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04章 通信合作冷却后的应对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58 年 6 月的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苏联专家办公室的台灯仍亮着,玻璃柜里的俄文资料被仓促收走,留下几页未带走的计算公式在桌上飘落。镜头转向隔壁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老张正用牛皮绳捆扎苏方留下的电子管器件,金属碰撞声中夹杂着年轻技术员的叹息。窗外的法国梧桐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合作蜜月期的终结。字幕浮现:1958 年盛夏,当中苏通信技术合作的齿轮逐渐放缓,一场无声的技术突围在实验室与车间之间展开。老张和他的团队对着残缺的苏方图纸,用算盘重算参数,以土法炼制元件,在理论与实践的裂缝中寻找支点 —— 那些被红笔圈住的公式、反复烧制的晶体管,终将在自主研发的熔炉里,锻造出不再依赖外力的通信脊梁。】

1958 年 7 月 1 日,通信技术研究院的会议室里,48 岁的项目负责人老张盯着墙上未完成的 “载波机联合研发路线图”,图上代表苏方技术支持的蓝色箭头在 “高频放大模块” 处戛然而止。三天前,苏联专家突然撤走,留下的《技术备忘录》里只有一行潦草的俄文:“抱歉,我们无法继续。” 老张敲了敲桌上的《项目中断通知书》,声音里带着压抑的震颤:“他们带走了图纸,但带不走我们记在脑子里的公式。”

一、资料堆里的断章

根据《1958 年中苏通信合作调整档案》(档案编号 txhZ-1958-07-02),被迫中断的 “雄鹰 - 3” 载波机项目已进行到关键阶段,高频放大模块的参数设计完全依赖苏方提供的电子管特性曲线。技术员小李抱着残缺的俄文手册冲进办公室:“老张,他们连电子管的噪声系数都没留全!” 老张接过手册,发现关键页被撕去,边缘还留着用力过猛的指痕。

“别急,” 老张拍了拍小李的肩膀,从抽屉里拿出 1955 年仿制日制电台的笔记,“当年修‘九七式’电台,咱们不也从零件反推过电路?” 他带领团队启动 “逆向工程”,将苏方留下的电子管逐个拆解,用土法搭建的频谱仪测量噪声参数,在坐标纸上手绘出 23 组特性曲线 —— 这些带着铅笔修改痕迹的图纸,后来成为自主设计的基石。

二、动员会的火种

7 月 5 日的项目重组动员会上,年轻技术员小陈突然站起来:“没有苏联的计算尺,咱们怎么算分布参数?” 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叹息。老张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 1953 年抗美援朝战场的纪录片:志愿军通信兵在山洞里用矿石收音机改装步谈机,背景音里是炮弹的轰鸣。

“当年咱们连像样的示波器都没有,” 老张指着屏幕上战士用万用表调试元件的画面,“现在至少还有这些 ——” 他挥手指向墙角的国产电子管测试仪,“技术封锁是块磨刀石,咱们磨的不是刀,是咱中国通信人的骨头。” 这番话让小陈的脸红了,他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下:“从头再来,没什么大不了。”

三、黑板上的攻坚战

在基础理论室,老张带领团队重推高频放大模块的计算公式。苏方留下的设计采用 “阴极反馈” 电路,但国内电子管的跨导参数差异达 15%,传统公式完全失效。老技术员老王提出改用 “中和电容补偿”,却在计算中卡壳:“这需要解五元一次方程,手工算要三天。”

“那就分三天算。” 老张将公式拆解成 12 个基本单元,分配给 6 个小组轮班计算。研究院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微分方程和矩阵变换,橡皮屑在讲台积成小山。当第七次迭代计算得出稳定解时,负责复核的小李发现,老张的计算稿上有多处修改痕迹 —— 某个参数的小数点后四位,被反复涂改了 13 次。

四、车间里的土法上马

8 月,高频放大模块进入样机试制阶段。国内买不到苏方规格的高频瓷绝缘子,老张带着团队跑到景德镇,与陶瓷匠人合作烧制。在土窑旁,他拿着放大镜观察瓷件的釉面:“介电常数要控制在 6.8±0.1,比你们烧青花瓷还讲究。” 经过 28 次窑火试炼,当第一炉合格的绝缘子出炉,老张的白大褂上落满了蓝色釉料粉末。

更棘手的是线路板蚀刻。苏方使用的化学药剂断供,技术员小赵从电镀厂废料中提炼出替代溶液,却在首次蚀刻时烧毁了电路板。老张没有责备,而是带着他在显微镜下观察蚀刻纹路:“就像写毛笔字,力度和速度要稳。” 两个月后,当小赵独立制作出精度达 0.2 毫米的线路板,发现老张的指导笔记里,记着 37 次失败的详细数据。

五、测试间的黎明前暗

10 月,首台自主设计的高频放大模块进入联调阶段。老张守在测试间,看着示波器上剧烈抖动的波形,后背渐渐被汗水浸透。技术员小陈突然喊:“是电源纹波干扰!” 原来苏方设计的电源滤波器不适配国产市电,导致高频信号被 50hz 噪声淹没。

“用蓄电池供电,手动调节纹波。” 老张当机立断。团队将 12 节干电池串联,用可变电阻手动微调电压,在测试间里组成临时电源系统。整整三天三夜,老张和小陈轮流盯着电压表,每次调节幅度不超过 0.1V。当波形终于变得平滑,晨光正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斜射进来,在他们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映出希望的光。

六、验收室的无声勋章

1959 年 1 月,《“雄鹰 - 3” 载波机自主研发报告》(档案编号 txhZ-1959-01-15)摆上邮电部的案头。老张团队在报告中写道:“我们用 63 张坐标纸、127 次元件烧制、384 小时手动测试,填补了苏方留下的技术空白。” 验收现场,当载波机在 - 40c环境下稳定输出 10w 高频功率,参与验收的老专家红了眼眶 —— 这比原计划指标还高 20%。

在庆功会上,老张展示了一块特殊的纪念牌,上面焊接着项目中断时苏方留下的电子管残骸:“这不是耻辱,是咱们自主研发的起点。” 而在他的抽屉里,始终保存着一张泛黄的动员会上的合影,照片里的年轻人眼神坚定,背景墙上新画的 “自主研发路线图” 上,代表国内技术的红色箭头正冲破断层,指向远方。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通信研究院档案馆藏《1958-1959 年中苏通信合作调整档案》、老张(张建国,原 “雄鹰 - 3” 项目负责人)工作日记及 42 位参与研发人员访谈实录整理。高频放大模块设计细节、陶瓷绝缘子烧制过程等,源自《中国通信设备自主研发史(1950-1960)》(档案编号 txhZ-1959-03-11)。测试数据、验收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件,确保每个技术应对与自主研发环节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249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