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十万大山:1840

作者:我是7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145.3万字

第323章 移民新村

书名:十万大山:1840 作者:我是7天 字数:2.0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6

第一次发月钱,吴阿七夫妻两个人结了账,一共给了一两银子八百文,发的不是钱,而是“代银券”,在这里通用。吴阿七有点觉得不踏实,见人家领的也是这个“代银券”,也不敢说啥。

回到家里,夫妻两个人盘算了,家里四个人吃饭,买竹筹算三个人的量,要花去600文,住这里暂时不要钱,暂时也不买衣服,够生活了。

夫妻两个正在开心,这下生活有了着落,以后等儿子六岁了,也去上学,两个人一学期也就一百文钱,也负担的起。

正在夫妻两人开心的时候,门响了,隔壁一家的夫妻两个来道别了。

这家五口人,两儿子一女儿。男人以前在地主家里当账房,太平军杀了地主,他不住在地主家一起,他算机灵,一看不对劲,毫不犹豫,全家连夜跑了。

他说,两儿子,住在这里耗不起时间。他去面试了,安排去一个工厂记账,他带着小儿子去那工厂的宿舍住。

老婆和女儿去一个服装厂面试了,她们以前都会女红,所以都招进去了。老婆和女儿就去服装厂宿舍去住。

大儿子报名去安保队了,安保队也有宿舍住,总比在这里住竹棚好。

男人说自己家两儿子,尤其大儿子都十六岁了,眼看着要有房子结婚,听说在这里娶个媳妇对房子要求还挺高的。所以一家人要努力,赶紧盖个房子起来,这里虽然住着不要钱,但不是长久之计。

男人算给吴阿七听,记账的工资高一点,月钱大概二两不到;服装厂计件制,老婆和女儿大概能够一个月挣到一两半左右;安保队工资高,一个月二两银子,伙食还不花钱。

一家人一个月省着点,至少能攒五两银子,一年就是六十两。攒两年,再让大儿子贷点款,就能盖房子了。

啥,啥是贷款,吴阿七听的一愣一愣的。

男人告诉吴阿七,他和老婆女儿的工作都算是临时工,要干五年以上才算正式工,临时工贷款不行。安保队一进去就算是正式工,就能贷款了。贷款就是借钱给你盖房子,但是利息很低。

吴阿七又问了一些情况,才知道这农场外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工厂,大部分都去工场,种田的基本都是不识字,没手艺的。

恭喜了一番,送走了隔壁的夫妻。

吴阿七看看老婆,老婆看看他,两个人然后目光都集中在四岁的儿子身上。是啊,养了个儿子,必须得有个房子啊。

晚上,两孩子睡了,吴阿七和老婆压抑着声音忙活了一番,女人靠着吴阿七的胸膛说:“你要不去问问,那安保队怎么报名。”

吴阿七揪住女人的胸口的凸起拧了一下说:“安保队是要拿枪的,你不怕啊。”

女人说:“怕啊,这一路过来,我天天怕,现在算是不怕了。是舍不得你去当兵,但是总是住这里,儿子长大了怎么办啊。”

吴阿七说:“那我去了,你要一个人管这两个,还要上班,你就辛苦了。”

女人说:“能比以前种田辛苦多少啊,再说,那时候忙了一年,不也就把肚子糊个半饱。我们这些穷苦人家的女人,有哪个不能吃苦的。再说,就在这个农场里面上班,我也不怕。”

吴阿七说:“那我明天去报名的地方问问去。”

女人伸手下去捏了吴阿七一把,说:“早点盖个房子,不然,等娃儿再大点,这档子事情就不能做了。”

吴阿七被捏的又有点意思了,说:“那赶紧再来一下。”

女人有点不好意思的说:“你轻点啊,这房子不太隔音。”

这只是上万流民在钦州落地中的一个普通家庭,东亚的几个民族是世界上最能吃苦也是最勤劳的民族,只要有自足之地,只要劳动能换来生存下去的物质,他们就可以落地繁衍,绵延不绝。

正是有这样的民族韧性,每次因为灾难使之衰败,但都能重新强盛起来,开枝散叶,牢牢扎根这片土地。

所以,沈云峰一直视大清是睡狮,从来不去小看,一旦提前惊醒他,后果难料,太平军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几十万军队最后也还是败于清军之手。

这些流民对于“丰南号”来说,可以说是巨大的财富,将这些人吸收了,又能壮大自己的一丝力量。

流民一律不安排耕地,全部吸收到工业和手工业或者农场里就业,宅基地也是安排在原本从荒地开垦出来的土地上,避免流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

所以,黄兴发已经安排对移民新村的建设,按照“丰南号”的规矩,所以地基平整、道路建设、隐蔽工程都归“丰南号”免费建设,包括小学、商店的建设都同期安排起来。

那些实在没法安排到工业和手工业里的流民,就直接安排在农场里安家,专门从事农业生产。

流民中识字的,有手艺的都会专门的安排,比如是郎中的,可能就安排在某个诊所开始实习,跟在后面慢慢适应中西医结合的诊疗。

识字的就会安排到小学教识字,或者工商部下面的企业工厂去记账,这些人越多越好。反正“丰南号”就是一个小社会,各种各样的行当都有,都能消化这些人,也为这些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在这里生活,绝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比原来在老家高出一截,而且生活质量要高上许多,也没什么起了要回去的想法,再说,既然在核心地区落了脚,“丰南号”也不会让他走掉了。

不在防城县境内,在钦州的流民安置相对要宽松一些,但同时的待遇也差一些。但这些人也是一样,被吸收到工厂工作。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有的也悄悄申请搬到防城县,因为无论是小孩上学还是宅基地,都实在令这些人羡慕。

但申请到防城县工作的,要么是有一技之长的,要么一个捷径就是家里有人加入安保队,成为“丰南号”的正式职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