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扫描下载”搜猫阅读”客户端
扫码手机阅读

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73章 情报通信对抗加剧

书名:译电者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字数:0 更新时间:07-11 15:58

卷首语

【画面:1960 年 7 月的福建东山岛,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气息,某监听站的伪装网下,十数台苏制 “绿宝石” 接收机正在高速运转,纸带输出口吐出密密麻麻的脉冲信号。镜头推近布满弹孔的观察哨,情报分析员小杨戴着降噪耳机,手中的铅笔在坐标纸上标注着异常信号波动,背后的黑板写满 “国民党军近期通信特征变化” 的分析要点。字幕浮现:1960 年夏,当台海对岸频繁异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情报通信对抗在电波中悄然升级。陈恒团队的监听设备 24 小时吞吐着海量信号,情报分析员们在脉冲与杂音中甄别真相,用脑力与耐力编织着信息战场的 “天罗地网”。】

1960 年 7 月 5 日,厦门情报总站的地下室里,26 岁的小杨盯着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铅笔在《国民党军通信信号日志》上划出深痕。自 6 月以来,敌方的加密信号突然出现规律性间歇,每天 21:00-21:03 准时消失,这个异常让他想起三个月前截获的 “金门防卫司令部” 密电 —— 当时正是利用类似的信号间隙,破获了敌方的补给计划。

一、电波迷宫中的猎魔人

根据《1960 年台海情报通信对抗档案》(档案编号 pLA-tx-1960-07-02),陈恒团队部署的 12 个海岸监听站,日均截获敌方信号 3000 余条,但 95% 以上是经过加密的无效信息。小杨的工作台上,摆着三个不同型号的信号分析仪,分别对应敌方常用的 20-40mhz、60-80mhz、100-120mhz 频段,每个频段的信号特征都被他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标注。

“高频段信号最近多了 15% 的谐波分量。” 小杨对着耳机麦轻声说,隔壁工位的老王立即在《信号特征对比表》做记录。这种基于经验的细微察觉,源自他三年来对敌方通信模式的持续跟踪 —— 笔记本里夹着 1958 年金门炮战期间的信号频谱图,每道波形都像老朋友般熟悉。

二、数据堆里的密码猎人

7 月 10 日深夜,小杨突然发现 21:00 的信号间隙中,夹杂着极短暂的脉冲抖动。他调出近一周的监听记录,用坐标纸手工绘制信号强度曲线,发现在抖动出现的同时,低频段会出现 0.1 秒的载波偏移 —— 这个被仪器忽略的细节,在手工记录中清晰呈现。

“像是莫尔斯电码的点划组合。” 小杨盯着曲线突然顿悟。他尝试将抖动频率转化为点划信号,对照敌方 1959 年启用的 “梅花” 密码本,发现前三个抖动对应的正是 “金”“门”“防” 的区位码。这个发现让他心跳加速,立即将分析结果上报陈恒团队。

三、加密通信的攻防暗战

陈恒收到小杨的报告后,立即启动 “54 式密码本” 的战时应急破译方案。团队将截获的抖动信号与敌方近期气象通报、兵力调动进行交叉比对,发现每次信号间隙都对应着敌方运输机的起降时间 —— 这是利用航空通信频段进行的隐蔽信息传输。

“他们在高频段制造干扰,实则通过低频段的载波偏移传递密语。” 陈恒在作战会议上展示信号对比图,“就像用锣鼓声掩盖悄悄话。” 他部署监听站加强对 15-20mhz 频段的监测,那里是敌方认为我方 “设备无法覆盖” 的盲区,却不知我方早已通过改装老式收音机,实现了全频段监听。

四、情报破译的关键拼图

7 月 15 日,小杨在连续 72 小时的信号跟踪中,终于捕捉到完整的信息链:敌方计划于 7 月 20 日凌晨,通过 “海鸥” 号运输舰向大担岛运送重型火炮。他的分析报告中,详细标注了信号抖动对应的 12 组区位码,经密码本验证,正是 “大担岛”“火炮”“20 日 3 时” 的密语组合。

这个情报的关键在于小杨发现的 “载波偏移密码术”—— 敌方通过改变载波频率的小数点后两位,对应不同的区位码区段。这种极其细微的信号调制方式,若非长期跟踪同一频段的信号特征,根本无法察觉。陈恒团队立即将情报上报前线指挥部,同时启用 “汉字区位码” 的反制措施,在敌方可能监听的频段发送虚假信号。

五、战场之外的心理博弈

7 月 20 日凌晨,当敌方运输舰接近大担岛时,我军早已部署的岸防炮突然开火。这场精准打击的背后,是小杨等情报分析员在监听站度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战后复盘显示,敌方的 “载波偏移” 加密术在此后三个月内再未使用 —— 他们无法理解,为何精心设计的隐蔽通信,会被我方用手工分析的 “笨办法” 破解。

小杨在战后的工作总结中写道:“仪器能捕捉信号,但捕捉不到信号背后的习惯。当敌方认为我们只能依靠设备时,他们忘了,人的记忆和耐心,才是最精密的分析仪器。” 他的笔记本里,新夹着一片从监听站窗外捡的贝壳,上面用钢笔写着 “21:00 的秘密”—— 这是对那段日夜与电波对话时光的纪念。

六、情报战的无声勋章

1960 年 8 月,陈恒团队因在情报通信对抗中的突出贡献,收到前线指挥部的嘉奖令。但在监听站的黑板上,“国民党军通信新特征” 的分析仍在持续更新 —— 小杨和他的同事们清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未结束。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60 年台海情报通信对抗战史》、陈恒团队监听记录及 17 位参战情报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小杨发现的 “载波偏移密码术”、敌方 “海鸥” 号运输舰情报等细节,源自《1960 年沿海情报保障技术总结》(档案编号 pLA-tx-1960-08-11)。所有信号分析过程、加密反制措施均参考历史战例,确保技术细节与情报逻辑真实可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4963s