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隆庆中兴

作者:休息的云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604章 万国来朝国威壮

书名:隆庆中兴 作者:休息的云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对于朱载坖的意思,张居正当然表示要去召集内阁商量之后再上疏陈奏此事,同时张居正还向朱载坖提醒有关正旦日大朝会的事情,因为这次不但有满朝的文武臣僚,还有个藩属、外国的使节,朱载坖要提前命令礼部详细制定相关的仪注,做好相应的准备。

朱载坖随即命令礼部制定相关的仪注,对于这件事情,礼部尚书陆树声对此非常之重视,毕竟是朱载坖和首辅张居正都非常重视的问题,陆树声赶紧召集礼部的相关衙门,制定仪注,这可是大明多少年没有过的大事了,肯定是要大操大办的。

当礼部仪制司主事询问大朝会的具体规格时,陆树声说道:“周礼有言,周天子之朝有四,一曰外朝以听讼;二曰中朝以见群臣;三曰内朝以听政;四曰询事之朝,国有大事致万民而询之。于是后世有常朝与大朝会之礼焉。大朝会至重也!”

陆树声的看法很简单,就是对于大朝会要重视,以最高的规格在操办此事。同时不仅要举办朝贺皇帝的仪式,还要举行正旦命妇朝贺中宫与百官朝贺东宫的仪式。

按照陆树声的意思,礼部很快制定了相关仪注,经陆树声审核之后,送内阁批阅,然后上奏朱载坖御批。

按照礼部所拟定的仪注,在正旦朝会前一日,尚宝司将御座设于奉天殿,并将宝案陈设在奉天殿御座东面,香案陈设于丹陛之南。鸿胪寺在殿东中门外陈设表案。宝案与表案都是朝贺仪中各方官吏、边疆民族进表与宝的重要礼仪设施。礼部主客司和理藩院将各蕃国进贡方物案陈设在丹陛中道左右两旁,钦天监在文楼上安放定时鼓,教坊司在奉天殿内东西两侧设中和韶乐,在奉天门内东西两侧设大乐。

同时锦衣亲军和御马监陈设仗马和驯象,以充作仪仗。对于这些问题,内阁是不重视的,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对于内阁辅臣来说,他们最关心是朝会的座次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朝班,朝班在大明是非常严肃的问题,朝班是朝会的基础,也是官员品秩及尊卑等差的直接体现。

这也是内阁最关心的问题,但是也就是因为此事,礼部和内阁起了极大的冲突。

礼部认为,朝班应该专准品级,恢复大明初年的制度,改变大明之前次序参错,班行混淆甚至于移于权势,改于因循的局面。朝班与官制为表里之物,官制定,百官立朝才有次第班行整肃,朝仪方桨然可观。

同时礼部引用太祖之圣训:“朝廷之礼,所以辨上下,正名分,不以贱加贵,不以卑瑜尊,百官在列,班序有伦, 奏对雍容,不失其度,非惟朝廷之尊,抑亦天下四方瞻仰所在也。”在这次制定的仪注当中全面实行了按照品级确定朝班次序的规定。

按照礼部所制定的朝班礼仪,文官在东,称“左班官气“北上西向”,即品高者居北,面西而立。武官在西,称“右班官,’ 以北为上,面东而立。另有“殿前”二班,即侍从文、武及执事官,分列文武起居位之北。然后是勋臣自成一列,按照爵位等级的不同予以确定。

文武官员按照品级列队,从正一品到从九品,每品分正从,共十八班。当然,即便是品级相同,也要确定一个先后次序来,礼部当然制定了一套很严谨的朝会次序。

礼部拟定,同品先比较散官官阶,三公也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在三孤,也就是 少师、少傅、少保前,三孤在三少也就是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前。以上三公三孤皆入一品班。孤、少衔同者,以师、傅、保为序,如太子少师在太子少保前。

要是遇到了散官官阶也想通的呢?那就比较部次,也就是按照所在衙门的顺序确定班次,即按吏、户、礼、 兵、刑、工的顺序,尚书在都察院左都御史前。

礼部所制定的这个朝班,看起是很整齐的,但是遭到了内阁的强烈反对,因为按照这个只序品级的朝班制度,内阁的朝班有可能不如一些资深的尚书,所以礼部仍然保留了首辅的班首,但是其他阁臣就要严格依照品级来,这是内阁不能接受的。

内阁认为,应该在朝班排序中兼隆侍从,也就是突出内阁、翰林院、六科等近侍官员的地位,内阁认为,近侍官贵近,难拘品级,在朝班的确定上不能够仅仅以品级确定,要对于近侍官员予以特殊优待。

内阁认为,作为近侍官员,内阁官于东陛,锦衣卫于西陛,各以次升立于宝座之左右。捧敕诏用翰林官,立于内阁官之后候承旨。

这样的话,内阁和翰林院作为皇帝的近侍臣子,在金台左右站班,完全就超脱了礼部所制定的班次,除了内阁和翰林院之外,还有就是六科,六科作为天子耳目风纪之臣,轻重不系于品级,虽然六科的品级很低,但是地位重要,不仅是皇帝的近侍臣子,现在更是有翰林官兼任,所以不能单纯以品级论之。

按照内阁所制定的朝班,公、侯、驸马、伯列三班于前,去文武阶次稍远,其下,则文武两班同上御道,左右分立,一品、二品为第一,三品第二,四品、五品京堂至翰林史官、庶吉士第三,科道、中书第四。其下,则六部郎官。

除了这些之外,即使是同班站立,近侍官员也要占据班首,其同班叙立,翰林七品在小九卿六品之上,宫坊六品在小九卿五品之上,宫坊五品在大九卿五品之上,讲、读学士在大九卿四品之 上,惟让佥都御史,少詹事、光学士在佥都御史之上。

内阁和礼部的意见相左,而且此事立即引起连锁反应,官员们纷纷上疏,讨论有关朝会班次的问题。

朱载坖很清楚,争朝会班次只不过是表面问题,更重要的是争夺政治地位,更是内外朝的斗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115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