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隆庆中兴

作者:休息的云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631章 新法推行百事多(七)

书名:隆庆中兴 作者:休息的云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47

朱载坖为此专门命令翰林院,将两宋馆阁制度的相关资料整理之后送来,朱载坖仔细查阅了有关馆阁制度的资料,不得不佩服两宋馆阁选拔之严密,两宋的馆职召试,有自荐召试、他人荐举召试和皇帝特旨召试几种。召试的内容大体不出诗赋策论,但是有资格要求的,选举人才还是相对比较公平的。

故而宋人不无自豪的说道:“三馆清华之地,皆一朝英俊之游。文章三代之余风,礼乐百王之旧贯。首此图治,要先得人。”

两宋官员,借以得授馆阁贴职为荣。

朱载坖看过之后,立即召见了首辅张居正和吏部尚书张瀚,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朱载坖的的看法是很简单的,趁这两年大明战事不多,朝廷有精力整顿朝纲吏治,朱载坖要狠狠的整顿一下大明的吏治,之前朱载坖所采取的都是直接打击地方势力,加强朝廷权威的办法,这种办法固然是立竿见影,效果很好,朱载坖即位以来,借由多次大案,已经严厉的打击了东南的盐商、豪强地主和豪商集团,但是这不是治本的办法,治本的办法还是加强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

说白了,就是加强地方官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强化官府的权威,这就需要一批精明强干的官员们,而对于大明来说,虽然朱载坖实行了三途并进,但是科甲出身和吏员出身之间的鸿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逾越的。

这是朱载坖对于大明的选官制度最为不满的地方,大明的这套选官制度,真的是一言难尽,常常是人为的在大明的各级官府中制造矛盾,在地方官府中,进士、举人、吏员出身的官员是泾渭分明的,在衙门们有着严格的界限,进士出身的官员们,外放就是七品正印,自然是看不起这些举人、吏员出身的官员。

举人出身的官员,从八品做起,一般从教谕做起,在官场上拼搏多年,不过县丞、主簿等佐贰官,吏员出身的官员就更惨了,从九品起步,一般只能担任典史等所谓的首领官,就是领导吏员的官。而且大明的官场中,一般不用吏员出身的官员担任州县正印,进士出身的先选,然后是举人出身,吏员出身的官员,没有特殊的情况,就是一辈子的首领官、佐贰官的命,永永远远的局外人的。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正印官、佐贰官、首领官在一个衙门中互相拆台,正印官仗着自己是科甲出身,往往是看不起这些佐贰官、首领官,从心眼里就不把他们当人看,而这些首领官、佐贰官都是在衙门中混了一辈子的老油条,自然不会给这些正印好脸色,比较普遍的就是佐贰官、首领官上下一气,直接将正印架空,而正印官就通过聘请师爷们来反制佐贰官和首领官,整个衙门首先自己就斗的不可开交,还怎么帮朝廷控制地方。

而在朝廷内部,斗争也是一样的激烈,在朝廷中,主要是清流、浊流的斗争,所谓清流,就是科道和翰林院,而所谓的浊流自然就是其他的部院衙门,清流浊流之争,在大明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清流看不起浊流,认为他们从事工作不如自己清贵,每日里不是刑名钱谷就是士卒军务,浊流官员们自然也看不起清流,认为他们不过是些夸夸其谈的人罢了。

看起来这些问题都是早就存在的问题,但是朱载坖认为,这些事情都是大事,反映了大明在选官制度上的各种缺失,朱载坖决心要将这些情况予以改善。

所以朱载坖召见了首辅张居正和吏部尚书张瀚,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第一就是加大对于新科进士的教育,改变进士授官制度,即便是进士出身,也不能够直接就外放正印,必须要有一定的行政经验之后才能够担任正印官,而且对于举人、吏员出身的官员,只要考绩优良,也要大胆提拔为正印官,不能拘泥于出身,唯才是举,德才兼备才是大明的选官之法。

不管是科甲出身还是吏员出身的官员,在朱载坖这里都是一视同仁,只要能够为朝廷办事,就要大胆提拔。吏部要完善官员的选任制度,不能以出身定前途,而是要以考绩定升迁,能够帮朝廷控制地方,发展经济的官员,不管其什么出身,都要予以提拔。

还有就是对于翰林官的选任制度进行改革,翰林院乃是大明的储才之地,这些翰林官们不但承担着皇帝各种诏书文书的起草、皇子的教育,还有国史编撰等工作,其中的一批人最终还会入阁,成为大明的内阁辅臣,领袖群臣,朱载坖对于翰林院自然是不敢掉以轻心。

朱载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打破清流、浊流之分,不管是六部司官还是地方州县官员,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通过考选进入翰林院,而翰林官任满之后,也要外放各个衙门或者地方州县,尽可能的消弭朝廷可能出现的党争危险。

其实对于朱载坖所看到的缺陷,大明朝廷里的不少有识之士早就已经看出来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虽然保证了阁臣的最低素质,也使得阁臣日渐务虚,行政能力下降的很快,因为很多阁臣缺乏对于地方行政的了解,他们从中进士之后,就一直在翰林院工作,一般就是在翰林院迁转到头之后,直接六部侍郎或者各寺正卿、副都御使做起,然后争取从尚书或者吏部、礼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入阁。

虽然大部分的阁臣都是搞政治的高手,但是他们缺乏对于基层的了解,同时阁臣与部院大臣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导致朝廷的行政效率低下,决策失误,互相攻讦不断,而一些有行政能力,熟悉地方情况的官员,却因为殿试成绩不好或者没有通过朝考,丧失了入阁的机会,在朱载坖看来,这是及其不公平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5511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