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作者:高煎果 | 分类:军事 | 字数:116.5万字

第367章 妄自菲薄

书名:开国皇帝:从望气术开始 作者:高煎果 字数:0 更新时间:07-17 08:13

张常逊面容苦涩:“这乱世之中,风起云涌,仁人志士皆盼望辅佐一方明主,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我虽坐拥剑南道三十九州,却无进取之心。”

“纵然有大才猛将,也多半渴慕封侯拜相,而非偏居一隅,坐等他人来攻。”

徐慧妃不忍道:“在妾身心中,大王乃是顶天立地之君,宽厚仁慈之主,并无大错,不必妄自菲薄。”

“这大争之世,即便你碌碌无为,与人秋毫无犯,只要挡了统一之路,便是大错。”张常逊叹道,“这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徐慧妃建言道:“大王何不向承影道长求助?”

“道长法力深厚,神通广大,必能力挽狂澜。”

张常逊摇了摇头:“道长世外之人,闲云野鹤,不慕名利,不喜凡尘俗事。”

“我怎能因一己之私,叫他卷入因果劫数,牵连通明派门人弟子。”

徐慧妃暗暗叹息一声。

两人愁眉不展,殊不知,承影道人却是欣慰。

“大王有这等仁心,乃蜀地百姓之福。贫道拼死,也要保全大王性命。”

他站在殿阁朱瓦之上,遥望北方,正见一根天柱直入天穹,上达九霄,下通九幽,接天连地,浩浩荡荡。

其中,三重华盖巍巍垂落,庇护万民。其下,紫气翻涌,云蒸霞蔚,一尊大鼎载浮载沉,镇压三道三十六州气数,吞吐无量气机。

一时惊叹不已:“高楷坐拥三道,麾下数百万军民,宽仁治世,轻徭薄赋,得人心所向,气运节节上升。”

“即便蜀国辖有三十九州,也无这等磅礴气象。”

“西北四道一统在即,不能任由孟之祥、崔鸿渐、杜崇文等人私心作祟。”

“须得相助高楷一把,早日安定剑南道,避免兵燹之灾,生灵涂炭。”

他转念一想,笑道:“不过,在此之前,贫道要考验一番,高楷是否表里如一,有无资格为天下之主。”

话音落下,他陡然化作一片清风,不知去向。

……

绵州、鹿头山。

此山为绵、汉二州交界,山势险峻,一座巍巍雄关,屹立在崇山之间,名为鹿头关。

乃是走金牛道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古称绵竹关。

高楷率军来此十里外,远眺一眼,不由赞道:“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

“着实一座险关大隘。”

裴行基附和道:“鹿头关易守难攻,虽然比不上剑门关险峻,却也是一方绊脚石。”

高楷微微点头:“此关由何人镇守?”

唐检回言:“据奉宸司回禀,张常逊派遣汉中刺史杜崇文,率两万余兵卒,镇守这鹿头关。”

“哦?”高楷好奇道,“此人有何来历?”

裴行基拱手道:“这杜崇文为蜀国名将,仅次于老将军严光远。”

“其父辅佐蜀国先王,战死沙场,因此,杜崇文自幼得先王抚养,忠心耿耿。”

高楷笑道:“这么说,确实一块绊脚石。”

“诸位可有良策攻下鹿头关?”

杨烨建言道:“所谓先礼后兵,主上不妨派人招降,若能成功,可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此关。”

“若杜崇文不降,再动兵戈不迟。”

“诚哉斯言!”高楷略一颔首,即刻修书一封,交由奉宸司校尉,送入城中。

然而,半个时辰之后,便见一员小校奔来,鼻青脸肿,禀报道:“主上,杜崇文誓死不降,言辞激烈。”

“又撕毁主上书信,命人将卑职乱棍打出。”

夏侯敬德大怒:“竖子无礼!”

“主上好言招降,饶他一条性命,不愿大动干戈,他却执迷不悟。”

“主上,末将愿为先锋,踏破鹿头关。”

高楷笑了笑:“张常逊虽胸无大志,待人却是仁德,不曾轻慢。”

“危难之时,有这等忠臣良将,倒也在情理之中。”

“他既不愿投降,我等只能行霹雳手段。”

“敬德、光焰,你二人各率军一万,前去攻打。”

“是!”夏侯敬德、李光焰领命去了。

沉思片刻,高楷交代道:“唐检,传令治玄、规元,叫他二人由水道进军,攻下沿途州县。”

“可分兵两路,一路由治玄领兵一万,沿岷江上流,攻取戎、嘉、眉、蜀等州。”

“另一路,由规元率兵五千,沿雒水溯流而上,取资、简等州。”

“最后,合围益州,兵临成都之外。”

“是!”唐检拱手领命。

徐晏清笑道:“届时,三路兵马合围成都,张常逊纵然插翅也难逃。”

杨烨轻摇羽扇:“不光如此,水道进军,可快我等一步,叫张常逊首尾难顾,腹背受敌。”

“此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高楷淡笑一声:“惟愿诸事顺遂,早日平定剑南道。”

他有预感,这一天并不遥远,似有某种契机,正汇聚而来。

……

话分三头,却说京畿道,长安城。

崔鸿渐扮作商贾,绕行汉中而来,于城中馆舍驻留三日,每日皆去齐国公府问候,递上名刺,却不得董澄接见。

本以为董澄忙于领军抗衡王玄肃,无暇他顾,这趟出使只能无疾而终。

却不料,这一日,整条朱雀大街锣鼓喧腾,旌旗遮天。

长安城数十万民众,尽皆汇聚夹道两旁,欢欣鼓舞。更有店家扬起旗幌,鞭炮齐鸣。

“这是做甚?”崔鸿渐迷惑不解。

数个护卫前去打听一番,回禀道:“据闻,齐国公率军亲征,击败豫国公王玄肃,覆灭其军,因此班师凯旋。”

“并且,朝中左威卫大将军薛衍,攻下关内道鄜、坊、丹,三州之地,捷报频传。”

崔鸿渐又惊又喜:“齐公得胜,我蜀国之危,将迎刃而解,当真一大幸事。”

董澄既然击败王玄肃,便可腾出手来,攻打南郑,逼退高楷。

这大好时机,崔鸿渐怎能错过,急忙吩咐道:“快去齐国公府递上名刺,在门外守候,不得远离半步。”

“齐公若拨冗一见,即刻回禀于我。”

“是!”众护卫不敢怠慢,连忙去了。

崔鸿渐望一眼繁华街景,喜上眉梢:“若能与齐公一见,大事可成。”

然而,一连三日,他都吃了闭门羹。

“崔司马,齐国公府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却无暇接见外臣。”护卫小心翼翼道。

“这是为何?”崔鸿渐微微蹙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