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十万大山:1840

作者:我是7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98章 大沽口失陷

书名:十万大山:1840 作者:我是7天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6

进攻大沽口,英法联军显然是有备而来。开战之前,英法联军就已经注意到天津一带的地理和水文情况不同于广州,海河不但水深不及珠江,入海口还有一道拦江沙。

根据这些情报,英法将用于进攻的海军主力改乘吃水较浅、机动灵活的蒸汽炮舰(艇),而大型舰艇则作为登陆部队的运输船。

反观清军,尽管大沽口的扼守海河入海口的4座炮台相继在两岸建立,但这种防御模式仍然是陈旧的,清军炮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绕后包抄的经验教训,几乎没有被应用到新建炮台的改进内容当中。

此外,咸丰年间的清朝枪炮技术并没有明显进步,清军所使用的兵丁鸟枪和土制前装炮与十余年前的装备并无二致。

清军似乎仍是1840年的清军,但1858年的英法联军已经日新月异。

此时的英军主要使用的是恩菲尔德1853型前装式线膛步枪,该步枪配备米涅弹药,采用火帽击发机制。这种步枪能够在400多米内集中火力射击,其弹头的终点动能能够在800多米距离内依然能造成杀伤。法军在当时则装备了米涅1857型步枪,其性能与英军的恩菲尔德步枪相媲美。

1858年5月20日上午8点,英法联军派出军官递交最后通牒,要求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炮台,谭廷襄对此不予理会,而是做好了作战准备。

10点左右,英法联军开始进攻,大沽口南北两岸炮台被英法联军各派3艘蒸汽炮艇轰击,双方随即进行激烈的炮战。

潜伏在唐山沙河口的“丰南号”安保队侦察连的副连长李九生带了一名安保队员,买了一艘渔民的小船,化妆成了渔民,远远的观察着英法联军的舰队阵型,也在远处观察两军交战的情况。

从未和洋人打过交道的北方清军在战斗之初表现得十分坚韧,其中一个炮位上甚至有29名炮手接连阵亡。

英法军队这些年一直在世界各地征战,军事水平远高于还在主要依赖冷兵器厮杀的清军军队。特别是火器操控上,比清军单兵素质高了不是一星半点。

双方的军事水平着实悬殊,清军虽然打得很激烈,但不管打出的炮弹多么多,但起效的却很少。本就低得可怜的命中率又被落后的火炮技术进一步拖累了,清军火炮只能在洋人军舰上打出一两个孔来,而不是如预想的那样一炮即沉。

比起英法舰船的坚固耐打,依靠石头垒土的清军炮台则呈现出一副惨不忍睹的景象:大沽口北炮台的三合土顶盖被彻底轰烂,南炮台的炮墙更是无一处不碎裂。清廷精心修建的、号称“北方最强”的炮台,在英法联军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在双方炮战的同时,5艘英舰运载着登陆部队进入了大沽口内,并以火炮支援登陆作战。中午11点15分,北炮台已经基本被联军炮火打至瘫痪,该处指挥官游击沙春元战死。失去了主心骨的清军随即一哄而散,英军旋即占领该地。

南炮台坚持至12点左右,伤亡累累的清军绿营兵率先溃散,临时征召来的民勇也随即溃败;在战线后方督战的谭廷襄等人,即使斩杀数名溃兵也没能遏制住溃败的势头。

清军溃散后,该地即被联军占领,而谭廷襄则率领高级官员一窝蜂地逃往天津。

炮台周围从没见过洋人的各路援军,即使有7000人之众,在得知两岸炮台友军惨败后,也集体溃逃了。大沽口及周边地区突然成了“不设防区域”。

在远处小渔船上观察的李九生不由得长叹一声,清军的心理素质真的太差,这仗没法和英法军人打。不过,李九生也是感叹,西洋人确实单兵军事素质可以,很多一看都是老兵。

尤其让李九生感慨的是,给英法军人当辅助的都是中国人,运送弹药、伤员,忙得不亦乐乎的人头上都盘着辫子。

如果没有这些中国人从事后勤,英法联军的整体战斗力会被打折扣。

看清军兵败已经成为定局,李九生两人划着小船向着海边撤退,远离战场后,回了潜伏的沙河口。

大沽口军事上的惨败,令咸丰皇帝不得不低头。1858年6月,咸丰紧急派出东阁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

然而咸丰帝又一次失望了:英法的态度始终强硬无比;俄国公使则装作站在清廷这边,提出若同意俄国的条件,就替清廷向英法说和。

无奈的桂良只得求助于伪善的俄国公使,俄国公使趁机诱骗桂良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差不多同时,黑龙江将军奕山也擅自与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

割地如此之多,简直是丧权辱国,但咸丰帝认为用几千里外的不毛之地换取俄国的人情很值得,于是指示桂良说:“今俄国已准五口通商(即《中俄天津条约》),又在黑龙江定约(即《瑷珲条约》),诸事皆定,理应为中国出力,向英法二国讲理……方能对得起中国。”

但国与国之间,有时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得了好处的俄国人,一边在清廷面前装作要向英法说和;一边又支持英法两国,意欲捞取更多的利益。

大沽口之战的情报送到了粤西,沈云峰虽然早知道此战的结果,但是身在此世,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悲愤。

《中国时报》刊载了大沽口之战的情况,没有提清廷,重点批评了清兵战斗力低下,畏战怕死。然后批判了汉奸行为,那些为列强做工的广州苦力团,那些卖粮食给列强的人,包括两江总督何桂清。

其实这些苦力这些人多是社会底层的底层,赤贫家庭的男人、游手好闲者、打零工者、流氓、地痞、小偷、职业骗子、大烟鬼等等。可惜,英军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最终还是雇佣了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76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