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作者:高煎果 | 分类:军事 | 字数:75.9万字

第339章 龙骧虎步

书名: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作者:高煎果 字数:2.1千字 更新时间:07-17 08:13

高楷意味深长道:“突厥,确实是一大劲敌。”

想了想,他郑重道:“两家结盟,关系重大,容我考虑一番,再作定夺。”

“理当如此。”封长卿颔首道,“下官便在馆舍中,静候佳音。”

高楷微微点头:“寅虎,好生招待封舍人,勿要失礼。”

“是!”王寅虎肃然应下,亲引封长卿前往馆舍。

“谢高郡公!”封长卿拱手一礼,便随之去了。

高楷称赞道:“此人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着实一员大才。”

他心中暗道:更难得,这封长卿头顶红气氤氲,紫光飞旋,竟有宰相之运。

杨烨附和道:“观其一言一行,叫人如沐春风,可见涵养上佳。”

“只是,所言颇有不实之处,须得明辨。”

高楷笑道:“洛阳繁华依旧,必是胡言;劝说突厥汗王罢兵,倒是不假。”

杨烨迷惑不解:“主上如何得知?”

“洛阳虽居天下之中,却为大周陪都,若论繁华,相比长安必然稍逊一筹。”高楷淡淡道。

“更何况,都畿道为四战之地,洛阳更群敌环伺,又遭董澄、窦至德联手进犯,怎能繁华依旧?”

“封长卿如此说,不过为王玄肃挽尊罢了。”

至于突厥,高楷远望北方一眼,并不见黑煞血气袭来,便知封长卿所言非虚。

杨烨赞叹道:“主上洞见千里。”

“既如此,或可与王玄肃结盟。”

唐检蹙眉:“王玄肃为世之枭雄,怎能轻信他花言巧语?”

所谓齐攻长安,瓜分京畿道,约法三章,不过一面之词,恐怕迟早反目成仇。

杨烨笑道:“唐将军不必忧心。”

“王玄肃枭雄之辈,我怎会不知?”

“与他结盟,不过权宜之计,却有双重益处。”

“何来双重益处?”唐检不解。

杨烨侃侃而谈:“一来,结盟之事传出,必然引得董澄忌惮,不敢贸然出兵,于我等攻取蜀国有利。”

“二来,突厥为中原大敌,早晚必有一战,若能与王玄肃约定,一齐对抗突厥,却也是一件好事。”

高楷颔首一笑:“此言甚合我意。”

不过,即便与王玄肃结盟,也只为突厥,而非攻取长安。

毕竟,突厥为两家劲敌,长安却是利益所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不过,封长卿劝说汗王罢兵,倒是一个人情。

另一头,馆舍之中,封长卿正端坐上首,手捧书籍阅览,一派从容。

诸位随从却是急迫:“封舍人,这高郡公将我等晾在此处,不闻不问,究竟是何道理?”

封长卿翻过一页书卷,淡然道:“稍安勿躁,此行必有收获。”

“这……”众人迷惑不解,“封舍人何以见得?”

封长卿淡笑一声:“此前,长安天使前来,却不见高郡公厚待,只得无功而返。”

“此番我等求见,高郡公却颇为礼遇,可见其心意所向。”

众人皆是大喜:“豫公听闻,必定开怀,合该我等立此大功。”

然而,封长卿话锋一转:“此大功,只得一半罢了,不可贪求。”

“这是为何?”

“若不出我所料,高郡公必定答应共抗突厥,却不愿于此时齐攻长安。”封长卿笑道。

众人越发不解,却见他笑而不语,只得暗自疑虑。

殊不知,封长卿心中亦惊疑不定。

他出身渤海封氏,家学渊源,悟性上佳,曾修习相面之术,颇有几分造诣。

此前,他与高楷相谈,曾细观其面相,这一看下来,却是大吃一惊。

只因在他眼中,高楷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为大富大贵之兆。

这倒也罢了,毕竟,高楷攻无不胜,连战连捷,占据天下三道,必有天命护佑。

然而,更让他惊骇的是,高楷龙骧虎步,一举一动,皆蕴含莫大威严,叫人忍不住顺服。

“王者气象已成,有朝一日,有望登临九五之尊。”封长卿心中震恐,“高郡公,必是豫公劲敌。”

他一时踌躇不定:我虽辅佐豫公,却不能不为家族考虑,狡兔三窟,须得另作打算。

不如暗中交好高郡公,留一条后路。

正思量时,忽见王寅虎去而复返,叉手道:“封舍人,我家郎君有请。”

“有劳王管事带路。”封长卿点了点头,随他回转前堂。

叙礼毕,高楷直言不讳:“还请封舍人转告豫国公,我愿与他共抗突厥,至于长安,容后再议。”

封长卿并不意外,拱手道:“下官定当转达,洛阳诸事繁忙,便先行告退。”

高楷笑道:“寅虎,代我相送一番。”

“是!”

待封长卿离去,杨烨惊讶道:“观此人言行,似早有预料。”

高楷淡笑道:“这封舍人,颇为机敏,必然猜中我等心中所想。”

唐检拧眉:“这等英才,主上何不挽留,委以重用?”

高楷摇头一笑:“大族子弟,多半以家族利益为先。”

“这封长卿也不例外。”

“眼下,他为王玄肃心腹,贸然转投他人,必遭世人不耻,毁坏名声,因此,并非招揽的良机。”

至于将来,兵临中原,还怕没有带路党么。

……

翌日,高楷召集府中三位文臣,商议政事。

“春耕之事,准备得如何?”

杨烨拱手道:“三道三十六州,已然按照主上吩咐,分发田亩,赐下粮种,只待天时一至,便能耕种。”

高楷点了点头:“民以食为天,如何重视也不为过。”

三人皆是认同。

徐晏清蓦然提起一事:“主上,待春耕之后,便要起兵攻取蜀国,须得从山南西道进发。”

“不如将驻地迁往南郑,以便就近指挥调度。”

萧宇附和道:“徐司马所言在理。”

“先前,主上攻取河西、山南西两道,以金城为治所,恰如其分。”

“如今,攻取蜀国,当以坐镇南郑为宜。”

杨烨也无异议:“不光攻取蜀国,来日进军关中,夺京畿道,亦以南郑为驻地。”

高楷从谏如流:“既如此,便迁往南郑。”

只是,这搬迁之事,事关重大,不可急促,须得做好准备。

不光前堂众文武迁移,更有后宅女眷、宗庙英烈祠,以及秾哥儿这幼儿。

还得择个吉日,祭拜先祖,告慰英灵,方能动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