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十万大山:1840

作者:我是7天 | 分类:军事 | 字数:145.3万字

第400章 天津条约

书名:十万大山:1840 作者:我是7天 字数:2.0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6

一天傍晚,两名法国士兵正在领事馆门口站岗,两个人搂着步枪一边吹牛一边看着街上的中国人。

突然,一名法国士兵脸上一疼,他手一摸,脸上流出血来。他一边捂着脸,一边看着人群中,只见人群中一个中国人朝他诡异一笑,手中的弹弓又朝他飞来一颗石子。

法国士兵赶紧躲开石子,暴跳如雷拔出腰刀朝着人群中的那人追去,那人调头就跑进巷子里。

法国士兵追了一小会儿,不敢追了,进入巷子里,那可是太危险了,算了,就当做白吃亏了吧。

于是悻悻然的捂着脸回到领事馆的门口,回到领事馆门口一看,自己的同伴倒在地上已经口吐白沫了。

他大惊失色,赶紧跑进领事馆里呼唤同伴,等到领事馆里的两名同伴出来,倒在地上的那名士兵已经没有了呼吸了。

他们这才发现,那名士兵的武器全部不见了,看着路上的人,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朝哪里追查。

他们三个都不会汉语,连问也问不到什么消息。只好派出两人去军营上报情况,一个人进了门里面守着。

此次事件发生之后,在领事馆门前被杀了一名士兵还抢走了枪支,英法联军暴跳如雷,在全城开展了一次大搜查。但是除了查获一些刀、矛。抓了一些民团的人之外,一无所获。

衙役捕快虽然有门路打探,但是没人有赏钱,谁才会为洋人办事,这种事没大价钱,划不来。再说你干了这个事,要是被人知道,等洋人走了,自己家里还要不要命啊。

等到事件带来的混乱平静之后,赵五一这才夜里安排人从秘密通道将两支枪运送出去,一路送到了电白。

田虎拿到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枪支弹药之后,和沈松在一起研究试射了几次,也大感意外,工业革命期间,这欧洲人的工业水平进展实在太快。

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步枪虽然都依然是前装弹,射击速度并没有多少更新,但是已经采用了火帽击发,而且用铅制的弹丸可以使用膛线,能够利用铅弹软的特性和枪膛结合紧密,这样火药燃发时候就非常密闭,射击距离比他们以前的燧发枪大大提高。

几年没有交战,英国人的火枪射击距离已经快接近“丰南号”定型服役的后装弹膛线枪了。

而且,这种铅制造的子弹伤害不下于铜制的弹头,因为比较软,射入人体后会变形较大,比原来火药枪的铁弹丸伤害更大。

这次,广州情报站算是立了大功,若是还用原来的经验与英国人法国人开展陆战,那铁定伤亡会大许多。

无烟火药还不够稳定,现在还不能定型生产弹药,虽然“丰南号”的枪支仍然保持射击速度的优势,射击距离依然高于英法军队的枪支,但是流弹射中的几率会变高,对射的时候距离要拉远,射击精度就会下降。

交战之前,必须要想出好的对策,减少安保队的伤亡。

田虎先紧急召开会议,将英法军队的武器展示给团一级干部观看,要求立即传达下去,在没有新的战术要领下达之前,原先战术要领中与敌方保持的距离要拉远。

此时在天津,东阁大学士桂良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骂肃顺全家,问候肃顺的母亲。虽然咸丰没说是肃顺举荐自己的,但是桂良知道,咸丰啥事都先问肃顺,肯定狗娘养的肃顺干的事。

与洋人谈判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凡是出来谈判的,目前没一个好下场,桂良正在想方设法拖延谈判的进程。

但是,这么多军舰和士兵在天津,每天都需要后勤供给,英法联军不能无休止的等下去。

6月22日,英法专使照会桂良,如果清廷对条约签订一事再迟疑不定、斤斤计较,就要进攻北京。

英法两国提出的《天津条约》中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

一是公使常驻北京,面见皇帝时要用西方礼节。

二是增开牛庄(后改名营口)、登州(后改名烟台)等多个通商口岸。

三是洋人凭“执照”可以合法进入中国内地游历、传教、通商等,“执照”颁发权由各国领事掌握。

四是修改海关税则等。

五是向英法赔款。

六是相对各种旧条约,在片面最惠国待遇等项上进行细化规定。

以现代人乃至当时的国际眼光来看,危害最大的应该为第四、第五、第六这三项,这对清廷的利益(经济、商业、主权等)有着莫大的损害。

至于第二、第三项则基本比照上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款,危害度不及第四、第五、第六项。

而第一项,无论是按当时的国际惯例还是现在的国际惯例来看,不互相建立使馆,派驻公使,怎么可能进行正常的外交往来呢?

在对外关系上,大清自认为是“天朝”,不承认有任何与其平起平坐的国家存在。互派使节,这根本就是在挑战大清“天朝上国”的权威。

如果西方使节进京不用清廷那套跪来跪去的礼,在咸丰帝看来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亵渎,更是对大清“天朝上国”地位的质疑。

他祖上的嘉庆帝和乾隆帝面对英使也有类似想法,所以才使数次接见英使之事,常因礼仪问题陷入僵局。

为了维持朝廷不至礼乐崩坏,咸丰帝宁可割地也不愿接见洋人。至于国家利益,根本就无法和封建帝王的自身利益相比。

朝野沸腾之后,桂良那边的处境就更困难了。他如同风箱里的老鼠一般——两头受气:这边咸丰帝和朝野坚决不同意公使驻京,那边洋人则叫嚷着不同意他们的条件就立刻开战。

6月25日,英法专使向桂良提交了和约草案56款,并且强调:“非特别情况无可商量,即一字也不准改。”

于是桂良擅自与英法专使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与《中法天津条约》,来了个先斩后奏,先打发掉洋人,回头再给皇上大谈不可开战的理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