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隆庆中兴

作者:休息的云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639章 西南鼙鼓惊天响(七)

书名:隆庆中兴 作者:休息的云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而在官军调集大军赶赴贵州之后,之前那些附和杨应龙一道反叛的土司赶紧和杨应龙划清界限,向朝廷上表,声称自己是受杨应龙胁迫的,并非是真的要和朝廷作对的,同时杨应龙也向赵锦上疏,称自己之所以反叛,是因为贵州官军残暴,所以杨应龙不得已才和朝廷对抗的,现在赵锦了,杨应龙希望赵锦能够向朱载坖代为陈奏其中原委,杨应龙愿意向官军投效。

这也是这些土司们的常用套路了,见官军力量不足,他们就起兵作乱,一旦官军真的大举征缴,他们就假意归顺,这样的事情,在这些土司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对于这些人而言,什么信义这些是不存在的,之前朝廷往往出于安定地方的考虑,接受他们的投降,以免战事迁延,徒耗钱粮。

不过这次显然不是这样的,首先是杨应龙在綦江屠城的行为已经彻底触及了大明的底线,大明如果连这样的行为都能够容忍的话,无疑是鼓励这些土司造反作乱,所以无论是朱载坖还是赵锦,还有四川、贵州的抚按官员,都绝对不可能容忍杨应龙了。

更何况这次朱载坖要借此机会在贵州推动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第一步就是要打击这些土司的势力,建立起朝廷的威信,才能够方便之后改土归流的推行,而且现在朝廷的实力也远远比之前强大了,足够支应官军在贵州长期征战,而且在赵锦出发之前,朱载坖和赵锦详细谈过一次,对于这次官军用兵的目的,朱载坖的表达是很清楚的。

剿除杨氏,寻机重创水西土司,为朝廷在贵州推行全面的改土归流提供条件,所以对于杨应龙请求缓师甚至与请降,赵锦予以严词拒绝,同时督促各路官军进剿。

刘显从缅甸抽调而来的五千精锐也从缅甸赶到了贵州,这些人都是在缅甸长期和当地的土司作战的,对于在山地作战是很有心得的,这些精锐的到来也使得官军的士气为之一振,赵锦和沐昌祚当然知道刘显为什么要抽调缅甸的精锐赴贵州来参战,就是希望刘綎能够戴罪立功。

而且沐昌祚和刘显关系不错,两人在缅甸也曾经并肩作战过,所以刘显拜托沐昌祚照顾刘綎,沐昌祚对于刘綎也算是比较了解的,他也算是一员勇将了,在缅甸也曾经多次率军击败当地的土司,虽然刘綎在贵州首战大败,但是在之后还是收复了一些县城,将战线稳定在乌江南岸了,现在重庆方面的官军进展相当之快。

四川官军和石柱土司兵一道,进兵綦江,攻破三峒,綦江。现在已经和从永宁这边来的官军会师,将杨应龙部压缩到桐梓江以南了。

而在官军拒绝了杨应龙的请降要求之后,杨应龙随即收缩兵力到播州附近,准备负隅顽抗,播州附近山谷纵横,有乌江、桐梓江等河流作为屏障,杨应龙认为只要他能够守住这些河流的渡口,官军就不能够拿他怎么样,到时候他再以重金贿赂官军的主帅和赵锦等大员,官军最终还是会罢手的,大不了他又继续做他的土皇帝罢了。

所以杨应龙派遣重兵守卫各处交通要道和渡口等处,杨应龙对于自己苦心经营的据点海龙囤还是很有信心的,杨家经营数百年,兴修了大量的防御设施,杨家祖宗从唐朝末年就在这龙岩山上经营,南宋那会儿还趁着蒙古人打四川狠狠加固了一把。

海龙囤号称九道鬼门关,外挂三层甲,所谓九道鬼门关:上山就一条羊肠小道,修了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虎关、朝天关、飞凤关这“正门六关”,光听名字就知道不好惹。怕有人抄后路,又在后山悬崖绝壁上硬生生凿出了头道关、二道关、万安关这“暗门三关”。前后加起来九道坎,关关都是易守难攻的碉堡。

外挂三层甲:在龙岩山外头,杨家还套了三层“护盾”。最外面一层是利用天险,在北边的大娄山设娄山关,西南的乌江设乌江关,大渡河口搞了个河渡关,死死卡住进播州的咽喉。第二层是在海龙囤周围几个山头上修了好几个卫星堡垒,像什么高坪囤、洪头囤、松坎囤,摆明了就是互相照应、抱团打架用的。最后一层保险,是在龙岩山脚下弄了个养马城,这是上山打九关前的最后一道坎,想冲上海龙囤,先得啃下这块硬骨头。

同时杨应龙在海龙囤囤积了大量的粮草,以应对官军可能的大规模围城,现在官军虽然收复了之前被杨应龙所占领的地盘,但是还没有能够打进播州去,提督军务黔国公沐昌祚和贵州镇总兵张元勋亲自前往前线视察,看看杨家数百年所修建的铜墙铁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播州的北面大门是娄山关,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据说娄山关的得名还要追溯到大唐,而且和杨家祖先有些关系,前唐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端应奉旨平蛮入播,率领令狐、成、娄、梁、赵、韦等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其部将娄殿邦之子娄珊,与另一个将军梁宗理之子梁关,共戎高岩子,后来娄珊、梁关奉令南征,附近百姓怀念与娄珊、梁关驻军的鱼水之情,逐将高岩子更名为“娄珊梁关”,久而久之便称之为“娄山关”。

这个杨端就是杨氏的祖先,现在四川官军和石柱土司兵正屯兵于关外,等候沐昌祚的命令,而刘綎则率兵屯驻乌江关南岸,等到时机,沐昌祚和张元勋赶到刘綎的营寨,就近查看杨贼的情况。

其实现在杨应龙的土司兵已经士气不振了,还能够坚守,是因为有天险依靠,刘綎认为,只要能够渡过乌江,就可以直接带兵直取播州,但是现在杨贼在乌江驻有重兵,防备官军,所以要想办法调开杨贼的主力,然后才好动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055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