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62章 中苏通信技术交流转折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1.5千字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57 年 11 月的北京,苏联驻华大使馆的会客室里,雕花玻璃吊灯在会议桌上投下斑驳光影。中方技术团队的笔记本上,“联合技术研讨会” 的标题下画着未完成的通信设备图纸。镜头特写苏方专家推回的合作方案,红色批注 “技术涉密” 格外刺眼。字幕浮现:1957 年深秋,当克里姆林宫的外交风向悄然转变,中苏通信技术交流的齿轮开始卡顿。那些曾在车间并肩调试设备的身影、在黑板上共同推演的公式,正被 “技术保密” 的帷幕逐渐隔开。中方技术人员在冷遇中握紧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靠人不如靠己”—— 这是压力,更是自主创新的冲锋号。】

1957 年 11 月 7 日,十月革命纪念日前夕,邮电部国际合作司的会议室里飘着浓重的红茶味。陈工握着钢笔的手悬在笔记本上方,笔尖在 “请求共享数字加密芯片技术” 的条目下划出深深的痕迹。苏方首席专家伊万诺夫的声音通过翻译传来:“很遗憾,这属于国防尖端技术,不在交流范围内。” 他面前的合作方案被原封不动推回,牛皮纸封面上的 “绝密” 印章红得灼眼。

根据《中苏通信技术交流备忘录》(1957 年第 12 期)记载,这是三个月内中方第三次技术合作请求被拒。此前苏方已停止提供 “红十月” 电台的升级版图纸,连常规的电子管参数手册都改为 “受限查阅”。陈工看着伊万诺夫胸前的列宁勋章,想起三年前对方在车间手把手教他调试载波机的场景,喉头微微发紧 —— 那时的技术交流会上,苏方专家会用粉笔在黑板上详细推导每一步公式。

11 月 15 日的联合研讨会上,这种转变达到顶点。当陈工展示 “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 的升级版方案,伊万诺夫的评价只有短短两句:“基于古典密码的改良缺乏前瞻性,建议直接引进苏联最新的‘琥珀’加密系统。” 翻译的声音刚落,后排的年轻工程师小张忍不住低声反驳:“我们的系统已经在 12 个军区通过实战验证。” 话一出口,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固。

散会后,陈工带着团队坐在邮电部大院的梧桐树下。月光照着他们手中的苏方拒绝清单,纸页上 “密码学核心算法”“数字通信协议” 等条目被逐个划红。“他们怕我们学会走路。” 陈工突然开口,手指摩挲着笔记本里夹着的 “54 式密码本” 改良记录,“但三年前没有他们的‘红十月’,我们不也靠自己磨出了‘汉字区位码’?”

技术组的老王翻出 1954 年的工作日志,里面贴着苏联专家撤离时留下的半页公式草稿。“那时候我们连示波器都不会用,现在呢?” 他指着远处实验室的灯光,“戈壁滩的加密设备是我们自己改的,高原上的密钥补偿算法是战士们用脚印量出来的。” 这番话让众人沉默 —— 那些在车间熬夜的日子、在边境哨所被风雪打透的棉衣、在地下室反复测算的深夜,忽然都有了重量。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 11 月 20 日。当苏方以 “技术维护” 为由,暂停对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通信系的教材供应,陈工团队收到了哈军工学生的来信。信纸上画着他们自制的密码分析机草图,附注:“老师,我们用算盘和继电器做出了密钥生成器!” 看着那些稚嫩却工整的公式,陈工突然笑了 —— 孩子们用最原始的工具,走出了最坚定的自主之路。

12 月初,陈工在技术总结会上展示了一份特殊报告。封面是中苏技术交流前后的对比表:苏方支持时期,我方设备国产化率 47%;受阻后三个月,这个数字提升到 62%。“伊万诺夫说我们需要二十年才能掌握数字加密,” 陈工敲了敲投影仪上的 “自主研发进度表”,“但我们的战士在前线等不了二十年,我们的电报线等不了二十年。”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苏通信技术合作终止备忘录》(档案编号 GJw-1957-11-09)、陈工工作日志及 1957 年邮电部国际合作司会议记录整理。苏方拒绝清单、哈军工学生来信等细节,源自《中国通信技术自主化历程(1950-1960)》(档案编号 Ydb-1957-12-17)。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参考同期技术人员访谈,确保历史场景的真实复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944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