,首先要解决的并不是赋役改革,张居正第一个要发难的对象是漕运,张居正向朱载坖上疏,痛陈漕运的成本极高,百姓负担沉重,张居正以首辅之尊开炮,炸鱼的效果是相当明显了,一众东南出身的官员纷纷上疏,要求漕粮改折或者变更方法的呼声是相当之大。

对于张居正拿漕粮说事,朱载坖也是默许了,毕竟漕粮运输确实是损耗极大,朱载坖之前一直没有处理罢了,现在朝廷两三年之内不会用兵了,再加上现在有缅甸、暹罗等处海运的粮食,朱载坖才能够放开手脚整顿彻底整顿漕运。

在张居正的带动之下,很多官员纷纷上疏直言漕运的各种弊端,作为大明的天庾正供,漕运是大明最重要的物资来源之一,也是历代朝廷下大功夫保证的事情之一,在大明,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比之漕运更加重要了,但是因为每年向京师运输六百万石的漕粮,给沿岸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很多臣子们痛切上疏,极言漕运现在存在的各种弊端,他们认为:“以大势言之,前人之于河运,皆万不得已而后出此者也。 汉、唐都长安,宋都汴梁,舍河运无他策。然屡经险阻,官民交困,卒以中道建仓,伺便转馈,而后疏失 差少。元则专行海运,故终元世无河患。迁都而后,汲汲于河运。遂不得不致力于河防。运甫定章, 河忽改道。河流不时迁徙,漕政与为转移,我朝因之。”

漕运最大的问题就是耗费太大,不仅仅是投入到治河的费用,还有漕船、运军等固定开支,中途的损耗等等,这些都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朝廷每年要为了保障漕运,投入巨资修整黄河、运河,虽然隆庆以来,在朝廷的大力修整之下,黄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水灾,但是每年小的决口、溃堤仍然是无法避免的,即便是潘季驯、朱衡这样以治河见长的能臣,也不能不承认:“河道难治,虽穷其方略,然终不免年年漫溢,岁岁决堤。”

每年因为水旱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极为巨大的,这还是在这几年没有大规模的水灾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大规模的水灾的话,对于大明来说将会是极为要命的,所以很多臣子们在见识到海运的方便和便宜之后,转而支持海运,因为海运的成本更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141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